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瓦窯遺址

缸瓦窯遺址

缸瓦窯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西南約60公皂的猴頭溝。該窯始燒於遼太宗或遼世宗時期(10世紀),窯場占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堆積層厚1-4米,以燒制粗白瓷為主,也燒制細白瓷、茶葉末綠釉瓷、黑釉瓷、白釉黑花瓷、三彩釉陶及單色釉陶。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華北
內蒙古自治區
瓦窯遺址IV-54

簡介

..
缸瓦窯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西南約60公皂的猴頭溝。該窯始燒於遼太宗或遼世宗時期(10世紀),窯場占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堆積層厚1-4米,以燒制粗白瓷為主,也燒制細白瓷、茶葉末綠釉瓷、黑釉瓷、白釉黑花瓷、三彩釉陶及單色釉陶。出土器具主要發現刻有“宮”字銘文以及帶“官”或“新官”字銘文的器物,說明該窯為遼金時代官窯遺址。人們盛讚其為“草原瓷都”。

遺址

..
缸瓦窯,內蒙古東部一處古瓷窯,位於赤峰市松山區猴頭溝鄉缸瓦窯村,遺址面積方圓10多里。據內蒙古知名文物專家王大方介紹說,這裡群山環抱,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和高嶺土,人類在這裡燒制瓷器的歷史至少已有1000多年了。 史料介紹,在缸瓦窯遺址發現的瓷器,有青釉、白釉、三彩和黑釉瓷,其質地細、胎體薄、器形繁多,圖案富麗,具有濃郁的北方草原風格,備受世人喜愛。 在遼代,缸瓦窯的生產達到鼎盛。王大方說,舉凡各種粗細瓷器、遼三彩以及契丹皇室御用的“宮窯瓷”,大都出產於此。
..

金元時期,缸瓦窯仍在生產。不過,所燒制的瓷器已較遼瓷大為遜色,一般只是些黑釉或白釉的盤盞瓶罐。明清時期,缸瓦窯停止生產,昔日的爐火和一連數里的窯場被廢棄。只是到了民國年間,一些闖關東的手藝人在此再度點燃爐火,燒制為數不多的粗瓷缸罐。
轉機發生在1992年
據史料介紹,缸瓦窯從唐末五代初創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在遺址中分布有窯場、堆貨場、炭場、棄物場和高嶺土礦。
對於這一原本默默無聞的地區,真正發生轉機的是在1992年。這一年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從北京來到缸瓦窯。
王大方回憶說,老先生望著滿山遍野的瓷片,撫摸著被河水沖刷的瓷窯,激動不已。在王大方等人的陪同下,耿老先生在休息室欣然命筆,題寫了“草原瓷都”4個大字,對缸瓦窯遺址的重要價值給予了權威性的評價。
在耿老的倡議下,1993年“內蒙古松山缸瓦窯遺址學術研討會”在遺址所在地舉行。來自海內外的50多位陶瓷專家認真考察了缸瓦窯遺址,一致認為它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古瓷窯。
專家們聯名致函國家文物局,請將缸瓦窯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切實加以保護、開發與研究。
1996年國務院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推薦,正式把缸瓦窯遺址公布為全國(第4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缸瓦窯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是中國遼代(公元916~1125年)的著名窯場之一。
..

缸瓦窯創燒於遼代早期。窯址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文化堆積厚達1~4米。該窯以出產品種多樣、並具有典型契丹遊牧民族特點的瓷器而著稱。
缸瓦窯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契丹社會、文化、經濟以及制瓷工藝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