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葉

羊蹄葉

羊蹄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羊蹄Houtt.和尼泊爾酸模 Spreng.的葉。羊蹄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各地。尼泊爾酸模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江蘇、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具有涼血止血,通便,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腸風便血,便秘,小兒疳積,癰瘡腫毒,疥癬。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心、脾、大腸經。

功效

涼血止血,通便,解毒消腫,殺蟲止癢。

主治

腸風便血,便秘,小兒疳積,癰瘡腫毒,疥癬。

相關配伍

1、治小兒疳積:取羊蹄葉作菜食之。(《普濟方》)

2、治懸癰,咽中生息肉,舌腫:羊蹄草煮取汁,口含之。(《千金要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脾虛泄瀉者慎服。

1、《食療本草》:“不宜多食。”

2、《本草圖經》:“多啖令人下氣。”

3、《本草衍義補遺》:“多食亦令人大腑泄滑。”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羊蹄

又名豬耳朵、天王葉。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0-100厘米,上部分枝,具溝槽。基生葉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8-25厘米,寬3-10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心, 邊緣微波狀,下面沿葉脈具小突起;莖上部葉狹長圓形;葉柄長2-12厘米;托葉鞘膜質,易破裂。花序圓錐狀,花兩性,多花輪生;花梗細長,中下部具關節; 花被片6, 淡綠色,外花被片橢圓形,長1.5-2毫米,內花被片果時增大,寬心形,長4-5毫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網脈明顯,邊緣具不整齊的小齒,齒長 0.3-0.5毫米,全部具小瘤,小瘤長卵形,長2-2.5毫米。瘦果寬卵形,具3銳棱,長約2.5毫米,兩端尖,暗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 6-7月。

尼泊爾酸模

又名尼泊爾羊蹄。本品與羊蹄的區別在於:葉片卵狀長圓形,下部較寬,先端急尖或鈍尖,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兩面的葉脈及葉緣均被白色短毛;結果時增大的內花被邊緣具7-10對針刺,針刺先端呈鉤狀彎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羊蹄

生於山野、路旁、濕地。分布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各地。

尼泊爾酸模

生於溝谷、河岸及濕地。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江蘇、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葉枯綠色,皺縮。展平後基生葉具較長葉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6-22cm,寬4-9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微心形,邊緣微波狀皺褶;莖生葉較小,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氣微,味苦澀。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抗組織和抗膽鹼作用。

相關論述

1、《日華子》:“貼葉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鮭魚、檀胡魚毒,亦可作菜食。”

2、《滇南本草》:“貼熱毒紅腫,血風癬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