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姆蘇丹國

羅姆蘇丹國是塞爾柱王朝旁支在小亞細亞建立的封建國家,在1153年以前羅姆蘇丹國一直依附於大塞爾柱帝國,處於半獨立狀態。

簡介

塞爾柱王朝旁支在小亞細亞建立的封建國家。因東方人稱拜占廷統治下的小亞細亞為羅姆(意為"羅馬的"),故名。首都科尼亞,故亦稱科尼亞蘇丹國。1071年,塞爾柱王阿爾普-阿爾斯蘭(1063~1072在位)在曼齊克特戰役中擊潰拜占廷軍,塞爾柱人大批湧入小亞細亞。塞爾柱王馬利克沙(1072~1092在位)令蘇萊曼沙(1077~1086在位)率領塞爾柱人,先後占領尼西亞(今伊茲尼克)、伊茲密爾等地。蘇萊曼沙於1077年建立了安納托利亞的塞爾柱國家,定都尼西亞(1116年遷都科尼亞),即羅姆蘇丹國。在1153年以前羅姆蘇丹國一直依附於大塞爾柱帝國,處於半獨立狀態。

11世紀末,十字軍發動東征,奪取尼西亞。羅姆蘇丹頑強抵禦十字軍的猛攻,保住了小亞細亞中部地區。13世紀初,羅姆蘇丹國勢強盛,先後攻占地中海岸的安塔利亞(1207)和黑海岸的錫諾普(1214),迫使希臘人的尼西亞帝國和特拉布松帝國以及基利乞亞的亞美尼亞王國向它納貢。蘇丹阿拉丁·凱伊庫巴德一世(1219~1236在位)時,羅姆蘇丹國勢達到頂峰,其軍隊渡海直取克里木,擊潰波洛伏齊人,占領蘇達克城。

1239年羅姆蘇丹國爆發了由托缽僧巴巴·伊斯哈克領導的遊牧民和農民起義。封建統治者動用埃爾祖魯姆地區的邊防軍鎮壓了起義。這時蒙古人又從東方侵入。1243年雙方在柯塞達(錫瓦斯東北60公里)進行決戰,蒙古軍擊潰了蘇丹吉亞塞丁·凱伊許斯列夫的8萬大軍。蘇丹被迫向蒙古人納貢請降,只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權。

蒙古人的征服和統治,給小亞細亞東部和中部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貢賦從1256年的20萬金幣增至1295年的60萬金幣。小亞細亞人民在13世紀60~70年代不斷掀起反抗蒙古人統治的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是1277年吉姆里起義。蒙古人的統治導致塞爾柱人國家的最終解體。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分裂成12個獨立的貝伊國。1308年蒙古人處死末代蘇丹,羅姆蘇丹國遂亡。

羅姆蘇丹國存在的兩個多世紀,是土耳其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遊牧的烏古斯人(即塞爾柱人)開始向定居過渡,成為農民和手工業者。封建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伊克塔製得到推行。科尼亞、開塞利和錫瓦斯是當時小亞細亞最大的城市,居民都達10~12萬人,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烏古斯人與小亞細亞原有居民希臘人、亞美尼亞人逐漸融合,開始了土耳其民族的形成過程。羅姆蘇丹廣設學校,開辦醫館,建立清真寺,招聘各地伊斯蘭學者,科尼亞成為當時近東宗教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