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歷史

羅馬尼亞歷史

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羅馬尼亞各公國。 18世紀後半期,羅馬尼亞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881年羅馬尼亞公國改為羅馬尼亞王國。

羅馬尼亞歷史

正文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北部和多瑙河下游。東臨黑海,南接保加利亞,西南、西北分別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為鄰,東北同蘇聯接壤。面積23.75萬平方公里。人口2247萬(1982),主要為羅馬尼亞人,其次為匈牙利人、吉普賽人、日耳曼人。居民主要信奉東正教。羅馬尼亞語為國語。首都布加勒斯特。
古代時期 公元前第 3千紀末期,遊牧的印歐人滲入喀爾巴阡山-多瑙河地區,與當地人雜居,形成喀爾巴阡-巴爾幹人。公元前7世紀始,受斯基泰人、希臘人和居爾特人的文化影響,進入原始社會晚期的軍事民主階段。公元前 500年,該地區廣泛使用鐵器。同時,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和巴納特形成達基亞人,在喀爾巴阡山東、南麓形成傑蒂人。公元前70年布雷比斯塔(?~約公元前44)統一達基亞各部落,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達基亞國,標誌著羅馬尼亞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布雷比斯塔去世後,達基亞國分裂。公元 1世紀,德凱巴魯斯(?~106)領導達基亞人以特蘭西瓦尼亞為中心重新建國。106年,羅馬帝國征服達基亞-傑蒂人的大部地區,使其成為帝國的一個行省。達基亞-傑蒂人與羅馬人長期相處,逐漸羅馬化,形成羅馬-達基亞人。271年,羅馬帝國軍事和行政機構撤離。4世紀,基督教開始用拉丁語傳播。7世紀,遷入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烏拉爾阿爾泰人逐漸為羅馬-達基亞人同化。10世紀,羅馬尼亞民族和語言最終形成。
封建國家的產生 10~11世紀封建關係發展,羅馬尼亞農村村社制度瓦解,出現許多小公國。11世紀末,特蘭西瓦尼亞併入匈牙利王國。1241~1242年遭蒙古人的侵襲。匈牙利人、波蘭人也不斷入侵喀爾巴阡山東部和南部的小公國。14世紀初,巴沙拉布一世(?~1352)統一喀爾巴阡山東部各公國,建立瓦拉幾亞公國。1359年博格丹一世(?~1365)統一喀爾巴阡山南部各公國建立摩爾多瓦公國。14~15世紀羅馬尼亞大部分村社農民淪為農奴。隨著封建壓迫的加重,農奴經常逃亡,1437~1438年在博伯爾納爆發了農民起義。
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 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羅馬尼亞各公國。各公國君主依靠農民、小地主和商人,進行了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在占絕對優勢的土耳其軍隊壓力下,1415年瓦拉幾亞公國臣服於奧斯曼帝國。摩爾多瓦人民在斯特凡大公領導下,英勇抗擊侵略者,屢創敵軍。但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1487年摩爾多瓦淪為土耳其附庸。1541年,特蘭西瓦尼亞也被迫臣服於土耳其。羅馬尼亞各公國須向土耳其納貢,但可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權利。1594年11月,瓦拉幾亞米哈伊(勇敢者)大公(1558~1601)率軍反抗土耳其統治。次年 8月,在克盧格雷尼大敗土軍。1598年土耳其與之簽訂和約。1600年米哈伊大公先後將摩爾多瓦、特蘭西瓦尼亞置於麾下,在羅馬尼亞歷史上首次實現三公國的統一。次年8月米哈伊大公被屬下將領刺殺,國土分裂,再度從屬於奧斯曼帝國。17世紀50年代,三公國再次掀起反土鬥爭,又被鎮壓。17世紀後半期,土耳其軍隊向歐洲腹地進攻失敗,1699年哈布斯堡王朝兼併特蘭西瓦尼亞。1711年俄土戰爭中,土耳其再次受挫於俄國,遂加強對羅馬尼亞的統治,分別於1711年、1716年在摩爾多瓦、瓦拉幾亞推行法納里奧特製度,即委派居住在康斯坦丁堡法納里奧特街區的希臘上層分子為兩公國君主。從此,兩公國完全併入奧斯曼帝國。1775年奧地利奪取羅馬尼亞的布科維納。1784年10月,特蘭西瓦尼亞麥斯提亞堪村爆發霍里亞·尼古拉(1735~1785)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很快遍及札朗德區和胡內多阿拉等縣,義軍英勇地打擊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軍隊。次年被殘酷鎮壓。這次起義迫使奧皇約瑟夫二世取消了有關農民人身奴役的若干規定。1811年俄土戰爭再次爆發,次年俄國占領比薩拉比亞

羅馬尼亞歷史羅馬尼亞歷史
近代時期 18世紀後半期,羅馬尼亞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資本主義有顯著的發展。經濟和階級關係的新變動,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1791年由羅馬尼亞知識分子發起、以特蘭西瓦尼亞全體羅馬尼亞人的名義發表的請願書,要求恢復被剝奪的政治權利,享有平等的民族權利。同年 3月請願書遞交奧地利皇帝。請願書運動(備忘錄運動)促進了民族解放和實現羅馬尼亞國家統一的鬥爭。T.弗拉迪米雷斯庫(1780~1821)領導的瓦拉幾亞1821年起義是羅馬尼亞近代史的開端。1829年俄國又一次打敗土耳其,羅馬尼亞淪為俄國的“保護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更趨尖銳,終於導致羅馬尼亞1848年革命。同年 6月14日,以N.伯爾切斯庫為首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在布加勒斯特建立臨時政府,著手資本主義改革。這次革命遭到俄國和土耳其的血腥鎮壓,但激發了羅馬尼亞人民實現獨立、統一和爭取社會進步的民族民主意識。1856年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敗北。1859年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實行了統一(見羅馬尼亞統一),1862年正式定國名為羅馬尼亞公國,仍隸屬奧斯曼帝國。羅馬尼亞大公A.I.庫扎(1820~1873)廢除農奴制度,將教會土地收歸國有。1866年2月,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反動組織-怪誕聯盟發動政變,強迫庫扎大公退位,同時成立攝政府,擁戴普魯士血統的卡羅爾一世(1839~1914)為羅馬尼亞大公。1877年卡羅爾一世率軍參加俄土戰爭。同年12月,羅軍在普列文迫使 4萬多名土軍投降。次年2月,土耳其求和。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同年 7月《柏林條約》柏林會議(1878),歐洲列強和土耳其承認羅馬尼亞的獨立。1881年羅馬尼亞公國改為羅馬尼亞王國。資產階級的自由黨和地主資產階級的保守黨輪流組織王國政府。1887年王國政府制定鼓勵工業法、推行保護關稅措施,民族經濟迅速發展。地主資產階級殘酷剝削人民,激化了階級矛盾,先後爆發1888、1907年農民起義和1905~1907年工人運動。1916年 8月,羅馬尼亞王國參加協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根據1920年 6月協約國與匈牙利締結的《特里亞農和約》,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歸併羅馬尼亞,國家統一問題基本解決。羅馬尼亞現代史由此開始。在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羅馬尼亞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僅1920年3~10月,全國就舉行近350次罷工。同年10月20日,爆發全國工人總罷工,有20多萬工人參加,全國經濟生活幾乎陷於停頓。1921年 5月,社會黨改組為共產黨,羅馬尼亞革命進入新階段。同年王國政府實行土地改革,民族資本獲得較大發展。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羅馬尼亞經濟陷入困境。國王卡羅爾二世(1893~1953)廢除憲法,加強專制統治,觸發1933年全國石油和鐵路工人大罷工。1938年2月,又頒布新憲法,建立君主獨裁統治,資本主義經濟日益壟斷化,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1939年法西斯組織──“鐵血團”分子暗殺了首相A.克利內斯庫(1893~1939),法西斯勢力增強。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同以N.蒂圖列斯庫為首的民主力量一道進行了反對法西斯、維護巴爾幹地區和平的鬥爭。1940年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分別占領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南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卡羅爾二世退位。同年 9月,I.安東內斯庫將軍出任政府首腦,建立軍事法西斯獨裁統治,將國家納入反蘇戰爭的軌道。羅共團結一切民主力量,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4年德國法西斯軍隊節節敗退,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爆發,安東內斯庫政權被推翻(見彩圖)。羅軍與蘇軍一起參加了解放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戰鬥。

羅馬尼亞歷史羅馬尼亞歷史
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八·二三”武裝起義開始了羅馬尼亞人民革命的新時期。1945年3月6日,以P.格羅查為首的民主政府成立,實行土地改革等民主措施。1947年12月30日廢除君主制,宣告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誕生,人民革命基本結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開始。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在馬列主義的基礎上合併為統一的羅馬尼亞工人黨,G.喬治烏-德治任總書記。1948年通過了新憲法,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實行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年始,實行計畫經濟,以實現國家工業化,建立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同年10月5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62年春,全國實現農業合作化。1965年7月羅共第9次代表大會將工人黨改為共產黨,制定了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綱領,選舉N.齊奧塞斯庫為黨的總書記。8月,大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羅馬尼亞為社會主義共和國。1969年 8月羅共“十大”確立以後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1974年齊奧塞斯庫當選為總統。1975、1980和1985年繼續連任。1989年12月該國政局發生變動,齊奧塞斯庫被推翻,23日成立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J.伊利埃斯庫擔任主席。28日改國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為羅馬尼亞,保留共和制。
參考書目
 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等主編,陸象淦,王敏生譯:《羅馬尼亞通史簡編》(全三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76。
 Dinuc Giurescu,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Romanian People,Bucure╙ti,Belgrade,198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