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羅·威爾遜

伍德羅·威爾遜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是美國第28任總統。1912年總統大選中,由於西奧多·羅斯福和威廉·塔夫脫的競爭分散了共和黨選票,以民主黨人身份當選總統。1883年,伍德羅·威爾遜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院,並在3年後獲得歷史與政治科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議會制政府:對美國政治的研究。畢業後,先後在Bryn Mawr學院和衛斯理大學任學術職,他是唯一一名擁有哲學博士頭銜的美國總統(法學博士銜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總統以前曾在新澤西州擔任公職的美國總統。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圖)伍德羅·威爾遜 伍德羅·威爾遜

1856年12月28日威爾遜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斯湯城,祖先大部分是蘇格蘭血統。少年時代就醉心於政治,三度出任英國首相的威廉•格萊斯頓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爾遜16歲進入戴維森學院,29歲獲博士學位,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

1902年發表的《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其學術上的最高成就。同年威爾遜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909年當選為新澤西州長。1912年威爾遜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並且在後來獲得連任。威爾遜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學術成就最高的一位總統,這不是因為他一生十餘部的專著和數十篇的論文,也不是因為他曾經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頭銜,而在於他從學術和教育的角度正式確立了國際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政治學科的地位,並第一次提出了同西方列強崇尚的武力解決問題針鋒相對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這種學說影響之大,是任何一位美國總統所不及的,即使今天仍被很多人奉為經典。

1919年,威爾遜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正式創立“伍德羅•威爾遜公共關係學院”,並設立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政治系,至此,作為獨立學科的國際政治學國際關係學政治創立,威爾遜本人擔任學院講座教授,其個人的學術威望達到頂峰,也為其在人類文明史刻下濃重的一筆。但是與此相比其政治前途卻在此時陷入困境,由於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在兩院中的巨大影響,鼠目寸光的兩院議員以絕對多數否決了威爾遜提出的包括美國加入國聯等一系列使美國跨入世界支配大國行列的議案,並且無知的將國際聯盟同歐洲古老而落後的“神聖同盟”相提並論,也使其在政府內部遭到深深的質疑。

(圖)伍德羅.威爾遜與他的妻子、女兒在1912年合影 伍德羅.威爾遜與他的妻子、女兒在1912年合影

在國際上,他提出的是十四點原則也被很多政治家質疑,英國政治家尼柯爾森形容威爾遜倡導下的巴黎和會:“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的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以覺悟,新秩序不過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1920年,威爾遜在遭到質疑的憂鬱中去職。

他在卸任後仍然為他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奔走呼號,拖著沉重的病體日以繼夜的穿梭各地發表演說,力圖使美國走上時代的潮頭,並期望美國能夠負起維護集體安全的重任。但是他對這一理想直到他去世後多年,才由他的後輩――富蘭克林·羅斯福實現。

1924年2月3日,威爾遜因中風在懷著對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深深不滿和對他所創立的國際聯盟的複雜心情中逝世,享年67歲。

政治生涯

(圖)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伍德羅·威爾遜是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連任兩屆,曾獲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博士學位,是美國“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位總統,是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

1962年美國歷史學家把威爾遜排在34位美國總統的第4位──位於林肯、華盛頓、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後。1956年威爾遜出生在維吉尼亞斯湯城,其童年是在嚴肅的宗教氣氛中度過的,少年時代就醉心於政治,三度出任英國首相的威廉·格萊斯頓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爾遜16歲進入戴維森學院,26歲時在亞特蘭大開設律師事務所,但長時間無人問津,29歲獲博士學位,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善於寫作,富有辯才。

1902年發表的《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其學術上的最高成就,至此他已著書9部,發表文章32篇。同年威爾遜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推行教育改革而聲名鵲起,1909年當選為新澤西州長,大刀闊斧地革故鼎新為其在公眾中樹立了進步的、自由主義的政治家形象。

1912年民主黨派的威爾遜當選為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此後他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自由”改革:制定《聯邦儲備法》,重新組織了美國全國的銀行和金融體系;制定了南北戰爭以來美國最低關稅率;採取了聯邦累進所得稅法;發展了職業教育;實施了鐵路部門八小時工作制等。一戰爆發後美國在威爾遜“中立”的旗幟下,一邊搖晃著橄欖枝,一邊緊握箭鏃,大肆擴充軍備,同兩大集團做軍火生意大發戰爭橫財,美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在兩大集團廝殺了兩年零九個月之後美國躍馬橫槍投入戰鬥,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1919年威爾遜作為三巨頭之一,帶著他宣揚已久的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締結了凡爾賽和約

威爾遜極力倡導國聯方案,旨在確立美國領導下的戰後世界秩序,威爾遜為此東奔西走竭盡全力,但由於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等種種原因,最終未被美國國會通過。此間他的名言“寧願戰敗千次,也決不為不光榮的妥協而朝三暮四”激勵著他。

1919年威爾遜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繼西奧多·羅斯福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美國總統。威爾遜有著強烈的擴張主義傾向,為了建立和鞏固美國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對巴拿馬運河的絕對控制權,美國對墨西哥尼加拉瓜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等進行過威脅、干涉、控制甚至戰爭;威爾遜堅決反對用革命的手段清除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病,反對婦女獲得選舉權,對黑人有強烈的種族主義傾向。儘管威爾遜有許多局限性,但仍不失為白宮有史以來為數不多的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總統之一。

政治思想

(圖)伍德羅·威爾遜 伍德羅·威爾遜

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可以基本上概括為四點:

第一、人性可以改造。威爾遜認為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轉變的,其觀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性善論。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來源於啟蒙運動時期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為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

第二、戰爭可以避免。威爾遜認為作為國家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達成諒解,用和諧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並在友好的氣氛中解決各自的矛盾,而作為國家政權操縱者的政府官員則可以良好的協調這種意願,從而化解矛盾

第三、利益可以調和。用現代的觀點說,就是“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通過上一條為基礎,以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衝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這種雙贏在當時就是集體安全體制。

第四:建立國際組織,保衛世界和平。威爾遜倡導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來解決矛盾,而是實現這一合作的途徑和渠道就是聯合的國際組織,用集體安全來替代早先大國間的均勢。

威爾遜的觀點毫無疑問是顛覆性的,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和理性,並對大國之間的軍事擴張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強烈的抨擊,這在於當時正在積侵略別國並刀兵相見的世界格局無疑影響巨大,同時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聯合國實質上就是以威爾遜倡導的國際聯盟為藍本建立起來的。但是其學說也有著致命的缺陷:首先國家之間的礬渣是不平衡的,其所提出的人性改造本身也是不平衡的,而且宗教、民族、地域、血統等等的複雜因素會使得人的修養的認識造成偏差,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絕對信任便無從談起;此外其關於國際組織的作用也過於理想化,原因在於國家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而這種基礎的摩擦並沒有一個組織來約束,國際法也就無法得到貫徹――或者說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之間必然會產生不信任而導致分歧,而此時的國際組織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壓制這種分歧,這樣的國際組織必然會產生分裂。

外交政策

(圖)伍德羅·威爾遜 伍德羅·威爾遜

“如果拋開宗教信仰對他的影響,你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和了解這個人的,”一位知名學者談及伍德羅·威爾遜時這樣說道,“這是因為他的一舉一動最終是由他的基督教信仰所決定的。”威爾遜,這位美國第二十八位總統,是一對以虔敬而知名的長會牧師夫婦的兒子,生長在南方的他經歷了內戰和蕭條的戰後時期,曾經親眼目睹了戰爭帶來的恐懼和困苦。這些童年的經歷,不僅告訴我們為什麼威爾遜總統要竭力阻止美國捲入一戰,而且也使我們明白,為什麼努力失敗後,他還不辭辛苦地謀求戰後公正、持久的和平。

威爾遜主張國家之間通過交流和對話,和平解決爭端的“民主安全”願望,從來沒有實現過。伍德羅·威爾遜的外交政策長期以來是一個興起研究者興趣也引起熱烈爭論的題目。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1912-1920年擔任總統期間,美國正處於需對內外政策做出重大抉擇的轉折時代。這一時期的特徵在 外交與國際關係領域中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美國正在實力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外交政策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二十世紀的世界既不是美國建國之初還處於弱小時期的世界,也不是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當年稱霸一時的世界。世界在進入二十世紀時出現了新的特點:世界開始了走向多元化的進程。這是一個複雜而又需要重新認識的世界。處於這樣一個時代的威爾遜政府需要為美國制訂一個與時代相適應的外交戰略。威爾遜為美國選擇的外交戰略是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加入角逐世界霸主的行列,威爾遜毫不含糊地認為美國應是世界的領袖。但他同時也不可能擺脫歷史的束縛,美國的外交傳統也為他的政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傳統與時代發生衝突時威爾遜總是會試圖從傳統中找到依據來解決衝突。

獲得榮譽

伍德羅·威爾遜1919年諾貝爾國際和平獎。

獲獎原因:美國總統、國際聯盟的最初倡導者。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以及獎金

人物評價

在威爾遜大學剛畢業時,他曾寫道:“一個總統,只要他的能力允許,想在法律和道德方面成為多么偉大的一個人物,就可以成為那樣的一個人物。”果然,,當他自己登上總統職位時,他實踐了自己年輕時的這個說法。在美國人心中,他是可以與林肯比肩的巨人。美國史學家認為:威爾遜是使美國取得重大進步的具有遠見卓識的偉人。

去逝

1921年離任之後,威爾遜和他的妻子搬往華盛頓使館區居住。他依然每天乘車出行,並在周六晚上觀看基思劇院的歌舞雜耍表演。1924年他獲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一職,這是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僅有的兩位擔任過此職的總統之一。另一位是西奧多·羅斯福(1912)。 

1924年2月3日,威爾遜病逝於位於S大街的家中。他被葬於華盛頓國家座堂。他是唯一一位葬於此的美國總統。 

守寡37年後,威爾遜的夫人伊蒂絲於1961年12月28日病逝。這一天正是她受邀出席坐落於特區附近的伍德羅·威爾遜大橋的開通典禮的日子。伊蒂絲病逝時,她最喜愛的狗Rooter一直守候在她的床邊。 伊蒂絲把她的家留給了全國史跡保存託管會(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託管會將該棟房屋改為紀念威爾遜的故居博物館,於1964年對外開放。博物館於1964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1966年列入國家史跡名錄。

美國總統

任次任職時間總統姓名所屬黨派 備註
 11789~1797年喬治·華盛頓
 21797~1800年約翰·亞當斯聯邦黨
 31801~1808年 托瑪斯·傑弗遜民主共和黨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41809~1816年 詹姆斯·麥迪遜民主共和黨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51817~1824年 詹姆斯·門羅民主共和黨 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61825~1828年約翰·昆西·亞當斯民主共和黨即美國民主黨的前身
 71829~1836年 安德魯·傑克遜美國民主黨
 81837~1840年 馬丁·范布倫美國民主黨
 91841年 威廉·哈里森輝格黨 1841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泰勒繼任。
101841~1844年 約翰·泰勒輝格黨
111845~1848年 詹姆斯·波爾克美國民主黨
121849~1850年 扎卡里·泰勒輝格黨 1850年7月病死,由副總統菲爾莫爾繼任。
131850~1852年 米勒德·菲爾莫爾輝格黨
141853~1856年 富蘭克林·皮爾斯美國民主黨
151857~1860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國民主黨
161861~1865年 亞伯拉罕·林肯美國共和黨1865年4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171865~1868年 安德魯·詹森美國共和黨
181869~1876年 尤里塞斯·格蘭特美國共和黨
191877~1880年 拉瑟福德·海斯美國共和黨
201881年 詹姆斯·加菲爾德美國共和黨188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阿瑟繼任。
211881~1884年 切斯特·阿瑟美國共和黨
221885~1888年 格羅弗·克利夫蘭美國民主黨
231889~1892年 班傑明·哈里森美國共和黨是1841年任總統的威廉·哈里森的孫子。
241893~1896年 格羅弗·克利夫蘭美國民主黨
251897~1901年 威廉·麥金萊美國共和黨190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羅斯福繼任。
261901~1908年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共和黨
271909~1912年 威廉·塔夫脫美國共和黨
281913~1920年 伍德羅·威爾遜美國民主黨
291921~1923年 沃倫·哈定美國共和黨1923年8月病死,由副總統柯立芝繼任。
301923~1928年 卡爾文·柯立芝美國共和黨
311929~1932年 赫伯特·胡佛美國共和黨
321933~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民主黨
1945年4月病死,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親。
331945~1952年 哈利·S·杜魯門 美國民主黨
341953~1961年 德懷特·艾森豪 美國共和黨
351961~1963年 約翰·甘迺迪 美國民主黨1963年11月遇刺身亡,由副總統詹森繼任。
361963~1968年 林登·詹森 美國民主黨
371969~1974年 理察·尼克森 美國共和黨1974年8月因水門事件辭職。
381974~1976年 傑拉爾德·福特 美國共和黨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福特繼任為總統。
391977~1980年 吉米·卡特 美國民主黨
401981~1988年 隆納·雷根美國共和黨
411989~1992年 喬治·布希 美國共和黨
421993~2000年 比爾·柯林頓 美國民主黨
432001~2008年 喬治·沃克·布希 美國共和黨是第41屆總統喬治·布希之子。
442009~2016年歐巴馬 美國民主黨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1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工業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從1901年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開始,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幾百人獲得過次殊榮,他們中有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等等。走進諾貝爾獎得主,了解諾貝爾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