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瓜絡蚌肉湯

金針瓜絡蚌肉湯

金針瓜絡蚌肉湯是一款美味菜譜,主要原料有蚌肉、金針菜、絲瓜絡等,這道菜能益氣養陰,清熱通絡。

配方

蚌肉30克,金針菜15克,絲瓜絡10克。

金針瓜絡蚌肉湯金針瓜絡蚌肉湯

製法

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煎湯,加鹽調味。

用法

飲湯吃肉,每日1次,連用10日。

蚌肉

【異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
【動物形態】①背角無齒蚌
貝殼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高的1.5倍。前端稍圓,後部略呈斜切形,末部鈍尖,腹緣弧形。殼頂部位於背緣中央稍偏前方。殼前背緣短於後背緣;後背緣的後端與後緣的背部形成一鈍角突起、後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3條粗肋脈。殼面綠褐色,平滑,有細環形肋脈,頂部刻劃,略呈同心圓的4~6條肋脈。鉸合部無齒;韌帶堅固,閉殼肌痕長橢圓形,大而淺;外套肌痕顯明。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有光澤,邊緣部為青灰色。足寬大,扁平,呈斧狀。
生活於江河、湖沼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褶紋冠蚌
貝殼略似不等邊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後部長而高,後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型的冠。殼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鉸合部強大,左右兩殼各有1高大的後側齒,前側齒細弱。
分布亦很廣泛,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三角帆蚌
貝殼略呈四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後背緣長,並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後翼,帆狀部脆弱易斷。鉸合齒髮達,左殼有擬主齒和側齒各2枚;右殼有擬主齒2枚,側齒1枚。
分布長江流域及河北地區。
以上幾種動物的珍珠層(珍珠母)、貝殼製成的粉(蚌粉)、體內分泌液(蚌淚)及所產之珍珠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全年均可捕捉。
【化學成分】褶紋冠蚌3.39%(以乾品計算,下同)。各部分含鈣率不同,例如內鰓板含鈣10.90%,外鰓板8.42%,此是含鈣特多的部位;殼肌1.24%,腳1.07%,此是含鈣較低的部位。因此鰓板或系蚌的儲鈣處所。
【性味】甘鹹,寒。

金針瓜絡蚌肉湯金針瓜絡蚌肉湯
《食療本草》:"大寒。"
《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綱目》:"甘鹹,冷,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滋陰,明目,解毒。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濕疹。
《食療本草》:"主太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本草拾遺》:"主婦人勞損下血,明日,除濕,止消渴。"
《日華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煩解熱毒,補婦人虛勞、下血,並痔瘺、血崩、帶下。"
《本草再新》:"治肝熱,腎衰,托斑疹,解痘毒,清涼止渴。"
《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滋陰,養肝涼血,熄風解酒,明目定狂。"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3~5兩。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取水溶液滴鼻。
【宜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本草衍義》;"多食發風,動冷氣。"
金針瓜絡蚌肉湯金針瓜絡蚌肉湯

《隨息居次食譜》:"多食寒中,外感未清,脾虛便滑者皆忌。"
【選方】①治小兒胎毒、濕疹:鮮河蛤蜊一個。燒存性,研細。香油調塗患處。(《吉林中草藥》)
②治鼻疔:活河蛤蜊一個,冰片一分,硼砂二分。將硼砂和冰片研細,放入蛤蜊殼內。待死後,用水溶液滴入鼻內。(《吉林中草藥》)

金針菜

【異名】萱草花、川草花(《救荒本草》),宜男花(《滇南本草》),黃花菜鹿蔥花(《綱目》),萱萼(《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萱草黃花萱草小萱草的花蕾。植物形態詳"萱草根"條。
【性味】甘,涼。
《救荒本草》:"味甘,無毒。"
《滇南本草》:"味甘,平。"
《綱目》:"甘,涼,無毒。"
【功用主治】利濕熱,寬胸膈。治小便赤澀,黃疸,胸膈煩熱,夜少安寐,痔瘡便血。

金針瓜絡蚌肉湯金針瓜絡蚌肉湯
《日華子本草》:"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除酒疸。"
《本草圖經》:"安五藏,利心志,明目。作葅利胸膈。"
《滇南本草》:"治婦人虛燒血乾。"
《綱目》:"消食,利濕熱。"
《嶺南採藥錄》:"煎水飲之,治牙痛。"
《安徽藥材》:"治夜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選方】①治憂愁太過,忽忽不樂,洒淅寒熱,痰氣不清:桂枝五分,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五分,鬱金二錢,合歡花二錢,廣皮一錢,貝母二錢,半夏一錢,茯神二錢,柏仁二錢,金針菜一兩,煎湯代水。(《醫醇剩義》萱草忘憂湯)
②治內痔出血:金針菜一兩,水煎。加紅糖適量,早飯前一小時服,連續三至四天。(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家論述】《本草正義》:"萱草花,今為恆食之品,亦稟涼降之性,《日華》謂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蘇頌謂利胸膈,安五臟;瀕湖謂消食利濕熱,其旨皆同。又今人恆以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

絲瓜絡

【異名】絲瓜網(《醫林纂要》),絲瓜殼(《分類草藥性》),瓜絡絮瓜瓤(《廣州植物志》),天羅線(《藥材資料彙編》),絲瓜筋(《江蘇植藥志》),絲瓜瓤(《河北藥材》),千層樓(《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絲瓜老熱果實的網狀纖維或粵絲瓜的枯老果實。植物形態詳"絲瓜"條。
【採集】秋季採取枯老的果實,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爛,取出洗淨。除去種子,曬乾,稱"絲瓜絡"。廣東粵絲瓜採取後不去皮、子,稱為"絲瓜布"。

金針瓜絡蚌肉湯金針瓜絡蚌肉湯

【藥材】①絲瓜絡
呈長圓筒形或長棱形,略彎曲,兩端較細。長約25~60厘米,中間直徑約6~8厘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全體系由多層絲狀纖維交織而成的網狀物。體輕,質堅韌,不能折斷。橫切面可見子房3室,形成3個大空洞,內有少數殘留的黑色種子。氣無,味淡,以筋細、質韌。潔白、無皮者為佳。
全國各地均產,以浙江江蘇所產者質量為好。
絲瓜布
外形呈長圓筒形,一端具堅韌的果柄,果皮灰黃色,上有10條縱向稜線,果皮質脆。其餘均與絲瓜絡相似。
主產廣東。
【化學成分】絲瓜絡木聚糖纖維素,可能還含甘露聚糖半乳聚糖木質素
【炮製】絲瓜絡:洗淨曬乾,切段。炒絲瓜絡:取切成小段的絲瓜絡,用缺皮拌炒至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絲瓜絡炭:取切成小段的絲瓜絡,盛鍋內(裝滿為度),上覆同樣大小的鍋一隻,兩鍋結合處以黃泥封嚴,然後用微火燒煅約4~5小時停火(一般用白紙貼在上面鍋底上,紙呈焦黃色時為煅透),侯冷取出。
【性味】甘,平。

《本草便讀》:"味甘,性寒。"
《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通經活絡,清熱化痰。治胸脅疼痛,腹痛,腰痛,睪丸腫痛,肺熱痰咳,婦女經閉,乳汁不通,癰腫,痔漏。炭:能止血。治便血、血崩。
《醫林纂要》:"涼血滲血,通經絡,托痘毒。"
《本草再新》:"通經絡,和血脈,化痰順氣。"
《分類草藥性》:"治乳腫疼痛,火煅存性沖酒服。研末調香油塗湯火傷。"
《現代實用中藥》:"通乳汁,發痘瘡。治癰疽不斂。作黑燒內服,治腸出血,赤痢,子宮出血,睪丸炎腫,痔瘡流血等。"
《陸川本草》:"涼血解毒,利水去濕。治肺熱瘓咳,熱病譫妄,心熱煩躁,手足抽搐。"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調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