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薊速溶飲

大薊速溶飲

主材有鮮大薊2500克,白糖500克,用法每次10克,滾開水沖開,溫服,每日3次。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功效。

配方

大薊2500克,白糖500克

製法

將鮮大薊切碎,中火水煮1小時,去渣取汁,文火濃縮成浸營。待溫,加入白糖,吸取藥液,冷卻晾乾,軋粉裝瓶。

功效

清熱涼血止血。

用法

每次10克,滾開水沖開,溫服,每日3次。

大薊

【異名】馬薊(《范汪方》),虎薊(陶弘景),刺薊山牛蒡(《日華子本草》),雞項草(《本草圖經》),雞腳刺(《滇南本草》),野紅花(《綱目》),茨芥(《本草述》),牛觸嘴鼓椎(《醫林纂要》),雞姆刺(《質問本草,),惡雞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蘿蔔(《貴州民間方藥集》),豬姆刺六月霜蟻姆刺(《福建民間草藥》),牛口刺(《浙江中藥手冊》),老虎喇(《廣西中獸醫藥植》),刺蘿蔔(《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驢扎嘴馬刺刺(《山西中藥志》),刺秸子,馬刺草(《中藥材手冊》),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頭(《廣西中藥志》),土紅花(《四川中藥志,),野刺菜(《藥材學》),牛不嗅豬媽菜(《閩東本草》),牛刺竻菜剪菜鳥不撲(《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薊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大薊大薊速溶飲
多年生宿根草本。莖高100~150厘米,直立,有縱條紋,密被白軟毛。葉互生;根生葉倒卵狀長橢圓形,長15~30厘米,羽狀分裂,裂片5~6對,先端尖,邊緣具不等長淺裂和斜刺,基部漸狹,形成兩側有翼的扁葉柄,被毛;莖生葉向上逐漸變小,形狀與根生葉相似,基部抱莖,下表面密被白綿毛。頭狀花序,單生在枝端;柄短;著生披針狀葉片1~2;總苞球形,徑15~20毫米,苞片6~7列,披針形,在基部外面的較短,內面的較長,銳頭,有刺,全緣;全部為管狀花,紫紅色,兩性,長約20毫米,先端5裂,裂片線形;雄蕊6,花葯相連呈管狀,先端分離,基部左右各有一下垂尖尾;雌蕊1,子房下位。瘦果扁橢圓形.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於山野、路旁。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採集】全草於夏秋兩季當花盛開討采割,除去老莖,曬乾,以秋季采者為佳;根於8~10月採挖,除去泥土、殘莖,洗淨曬乾。
【藥材】①乾燥全草,莖圓柱形,粗約4~10毫米,表面紫褐色或褐色,有縱皺紋,密被灰白色絲狀絡毛;質松而脆;折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卻。葉片多數脫落,殘留的葉綠褐色或焦褐色,多破碎皺縮,邊緣具不等長的針刺,質脆而易脫落。頭狀花序存留於枝端,管狀花多萎落不存,總苞枯黃色,表面微帶紫黑色,白色羽毛狀冠毛外露。氣微弱,味淡。以色灰綠、無雜質者為佳。
②乾燥塊根呈長圓錐形,或微彎曲,表面黑褐色,具細密的縱紋,有時有屈曲的縱槽;頂端和根莖相連部分帶纖維性,末端細瘦部分通常切除,長6~10厘米,直徑5~15毫米。質稍硬而脆,折斷面較整齊,黃白色,略帶顆粒狀。以粗壯、無鬚根、蘆頭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華北地區及山東江蘇安徽四川浙扛福建等地多用全草;中南西南地區多用根。考諸古代本草書籍亦以用根為主,故有"土人參"、"土洋參"之名。
【炮製】大薊:揀去雜質,清水洗淨,潤透,切段,曬乾。大薊炭:取淨大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存性,過鐵絲篩,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性味】甘,涼。
《別錄》:"根,味甘,溫。"
《藥性論》:"味苦,平。"
《日華子本萃》:"葉,涼。"
《本草匯言》:"味甘微苦,氣寒,無毒。"
【歸經】入肝、脾經。
《滇南本草》:"入肝、脾、腎三經。"
《本草新編》:"入肺、脾二經。"
【功用主治】涼血,止血,祛瘀,消癰腫。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帶下,腸風,腸癰,癰瘍腫毒,疔瘡。
《別錄》:"根,主養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
《藥性論》:"根,止崩中血下。"
《唐本草》:"根,療癰腫。"
《日華子本草》:"葉,治腸癰,腹藏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並小便任服;惡瘡疥癬,鹽研窨敷。"
《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兒尿血,婦人紅崩下血,生補諸經之血,消瘡毒,散瘰癧結核,瘡癰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膿。"
《玉楸藥解》:"治金瘡。"
《醫林纂要》:"堅腎水,去血熱,泄逆氣。治腸風,腸癰。"
《福建民間草藥》:"涼血止血,消炎退腫。治肺熱咳血,熱結血淋,疔癤瘡癌,漆瘡,湯火燙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宜忌】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品匯精要》:"忌犯鐵器。"
《本草經疏》:"不利於胃弱泄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之證。"
【選方】①治心熱吐血、口乾: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頻服。(《聖惠方》)
②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薊一握。搗,絞取汁,服半升。(《本草匯言》)
③治肺熱咳血:大薊鮮根一兩。洗淨後杵碎,酌加冰糖半兩,和水煎成半碗,溫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熱結血淋:大薊鮮根一至三兩。洗淨搗碎,酌沖開水燉一小時,飯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婦人紅崩下血,白帶不止:大薊五錢,土艾葉三錢,白雞冠花子二錢,木耳二錢,炒黃柏五錢(如白帶,不用黃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⑥治腸癰、內疽諸證:大薊根葉、地榆、牛膝、金銀花。俱生搗汁,和熱酒服。如無生鮮者,以乾葉煎飲亦可。(《本草匯言》)
大薊速溶飲⑦治肺癰:鮮大薊四兩。煎湯,早晚飯後服。(《閩東本草》)
⑧治疔癤瘡瘍,灼熱赤腫:大薊鮮根和冬蜜搗勻貼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跌扑損傷,瘀血作痛:大薊汁,和熱酒飲。(《本草匯言》)
⑩治結核於項左右,或栗子瘡紅腫潰爛出膿久不收口者:獨根大薊,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豬肉,或單用,煨點水酒服。外用新鮮大薊搗爛,入發灰、兒茶、血竭同拌,敷瘡口,生肌。(《滇南本草》)
⑾治湯火燙傷:大薊新鮮根,以冷開水洗淨後搗爛,包麻布燉熱絞汁塗抹,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⑿治婦女乾血癆或肝癆,惡寒發熱,頭疼,形體消瘦,精神短少:新鮮大薊二兩,黃牛肉四兩。共入罐內煮爛,天明吃畢後復熟睡。忌鹽。(《滇南本草》)
⒀治漆瘡:大薊鮮根一握。洗淨,加些桐油搗爛,用麻布包燉熱絞汁塗抹,日三、四次。(《福建民間草藥》)
⒁治副鼻竇炎:鮮大薊根三兩,雞蛋二至三個。二味同煮,吃蛋喝湯。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展選編·五官科》)
⒂治帶狀皰疹:大薊小薊、鮮牛奶各適量。將大、小薊放在鮮牛奶中泡軟後,搗成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套用】①治療肺結核
用新鮮大薊根,洗淨,每日4兩,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2次分服;或製成注射劑,每10毫升含生藥10克,作肌肉注射或氣管內滴入。先後觀察18例,其中煎劑治療者5例,針劑治療者11例,氣管內滴入者2例,用藥15~72天不等。結果,從X線胸片對比來看,治療後病變顯著吸收者3例,吸收者8例,無變化者7例。部分病例的咳嗽、排痰、胸痛及發熱等症,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治程中個別服煎劑者感冒脹不適,若加生薑、陳皮、法半夏等可以減輕。
②治療高血壓病
取新鮮乾根加水浸泡約半小時,煎煮三次,每次煮沸半小時,濾液合併濃縮成每100毫升相當於生藥0.5兩的煎劑;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亦可用新鮮乾根或葉製成浸膏片。根製片每日3次,每次4片,日量相當於乾根1兩;葉製片每日3次,每次3片,日量相當於乾葉15克左右。臨床觀察102例,除部分頭暈、心悸及失眠等症較重的患者,適當配合鎮靜藥物如澳劑、眠爾通或利眠寧等外,均單用大薊治療。療程一周至三月不等。其中初用煎劑以後改用根製片治療者72例,結果顯效(收縮壓下降4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17例,有效(收縮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但不滿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而不滿20毫米汞柱,或早期高血壓病6例血壓下降至140/90毫米汞柱)45例,無效10例,有效率86.1%。用葉製片觀察30例,結果顯效(標準同上)5例,有效10例,無效15例,療效較差。副作用:少數空腹服用片劑後出現胃內不適或噁心等藥物反應,改為飯後服藥,即可減輕。

白沙糖

【異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精製而成的乳白色結晶體。植物形態參見"甘蔗"條。
【性味】甘,平。大薊速溶飲
《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本草從新》:"甘,溫。"
《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歸經】《本草衍義補遺》:"入脾。"
【功用主治】潤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乾燥渴,中虛脘痛。
《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乾渴。"
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白湯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調敷。
【宜忌】有痰濕者不宜服。
《綱目》:"久食則助熱,損齒。"
《本草從新》:"中滿者勿服。"
【選方】①潤肺氣,助五臟精:石蜜和棗肉、巨勝末丸,每食後含一、兩丸。(孟詵)
②治腹緊(一作'腹中緊張'):白糖,以酒二升煮服。(《子母秘錄》)
③治中虛脘痛,食魚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點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④解鹽滷毒:糖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
⑤治湯火傷:白糖一兩,梅片一錢。用砂鍋將白糖炒黑,成塊為度,加冰片研細末,用香油調塗傷處。(《河北中醫藥集錦》白糖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