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鯒

短鯒

短鯒,棲息於水較深海域。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基本信息

短鯒

短鯒(Parabembras curtus)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短鯒科短鯒屬的魚類。本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朝鮮日本以及中國東海黃海渤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特徵

本魚體呈鮮紅色,頭扁而寬,上方有鋸齒狀稜線,軀幹稍平扁而延長,向後漸細小,體全部被細小櫛鱗,側線完整。背鰭有2枚,第一背鰭9至10枚硬棘;第二背鰭硬棘1枚,軟條7至9枚。臀鰭有硬棘3枚,軟條5枚,體長可達15.1公分。
背鰭VIII~IX,I-8;臀鰭III-5;胸鰭Ⅰ-20;腹鰭I-5。側線鱗35~38。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稍側扁。體長為體高5.2~6.5倍,為頭高2.3~2.5倍。頭大,平扁,具棱和強棘。吻很平扁,背視圓弧形,頭長為吻長3.3~3.5倍。眼大,上側位,眼徑等於或稍大於吻長;眼間隔很窄,約為眼徑1/4,中央凹入。眶上棱低平,具8~10棘。
頂頸棱具2棘。蝶耳骨、翼耳骨、上耳骨各具一棘,後顳顬骨2棘。肩胛棘一個。眶前骨下緣具2長棘,前棘較大。眶下棱顯著,有3大棘。前鰓蓋骨具1大棘,與眶下棱連線。鰓蓋骨具2棘,上棘較大。鼻孔2個,後鼻孔較大。口大,前位,下頜突出。舌扁薄,游離,前端圓形,表面光滑。上頜骨後端叉形,伸越眼前緣下方,後緣凹入。上下頜、犁骨和齶骨均具絨毛狀牙群。鰓孔寬大,鰓膜相連,不連與峽部,伸達眼前緣下方。鰓蓋條7。假鰓發達。
鰓耙細長,4~5+l0~11。第四鰓弓後裂孔很小。
鱗中大,長方形,後緣凹入,前緣圓凸,具細小櫛刺。頭部除吻部及頭的腹面外均被小櫛鱗。第二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及尾鰭均被細櫛鱗。側線平直,上側位。粘液管粗大。
背鰭2個,分離,其間距約與眼徑相等或稍大。第一背鰭具8~9鰭棘,起點對著胸鰭基底,第一、第二鰭棘短小,第五鰭棘最長,約等於眼後頭長;第二背鰭幾與肛門相對,具1鰭棘,8鰭條,基底較第一背鰭基底為短。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具3鰭棘,5鰭條,起點比第二背鰭起點稍後,第二鰭棘最大。胸鰭大,後端幾伸達肛門上方。腹鰭胸位,具1鰭棘,5鰭條,不伸達肛門。尾鰭圓帶截形。
體腔大,腹膜白色。胃囊狀;腸細短,盤曲二次,短於體長;肝分兩葉,右葉顯著大;幽門盲囊4,指狀;無鰾。
體紅色。第一和第二背鰭常具暗色不規則斑點,其餘各鰭淡紅色。

生態

本魚為深海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多毛類等為食,繁殖期在冬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