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蓋蛛

緬甸蓋蛛

雌蛛體長2.73~4.27毫米,背甲長1.13~1.27毫米;腹部長1.6~3.07毫米。雄蛛體長2.67~2.83毫米,背甲長1.23~1.37毫米;腹部長1.53~1.57毫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緬甸蓋蛛
蜘蛛蜘蛛

拉丁學名:NerienebirmanicaThorell,1887
綱:蛛形綱
目:蛛形目
科:皿蛛
屬:蓋蛛屬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0
寄主危害作物:果樹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2.73~4.27毫米,背甲長1.13~1.27毫米;腹部長1.6~3.07毫米。背甲較狹長,褐色,無斑紋,兩側緣顏色稍淺。8眼2列,前眼列略後曲,後眼列橫直,前中眼略小於其他6眼等大;後中眼周圍有黑色環,其後有1個黑色小三角形;前後側眼相接,著生在黑色眼丘上;前中眼間距小於後中眼間距小於前中側眼間距小於後中側眼間距,前眼列略後凹,後眼列橫直。螯肢前齒堤3齒較大,後齒堤3齒較小。胸板心形,黑褐色,中央色淺。步足褐色,不規則地分布著許多黑色素。足式1、2、4、3,腹部橢圓形,淺褐色,有2條深褐色縱斑,中央縱斑較淺有4對白色斑塊,其腹面黑色,散生白色斑點。紡器前方有一大白斑。外雌器外形隆起,腹板寬心形,後緣後凹,指狀突明顯,呈丘形;有卵形小窩,位於指狀突末端,交配腔較深,內腔壁薄,其前端內側骨化程度高,螺旋溝起於交配內腔腹壁中部,旋轉1圈多;受精囊旋轉1圈,受精囊和拐點位於交配內腔前端的腹內側,受精囊向外前方伸展;拐點位子受精囊基部腹內側向前外方伸展。
雄蛛體長2.67~2.83毫米,背甲長1.23~1.37毫米;腹部長1.53~1.57毫米。背甲黃褐色,兩側淺黃褐色,有放射狀的黑色條紋,中窩縱向,深褐色。頭部稍隆起。眼的排列與大小同雌蛛。螯肢前齒堤3齒,中問1齒最大,後齒堤2個小齒。齒足淺黃褐色,膝節和脛節遠端的腹面以及後跗節遠端色較深。腹部卵形,前端平直,淺褐色,有3條淺黑色縱斑,中央縱斑色較淺而細長,並發出數條橫斑,兩側有白色小斑塊,側面淺褐色,前、後端色稍深,散布一些白色斑塊。腹面淺黑色。紡器前方有1個三角形白斑。觸肢器副跗舟臂很細小,不易看清,中突臂較長,近側寬扁,遠側變細異向腹面轉折,末端鉤狀;頂板較小,前端弧形;頂板側突細長,遠端漸尖;頂突簡單,背面觀似椅狀,前端向後摺疊;插入器遠側寬扁且向腹面轉折,末端為射精管齒;盾片前緣中部略凹。

生物學特性

本種蜘蛛常在果園草叢間布小皿網,清晨網上有露珠時才易發現,蛛體腹面向上懸掛於網下,雄蛛在網的一側。

地理分布

四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