美國教友會

美國教友會

美國教友會: Amer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1917年成立的美國教友會救濟各國難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美國教友會屬於宗教組織,多年來,它在救濟各國難民與促進全世界和平的事業中做了不少事情。為了表彰它對人類和平事業的貢獻,一九四七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金。

基本信息

機構歷史

教友會(SocietyofFriends)又稱公誼會,或貴格會(Quakers),是基督教眾多教派中的一個小教派。胡適先生在《留學日記》中,又將該教派譯為“友朋會”、“朋友會”或“匱克會”。
教友會產生於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正式創教時間是1652年。美國神學家威利斯頓·沃爾克這樣評價教友會的誕生:“在英國十七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動亂中產生了一些小宗教運動。……這些派別中最重要的是公誼會,又稱貴格會,這是英國內戰時期最值得注意的產物之一。”

教友會的創始人為英國蘭開斯特郡人喬治·福克斯(GeorgeFox,1624-1691),一名“英國歷史上罕見的宗教領袖”。
早期教友會的教義體現了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權精神。他們信仰“內心靈光”(innerlight),反對一切外在形式上的聖禮或教規,不領洗、不領聖餐,並主張取消一切宗教節日。他們既反對羅馬教會所宣揚的“教權至上論”,也反對新教派的“聖經最高權威論”。在他們看來,在《聖經》中固然可以發現真理,但《聖經》也並非句句都是真理。他們強調人人平等,反對死刑,反對酗酒和賭博,反對施脫帽禮和宣誓。[7]另外,“他們的衣著和樣子很平常,也很簡單。……他們認為,基督徒的品德遠比基督教的教義更重要。他們沒有教士,沒有聖禮,沒有教堂。只要開會的地方。”[8]157更為重要的是,教友會反對暴力和戰爭,所以,他們採取的鬥爭方式,也都是些“和平的,而不是1650年代最常見的暴力的或造反的方式”。正因如此,教友會雖然在整個護國主專政時期也受到了種種迫害,但還是得以存留下來,並得到迅速發展。1660年底,僅在英格蘭一地,教友會人數已達到40000多人。
在護國主統治後期,以及之後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由於不堪忍受愈發嚴重的迫害,教友會教友紛紛向北美移民。一開始是極個別的事件,後來發展成大規模的集體遷移。1657年,一批教友會教友乘坐一艘名叫“柴棚”(Woodhouse)的帆船,從英國出發,橫跨大西洋,最終在新阿姆斯特丹登入,史稱“柴棚之航”(theVoyageofWoodhouse)。[11]8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簽署特許狀,將北美殖民地的一大塊地方送給艦隊總司令小威廉·佩恩(WilliamPenn),以償還所欠他父親老威廉·佩恩16000英鎊的債款,並指定以“賓夕法尼亞”命名,含義即“賓(佩恩)的林地”。小威廉·佩恩是個虔誠的教友會教徒,在他的號召下,大批的教友會教徒紛紛移居該州,定居下來。
來到北美洲後,北美教友會的教義也相應做了調整。在黑人奴隸制問題上,他們很早就明確表示反對。1757年,一位名叫約翰·伍爾曼的教友便曾一次講道中埋怨道:“有權力的人濫用權力,這種事情實在大多;儘管我們驅使黑人成為奴隸,而土耳其人又驅使基督徒成為奴隸,但我相信,自由對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一樣,是天賦的權利。”不僅如此,他們很早便帶頭掀起了廢奴運動。

1816年4月,在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市的教友會“月會”(MonthlyMeeting)上,一位名叫威廉·哈特肖恩(WilliamHartshorne)的教友會商人提交了一份報告,明確要求:“禁止教友擁有奴隸或從其他擁有奴隸的人那裡雇傭奴隸。”南北戰爭後,美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廢奴運動,教友會更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對待印第安人問題上,北美教友也十分開明。當時,大多數清教徒都認為“印第安人是魔鬼的追隨者”,而教友會則明確表示,“印第安人的宗教和他們的宗教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主張“對各種教派的人都持歡迎態度”。
但是,教友會有兩個致命的毛病,妨礙了他們對美國文化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第一,極力主張殉教,並且注重自己靈魂的純潔;第二,僵硬地堅持他們的全部信仰。前者導致他們看不到社會,一味轉向自我;後者使得他們態度強硬,反對現實世界上常見的妥協通融。無論是殉教者還是空談教義的人,他們在美國的土地上都不會有什麼市場。”尤其是在對待戰爭的問題上,更能體現出北美教友會拒絕妥協通融的僵化態度。教友會一開始就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戰爭,北美教友會更將之發展成為一種“極端的和平主義”。二戰中,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國會以388對1票通過對日宣戰。這唯一的一張“反對票”,便是一位教友會的議員投的。其“極端的和平主義”可見一斑。
所以,教友會在美國的勢力一直很弱小,算不上是一個大教派。

開山宗師

喬治·弗克斯(GeorgeFox,1624-1691)

中文歷史記載

“‘朋友會’者,耶酥教之一派,世所稱匱克派‘Quakers’是也。此派創於英人喬治(名)福克司(Fox)。福克司痛耶教之淪為羅馬教與英國國教,溺於繁文縟節,而失其立教之精神,故倡個人內省自悔自修之說以警眾。福氏本一織匠之子,素無聲望,而其精誠動人,所至披靡。官府初以為妄言惑眾,拘之判以笞罪。福氏持耶教之不抵抗主義,俯首受鞭。鞭已,更請再鞭。鞭者卒感悔,竟成福氏之信徒。其後從者日眾,遂成新派。福氏初說法時在一六四七年,至今二百七十年矣。今其徒雖不甚眾(不出二十萬人?)而其足跡遍於天下。吾國四川省亦多此派傳教人也。
此派初興之時,其精神最盛。其信天修行,絕世無匹。其人每說法傳道,精誠內充,若有神附。以其畏事上,故有‘匱克’之稱。‘匱克’者,震恐戰慄之謂。”源自胡適《留學日記》1917年2月15日的日記中.

此派教旨之特色:

(一)人人可直接對越上帝,不須祭司神父之間接。
(二)不用洗禮。
(三)不用祭司神父。(另有一派,今亦用牧師。)
(四)每集會時,眾皆閉目靜坐,無有樂歌,無有演講。無論何人,心有話說,即起立發言,或宣教義,或致禱詞。說完,仍坐下默思。
(五)男女平等,皆可發言,皆可當眾祈禱。(耶教初興時,使徒如保羅[St.Paul],對婦女極不平等。[看《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三十四節。]此派在十七世紀中葉獨倡此風,可稱女權史上一新紀元也。)
(六)深信耶酥‘不與惡抗’之說。(此即老子之不爭主義。類師德所謂唾面自乾這似之。)以此故,乃反對一切戰爭。凡信此者皆不得當兵,(此條實際上多困難。當此邦南北戰爭之時已多困難。及今日英國強迫兵制之實行。此教中人因不願從軍受拘囚之罪者,蓋不知凡幾。)”

信仰實踐與組織

教友會信仰"神愛世人",上帝用"靈光"與所有人說話。集體禮拜是一種精神友誼,以沉寂交流為基礎。有時這種沉寂也會被打破,靈魂感受會轉移到證言、說教、祈禱或唱詩指引上。教友會沒有會員必須接受的信條。他們沒有聖禮──沒有洗禮或聖餐禮──沒有典禮儀式。在牧師和俗家人之間不存在區別,任何人無論男女都有權進行傳教。但是,還是有很多團體雇用了全職牧師。
教友會的地方集會稱為會社;做禮拜的地方為禮拜堂。龐大的管理組織稱為周年會社。
在美國,有兩個主要的貴格團體,每一個都由若干周年會社組成。大一些的教友會聯合會社擁有大約50,000人。地方性的集會通常設有一個部長,禮拜儀式上包括布道和唱讚美詩的程式。總部設在印第安納州的里士曼。教友會大眾會社約有成員32,000人。追隨擁護傳統的貴格會禮拜形式。沒有牧師。總部設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兩個組織中的大多成員都致力于于公益事業及和平主義。
國際福音教友會是一個私人集會組織,並非周年會社。基本上其24,000名成員都信仰部長的領導,《聖經》的精確解釋和贏得皈依者的必要內容。社會活動和和平主義並不受到鼓勵。國際福音教友會的支持力量主要來源於俄亥俄州、堪薩斯州和俄勒岡州的獨立周年會社。

歷史

創始人喬治·福克斯於1647年開始在英國講道。他諷刺英國國教會和清教徒是基督教的“贗品”,並且公開指責它們沒有修行耶穌基督的信條。教友會於1652年建立。福克斯和他的追隨者因抨擊英國國教會和清教徒的教派教義,拒絕在宮廷宣誓,堅持和平主義,集結參與禁止的崇拜活動,而慘遭迫害。直到1689年《寬容法案》頒布這種迫害才結束。1691年福克斯去世時,貴格會成員大約50,000人。
在1659-61年期間,在麻薩諸塞州,四名貴格會員,其中包括一名女子,由於他們在禁令頒布後從殖民地返回傳道而被清教徒統治者在波士頓一景被絞死。威廉·潘,一名貴格會員,在賓夕法尼亞州建立貴格會。1700年之後,很多貴格會員致力於公益和慈善事業,尤其反對奴隸制度。1800年以後,教友會傾向於採納其它新教教會的修行,特別是當貴格會向西方轉移,與其它信條產生了聯繫。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產生了公誼會。最早的分裂產生於1827年,伊萊亞斯·希克斯成立自由主義,“希克斯派”形成。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貴格派年輕人在軍隊服役,但也有很多貴格會會員倡導反戰,拒絕服役。1917年,全體教友會團體為幫助戰後恢復和重建聯合組建了美國公誼服務會。1947年這個組織與英國教友會因其人道主義事業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教友會在朝鮮和越南戰爭中繼續發揮了援助作用。貴格會員團體努力向戰爭雙方難民提供救濟。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他們向南越提供醫療救援和供給,同時也在部分情況下向北越提供醫藥供給。

歷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名單

阿諾爾德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
列翁·茹奧
克貝斯蒂安·路易斯·蘭格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萬加麗·馬阿薩伊
希林·艾巴迪
美國教友會
英國教友會
醫生無國界組織
禁止地雷全球運動
埃米利·鮑爾奇
西門內斯·貝洛
羅特巴拉特
佩雷斯
萊昂·布爾熱瓦
莫恩奈斯托·蒂奧多羅·莫內塔
阿里亞斯·桑切斯因
韋塞爾因
世界衛生反對核戰爭組織
圖圖因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特里薩
埃利·迪科門
貝爾塔·弗賴茹勞·馮·蘇特納
佩蒂·威廉斯
國際法研究所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
肖恩·麥克布賴德
阿賽爾
珍妮·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國際和平局
諾爾曼·布勞克
弗蘭克·B·凱洛格
勒內·卡森
路德維希·克魏德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
萊納斯·C·波林
達格·哈烏舍爾德
伯持·約翰·盧圖利
菲利普·約翰·諾爾·貝克
保羅·德康斯炭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瓊·亨利·杜南
查理土·格茨·道成斯
約翰·瑞利·馬特
亨利·拉方丹
阿瑟·亭德森
諾曼·安吉爾
黎德壽
喬治·亨利·皮爾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弗雷德里克·帕西
安南
梅里德·科里根
路易·勒諾
E·A·羅伯持·塞西爾
納特漢·瑟德爾布羅姆
伊萊休·魯特
阿爾貝·施韋澤
拉爾夫·詹森·本奇
約翰·博伊德·奧爾
弗雷德里克·貝耶
德克勒克
奧斯丁·張伯倫
阿爾娃·米達爾
梅納赫姆·貝京
菜斯特·波爾茲·皮爾遜
卡爾·馮·奧西茨基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穆罕默德·巴拉迪
弗里特約夫·南森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安德烈·薩哈羅夫
科德爾·赫爾
威廉士
戈爾
維利·勃蘭特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穆罕默德·尤納斯
金大中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安瓦爾·薩達特
佐藤榮作
亨利·基辛格
國際勞工組織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西奧多·羅斯福
歐巴馬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馬丁·路德·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