鱵鱸

鱵鱸

鱵鱸,鮨科魚類,體延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略凹陷。吻略鈍圓。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頜、齶骨及鋤骨均具齒。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Perciformes
亞目: 鱸亞目Percoidei
科: 鮨科Serranidae
屬: 鱵鱸屬 Belonoperca
種: 鱵鱸 B. chabanaudi

基本信息

俗名:箭頭肥皂魚 
學名:Belonopercachabanaudi
英文名:Arrow-headedsoapfish,Chabanaud'ssoapfish,Arrowheadsoapfish
中文名:鱵鱸鱵鱸
科名:Serranidae
科中文名:鮨科
同種異名: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模式種產地:Celebe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鱵鱸鱵鱸

棲息深度:4-30米
最大體長:15cm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前鰓蓋後緣鋸齒狀;下鰓蓋及間鰓蓋後緣鋸齒狀,且不埋入皮下。淚骨的表面具許多波狀骨脊。鰓耙數7-818-20。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0-72;縱列鱗數82-88。背鰭連續,硬棘部低,有硬棘IX枚,軟條12;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短於後頭部,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呈紫藍色,具一條鮮黃色縱帶始自吻端經眼而沿行於體部背緣。

生活習性

生活於江河、湖泊的上層,常成群游於水面覓食,以浮遊動物為主食,兼食昆蟲等。生殖期在5-6月。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中。個體雖不大,但數量相當多,是常見的小型食用魚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陡坡區,水深4-50公尺處之水域,通常可見其在中水層的礁石洞穴內。夜行性。皮膚可分泌毒液,且當魚受驚嚇時會大量分泌。

漁業利用

偶見魚種。體表能分泌具黑鱸素(grammistin)之粘性毒液,不可食。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尖鰭角魚
棘鱗牛尾魚
大鱗牛尾魚
黑緣九刺鮨
宋氏九刺鮨
凹鰭牛尾魚
落合氏眼眶牛尾魚
豹紋九棘鮨
五十九刺鮨
日本眼眶牛尾魚
橫紋九刺鮨
紅點九刺鮨
斑點九刺鮨
異臂花鮨
日本角魚
橫帶棘線牛尾魚
雙線擬鮗
博氏孔牛尾魚
煙鱠
癒齒鯛
片山氏癒齒鯛
正鱷鯒
平滑絨鮋
日本尖牙鱸
赤鯒
貢氏角魚
魏氏平面黃魴鮄
鬚軟魚
平面黃魴鮄
紅雙角魚
深海角魚
鬚平面黃魴鮄
棘黑角魚
絨鮋
紅眼鱸
大頭黑角魚
波面黃魴鮄
琉球棘角魚
多斑棘角魚
長吻棘角魚
尖棘角魚
默氏擬角魚
臂斑角魚
鹿兒島副絨皮鮋
變色隱棘杜父魚
岸上氏角魚
松原隆背八角魚
單側粗鱗鯒
遊走丸川冰魚
雷根氏針鯒
郎氏針鯒
吉氏針鯒
橫帶針鯒
長吻多棘牛尾魚
窄眶多棘牛尾魚
西里伯多棘牛尾魚
乳瓣繸牛尾魚
沙地繸牛尾魚
大眼牛尾魚
大棘大眼牛尾魚
突粒倒棘牛尾魚
帕氏倒棘牛尾魚
松葉倒棘牛尾魚
犬齒牛尾魚
暹羅副雙邊魚
脅谷軟魚
斷線雙邊魚
皮氏紅魴鮄
玫瑰鯒
齶齒尖棘鯛
鱵鱸
深海擬野鱸
日本真鱸
大棘雙邊魚
莖擬雙邊魚
多棘尖牙鱸
黑點小花鱸
光吻黃魴鮄
羽根田氏發光鯛
尖吻鱸
大眼紅娘魚
細尾雙邊魚
姬紅娘魚
東方黃魴鮄
棘尖牙鱸
光滑隱棘杜父魚
太平洋新鯥
黑帶黃魴鮄
小花鱸
尾紋九刺鮨
六斑九刺鮨
青星九刺鮨
台灣九刺鮨
琉璃紫鱸
白線光頜鮨
腹棘尖牙鱸
三鬚平面黃魴鮄
黑角魚
維氏雙邊魚
少棘雙邊魚
彎線雙邊魚
印度牛尾魚
眼眶牛尾魚
短鯒
赤鮭
日本發光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