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氏雙邊魚

維氏雙邊魚

維氏雙邊魚是一種小型至中小型魚類,無食用價值。最大體長為5.5cm,世界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於西部、南部海域。

基本信息

簡介

維氏雙邊魚(Ambassisvachellii Richardson,1846)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雙邊魚科雙邊魚屬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澳洲、印尼、泰國、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越南的淡水及半鹹水水域,體長可達6.5厘米,生活在水質清澈的河口、溪流及沿岸,屬肉食性,以昆蟲及小魚為食。

科學分類

維氏雙邊魚維氏雙邊魚
中文名:維氏雙邊魚
學名:Ambassisvachellii
命名者(年代):Richardson,1846
棲息深度:0-10公尺
中文名:維氏雙邊魚
科中文名:雙邊魚科
俗名:玻璃魚、大面側仔
科號科名:F330Ambassidae
模式種產地:Canton,China

形態特徵

體較細長,呈長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弧形,腹部輪廓與其同形。頭中小。眼中大。口大,斜裂;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呈絨毛狀齒。眶前骨及前鰓蓋骨均雙重緣,皆具細齒或小棘,其中前鰓蓋骨之後緣具6-13棘;眶上骨3-5棘;鰓蓋骨後緣無棘;間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圓鱗,易脫落,頰部2列鱗,鰓蓋亦被鱗;側線完全。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背鰭鰭條數VII-1+9;臀鰭鰭條數III+9;尾鰭深叉形。體透明而散有黑色素點。

生存環境

主要棲息於沿岸、瀉湖沼澤紅樹林,通常活動於汽水域,亦可進河川下游淡水域。群游性。肉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及小型魚介貝類為食。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澳洲列島,北至台灣。台灣發現於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尖鰭角魚
棘鱗牛尾魚
大鱗牛尾魚
黑緣九刺鮨
宋氏九刺鮨
凹鰭牛尾魚
落合氏眼眶牛尾魚
豹紋九棘鮨
五十九刺鮨
日本眼眶牛尾魚
橫紋九刺鮨
紅點九刺鮨
斑點九刺鮨
異臂花鮨
日本角魚
橫帶棘線牛尾魚
雙線擬鮗
博氏孔牛尾魚
煙鱠
癒齒鯛
片山氏癒齒鯛
正鱷鯒
平滑絨鮋
日本尖牙鱸
赤鯒
貢氏角魚
魏氏平面黃魴鮄
鬚軟魚
平面黃魴鮄
紅雙角魚
深海角魚
鬚平面黃魴鮄
棘黑角魚
絨鮋
紅眼鱸
大頭黑角魚
波面黃魴鮄
琉球棘角魚
多斑棘角魚
長吻棘角魚
尖棘角魚
默氏擬角魚
臂斑角魚
鹿兒島副絨皮鮋
變色隱棘杜父魚
岸上氏角魚
松原隆背八角魚
單側粗鱗鯒
遊走丸川冰魚
雷根氏針鯒
郎氏針鯒
吉氏針鯒
橫帶針鯒
長吻多棘牛尾魚
窄眶多棘牛尾魚
西里伯多棘牛尾魚
乳瓣繸牛尾魚
沙地繸牛尾魚
大眼牛尾魚
大棘大眼牛尾魚
突粒倒棘牛尾魚
帕氏倒棘牛尾魚
松葉倒棘牛尾魚
犬齒牛尾魚
暹羅副雙邊魚
脅谷軟魚
斷線雙邊魚
皮氏紅魴鮄
玫瑰鯒
齶齒尖棘鯛
鱵鱸
深海擬野鱸
日本真鱸
大棘雙邊魚
莖擬雙邊魚
多棘尖牙鱸
黑點小花鱸
光吻黃魴鮄
羽根田氏發光鯛
尖吻鱸
大眼紅娘魚
細尾雙邊魚
姬紅娘魚
東方黃魴鮄
棘尖牙鱸
光滑隱棘杜父魚
太平洋新鯥
黑帶黃魴鮄
小花鱸
尾紋九刺鮨
六斑九刺鮨
青星九刺鮨
台灣九刺鮨
琉璃紫鱸
白線光頜鮨
腹棘尖牙鱸
三鬚平面黃魴鮄
黑角魚
維氏雙邊魚
少棘雙邊魚
彎線雙邊魚
印度牛尾魚
眼眶牛尾魚
短鯒
赤鮭
日本發光鯛

鱸形目(一)

鱸形目(Perciformes)是輻鰭魚綱中的一個目,40%的魚屬於鱸形目,因此它是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目,共有7000多個不同的種,其形狀、大小各異,在幾乎所有的水中生態環境都有出現。最早的已知的鱸形目化石是白堊紀晚期出現的,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目的動物就開始分歧演變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