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文字

維吾爾族文字

民間故事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事內容往往是統治者殘酷盤剝勞動人民,而勞動人民利用智慧,巧妙地揭發和挫敗統治者的陰謀詭計。如《桑樹蔭影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吝嗇貪婪的色來巴依以賣桑樹影來敲榨勒索窮人,年輕人艾甫其里木與其他窮人一起,機智地把色來巴依趕走,替窮人出了氣的故事。

基本信息

簡介

現在維吾爾語共有八個元音,二十四個輔音,在形態結構上屬於黏著語類型。維吾爾語的辭彙十分豐富。維吾爾語的辭彙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在突厥語同源詞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擴大,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從有關民族的語言中吸收大量的借詞。

維吾爾族文字維吾爾族文字

維吾爾語的借詞主要來自漢語、波斯語、阿拉伯語、俄語等。其中漢語借詞借入的時間最早,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數量較多。另外,歷史上也曾吸收過一些蒙古語、藏語和梵語的借詞。
維吾爾語各地區方言之間的語法和辭彙方面的差別很小,只是在語音方面有小的差別,所以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族在相互交際方面不存在什麼障礙。現代維吾爾語劃分為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羅布方言。在維吾爾語方言中,羅布方言的特點較為突出。
現代維吾爾書面標準語是在中心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大約80%的維吾爾人說這個方言。
維吾爾族使用文字的歷史很悠久。九世紀以前曾廣泛使用古突厥字母,以這種字母書寫流傳下來的多半是碑銘文獻。維吾爾族使用時間較長和範圍較廣的一種文字是回鶻文。這種文字從8世紀至13世紀(部分地區直到16世紀)在新疆地區和中亞廣泛使用。後來它成為蒙古文和滿文的基礎。19世紀中葉,維吾爾人奉伊斯蘭教之後,逐漸改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這種文字經過不斷改進和補充,迄今已成為維吾爾族全民通用的文字。

概述

這個故事嘲弄了統治者的愚笨、貪婪,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勇敢、機智。還有鼓舞勞動熱情,抒發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教育後代,以及描寫愛情生活的故事。如民間故事《三條遺囑》是教育人民要團結互助,戰勝困難,從而獲得幸福的故事;《兩個懶漢》是教育人們要熱愛勞動,不圖安逸享受的故事;《聰明的其滿汗》、《農家姑娘》、《鍾情機智的女人》是對維吾爾族婦女們勤勞和高尚品德的熱情讚揚和歌頌。

語言

現代維吾爾語是維吾爾民族的共同語言,它是古代維吾爾各部落和其它民族語言共同融合、長期演變、形成發展而來的。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現代維吾爾語標準語以伊犁—烏魯木齊語音為標準音。它與同語族的哈薩克語、土庫曼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等親屬語言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自己獨具的特點。

①元音音位

有ε、α、φ、o、y、u、i、e8個,前6個元音,是元音舌位和諧的主體。
以舌位和諧為基礎的唇狀和諧已趨於鬆弛。元音和諧表現在兩個方面:詞幹內部元音之間的和諧;詞幹與附加成分之間的元音和諧。元音弱化是現代維吾爾語區別於其它突厥語的重要標誌。

②輔音音位

有b、p、w、m、f、z、s、d、t、n、l、r、〓、〓、〓、j、g、k、〓、x、q、h24個。輔音有同化和弱化兩種現象。塞音和塞擦音分為清(送氣)和濁(不送氣)兩套;兩個元音之間的清塞輔音有濁化現象。

③詞幹中的元音和輔音

有接後綴附加成分時,有音位脫落的現象。由於音節脫落,形成詞的減縮形式。

④兩個音節以上的詞

維吾爾語像其他突厥語言一樣,重音一般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當詞幹後接後綴附加成分時,重音後移,一般仍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

主要語法

①按語言特徵

維吾爾語屬粘著型語言。一個詞根可以加幾個後綴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一般是構詞附加成分在前,構形附加成分在後。

②實詞分靜詞和動詞兩類

實詞以附加成分為構詞和構形的主要語法手段。靜詞包括名詞、形容詞、數詞、副詞、代詞等。名詞有數、人稱和格的範疇。形容詞有比較級的變化。代詞一般都有格的變化。數詞在作名詞使用時,有數、人稱、格的變化。動詞有語態、能動、否定、疑問、式、時和人稱等語法範疇。有詞幹、人稱形式和非人稱形式等三種形式。詞幹形式有語態和肯定、否定兩種語法範疇,人稱形式與非人稱形式在詞根或詞幹的基礎上構成。

③詞之間在句法上組合關係有四種類型:

一致關係、支配關係、附加關係和並列關係。語序一般是: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動詞前,定語在中心詞前。句子按照語氣的不同,可分為陳述、疑問、祈求和感嘆四類;按結構的不同,可分為簡單句和複合句兩類。根據各地維吾爾語的語音、語法和辭彙等特徵,維吾爾語一般分為三個方言區: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羅布方言。中心方言分布區域最大,東起哈密,西至伊犁,南抵啼什,使用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和田方布在莎車以東的和田地區所轄各縣,以及且末、若羌等縣所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19%。羅布方言分布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以東的尉犁縣大部分地區和若羌縣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占0.4%。方言的差別主要是語音和辭彙。中心方言(尤其是南部喀什話)與和田方言差別不大,與羅布方言差別顯著。

維族文字

維吾爾族曾經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和察合台文。突厥文是指古代突厥、回鶻等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拼音文字。

突厥文

約由38—40個字母組成,其中4個字母代表元音,其餘字母代表輔音。通常是由右向左書寫,詞與詞之間一般用兩點隔開。迄今發現的重要的突厥文碑銘有《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回鶻英武威遠毗伽可汗碑》、《九姓回鶻可汗碑》等。

回鶻文

亦稱“回紇文”,是古代回鶻人創造和使用的一種文字。它主要是在回鶻西遷新疆後使用。從九世紀末到十五世紀,回鶻文在中亞、新疆等地廣泛使用。蒙古人也曾使用過回鶻文,古代蒙古文便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礎上創製的。回鶻文約有19—23個字母,字母寫法不定型。其中5個字母表示元音,2個字母表示半元音,其餘表示輔音。早期回鶻文由右向左橫寫,後來改為由上向下豎寫。字型分印刷體和書寫體。書寫體又分楷書和草書兩種,楷書用以書寫經典,草書用以書寫一般文書。古代回鶻文文獻留存在現在的有很多,除了著名的《福樂智慧》、《烏古斯可汗的傳說》、《真理入門》等外,還有明代的《高昌館來文》和用回鶻文翻譯的《金光明經》、《大唐三藏法師傳》、《兩王子的故事》、《五卷書》、《伊索寓言》等,以及近幾十年來在甘肅敦煌和新疆哈密、吐魯番等地發現的大批宗教經典、碑刻、雕板印刷品和契約等。

察合台文

是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操突厥語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它是採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突厥民族語言的音素文字,因通行於察合台汗國而得名。這種文字採用了28個阿拉伯字母和其他一些輔助符號,並從波斯文中借用了4個字母。行文由右往左橫寫。字母分單寫、詞首、詞中、詞末4種形式。現存文獻資料十分豐富,包括文史哲、政法、醫藥、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對研究維吾爾、烏孜別克等突厥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價值。中國維吾爾族現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現行的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礎上參照其它突厥語民族的文字改進而成的。1937年對察合台文進行改革,制定出以32個阿拉伯字母組成的字母表。遂使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位,言文趨於一致。1954年再次改革,制訂了正字法。這套字母共有30個,其中4個圓唇元音由2個字母表示。1965年開始推行過以拉丁字母的維吾爾文,有33個字母,其中元音字母8個,輔音字母25個。1976年開始正式使用,其後兩種文字並用。1982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全面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而拉丁字母的文字則只作為一種拼音符號保留。
維吾爾文在維吾爾族的文化發展上起了很大作用,並由它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其他文字

另外,據20世紀初以來在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發掘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維吾爾族中的部分人在歷史上還曾使用過婆羅米文、粟特文、摩尼文、梵文等多種形式的文字書寫過維吾爾語的文獻。不過,這些文字大都用在書寫經典方面。

文字改革

1959年維吾爾族設計了拉丁字母的新文字方案,於1964年開始推行。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推行維吾爾新文字的條件尚不成熟,為此198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全面使用維吾爾、哈薩克老文字的報告》,於是迄今為止,維吾爾族人民仍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維吾爾老文字。不過,由於長期文化交流,現在不少維吾爾人能使用多種語言文字,特別是城市裡的的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大多會說漢語和使用漢文,很多維吾爾族學習英語,阿拉伯語,俄語。新疆北部阿爾泰,塔城,原伊犁等地區的維吾爾族一般會說哈薩克語。

維族文學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事內容往往是統治者殘酷盤剝勞動人民,而勞動人民利用智慧,巧妙地揭發和挫敗統治者的陰謀詭計。如《桑樹蔭影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吝嗇貪婪的色來巴依以賣桑樹影來敲詐勒索窮人,年輕人艾甫其里木與其他窮人一起,機智地把色來巴依趕走,替窮人出了氣的故事。這個故事嘲弄了統治者的愚笨、貪婪,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勇敢、機智。還有鼓舞勞動熱情,抒發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教育後代,以及描寫愛情生活的故事。如民間故事《三條遺囑》是教育人民要團結互助,戰勝困難,從而獲得幸福的故事;《兩個懶漢》是教育人們要熱愛勞動,不圖安逸享受的故事;《聰明的其滿汗》、《農家姑娘》、《鍾情機智的女人》是對維吾爾族婦女們勤勞和高尚品德的熱情讚揚和歌頌。
維吾爾族民間故事還有大量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則丁的故事、賽萊恰康的故事、寓言故事、動物故事以及神話傳說故事。如關於阿凡提的故事在維吾爾族民間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數百年來,廣泛地流傳於天山南北,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在全國其他地方,也同樣受到普遍歡迎。此外,它還被譯成多種文字,有英、美、法、俄、日等譯本。

古典文學

維吾爾族有豐富的古典文學遺產和優秀的文學傳統,流傳至今的有《烏古斯可汗傳》、《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辭典》、《真理的入門》等。在維吾爾古典文學中,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和著名詩人。如14世紀的詩人尤素甫·賽喀克的抒情短詩和15世紀詩人魯特菲的抒情短詩及長詩《花兒與春天》等。

三大抒情詩人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維吾爾族文學史上又出現了三個抒情詩人:赫爾克提、翟梨里和諾比提。赫爾克提(公元1634—1724年)原名穆罕默德·伊敏和卓木·苦力·鄂里。赫爾克提是他的筆名。1634年出生在今疏勒縣塔孜洪區的巴合奇村。1670年,他創作了長篇抒情詩《愛苦相依》。這部長詩,共分二十七章兩千餘行,以“晨風”、“玫瑰”、“夜鶯”三個形象來展開故事情節,讚美了人生,歌頌了愛情,從而揭示追求真理,渴望幸福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思想主題。翟梨里(公元1685—1759年)生於莎車。他寫了不少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優秀抒情詩。阿木都熱依木·那扎爾是生活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維吾爾族傑出的詩人,他於1770年生於新疆喀什疏勒縣布拉喀村一個染衣匠家裡。1848年在喀什逝世。阿不都熱依木·那扎爾的主要作品是《愛情長詩集》。這部詩集是詩人的晚期作品,也是他文學創作的極盛時期。詩集包括了《熱碧亞與賽丁》、《帕爾哈德與西琳》、《萊麗與麥吉農》、《瓦木克與烏祖拉》、《麥宗與古麗尼莎》等。這些詩主要內容是歌頌純真的愛情、友誼、忠誠,以及勤勞、勇敢等高尚品質。長篇敘事詩《熱碧亞與賽丁》是維吾爾文學史上的一朵永不凋謝的鮮花。

近代狀況

19世紀中葉,在維吾爾族文學史上出現了反抗清朝統治,反抗沙俄入侵伊犁的詩篇和歌謠,如毛拉比拉利·賓·毛拉玉素甫的反映1864年伊犁維吾爾族人民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進行反清起義的敘事長詩《中國土地上的戰爭》。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賽義提·穆合買提生活在新疆動亂、伊犁被沙皇俄國霸占的時期。詩人曾了解1864年伊犁的農民起義的歷史,目睹沙俄對伊犁各族人民的奴役,親身體驗了被沙俄裹脅到七河省的苦難,寫出了長詩《貪圖與毀滅》及一些短小的抒情詩。
在俄國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新疆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新思想、反封建、反壓迫的民主主義作家和詩人。他們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們不僅旗幟鮮明地向封建統治者挑戰,同時提出發展教育、向愚昧挑戰、學習科學等極為進步的口號。他們倡導和興辦民族教育,致力於改變維吾爾社會中落後和保守的習俗。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於1902年出生在吐魯番的一個商人家庭。自八歲開始,他在經文學校讀書,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並閱讀了大量維吾爾古典文學作品。他為了掌握漢語,到吐魯番縣城的漢族學堂讀書,掌握了漢語之後他讀了很多內地進步作家的作品,還讀過孫中山先生的著作。
後來,他又到焉耆學習蒙語。他還和祖父及進步人士馬合蘇提·穆義迪一起數次去塔什乾和莫斯科等地。1923年他到蘇聯生活了3年,當他從蘇聯回國之後,便致力於創辦新式學校,在維吾爾族人民中傳播科學和新思想。他還聯絡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建立了以反對金樹仁政府的暴統治的革命組織,並秘密準備進行武裝起義以回響哈密和加尼亞孜為首的農民起義。金樹仁派往哈密鎮壓和加尼亞孜農民起義的總指揮盛世才被起義軍打敗撤回烏魯木齊途中,探知吐魯番地區人民即將回響和加尼亞孜的起義而準備舉事,便逮捕了在人民中有聲望的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等17名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和社會賢達,用極為殘忍的手段殺害了他們。
遇難時,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年僅30歲。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從20歲開始就從事詩歌創作,直到犧牲時寫下了很多各種題材的詩歌,現在已查明的詩作近250篇。80年代,新疆的文學工作者蒐集和整理,出版了《阿不都哈力克·維吾爾詩歌集》。著名詩人魯特夫拉·穆塔里甫,1922年生於伊犁尼勒克縣。1932年在伊寧縣進入塔塔爾國小讀書,後考入伊犁俄羅斯中學。從1937年起,開始在《伊犁日報》上發表詩作。1939年到烏魯木齊進入省立師範學校讀書。從1941年到1943年在《新疆日報》社工作。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他創作的詩歌有《給歲月的答覆》、《當突破黑暗,留下足跡的時候》、《列寧是這樣教導的》、《直到紅色的花朵鋪滿了宇宙》、《五月——戰鬥之月》和長詩《愛與恨》等;劇本有《奇曼與英雄》、《戰鬥的姑娘》、《暴風后的太陽》等;雜文有《在死亡的恐怖中》、《“皇帝”的苦悶》等。
1943年他到阿克蘇報社工作,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45年,在三區革命的影響下,他積極參與地下革命組織的活動,後因叛徒出賣而被捕,於1945年9月壯烈犧牲,年僅23歲。穆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寫的《中國》一詩,表達了他歌頌偉大的祖國。1942年以後,盛世才的反動面目公開暴露,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慘遭迫害和屠殺,新疆一時成了人間地獄。穆塔里甫於1943年寫的《給歲月的答覆》一詩,表達了對革命烈士的悼念,是回擊反動派的戰鬥檄文。解放以後,為了紀念這位忠誠的愛國詩人,195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維吾爾文首次出版了他的詩集《愛與恨》。
1962年,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以魯特夫拉·穆塔里甫的生平、文學創作和革命活動為情節的故事片《遠方的星火》。尼米希依提(1906—1972年)是現代維吾爾族文學中又一位極負盛名的詩人。他於30年代初開始詩歌創作,並參加了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農民起義,寫下了不少揭露舊社會黑暗、歌頌光明、嚮往自由的詩,同時蒐集整理了流傳在維吾爾族民間的反對封建專制,歌頌愛情自由的長詩。如《巨大的妥協》和《智慧的光輝》,這兩本詩集後來均被國民黨沒收查禁。他曾和穆塔里甫一起在阿克蘇報社工作,受到穆塔里甫的影響,在他1942年寫的《偉大的祖國》一詩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和前途。

相關

維吾爾族民間故事還有大量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則丁的故事、賽萊恰康的故事、寓言故事、動物故事以及神話傳說故事。如關於阿凡提的故事在維吾爾族民間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數百年來,廣泛地流傳於天山南北,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在全國其他地方,也同樣受到普遍歡迎。此外,它還被譯成多種文字,有英、美、法、俄、日等譯本。
維吾爾族有豐富的古典文學遺產和優秀的文學傳統,流傳至今的有《烏古斯可汗傳》、《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辭典》、《真理的入門》等。在維吾爾古典文學中,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和著名詩人。如14世紀的詩人尤素甫·賽喀克的抒情短詩和15世紀詩人魯特菲的抒情短詩及長詩《花兒與春天》等。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維吾爾族文學史上又出現了三個抒情詩人:赫爾克提、翟梨里和諾比提。赫爾克提(公元1634—1724年)原名穆罕默德·伊敏和卓木·苦力·鄂里。赫爾克提是他的筆名。1634年出生在今疏勒縣塔孜洪區的巴合奇村。1670年,他創作了長篇抒情詩《愛苦相依》。這部長詩,共分二十七章兩千餘行,以“晨風”、“玫瑰”、“夜鶯”三個形象來展開故事情節,讚美了人生,歌頌了愛情,從而揭示追求真理,渴望幸福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思想主題。翟梨里(公元1685—1759年)生於莎車。他寫了不少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優秀抒情詩。阿木都熱依木·那扎爾是生活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維吾爾族傑出的詩人,他於1770年生於新疆喀什疏勒縣布拉喀村一個染衣匠家裡。1848年在喀什逝世。阿不都熱依木·那扎爾的主要作品是《愛情長詩集》。這部詩集是詩人的晚期作品,也是他文學創作的極盛時期。詩集包括了《熱碧亞與賽丁》、《帕爾哈德與西琳》、《萊麗與麥吉農》、《瓦木克與烏祖拉》、《麥宗與古麗尼莎》等。這些詩主要內容是歌頌純真的愛情、友誼、忠誠,以及勤勞、勇敢等高尚品質。長篇敘事詩《熱碧亞與賽丁》是維吾爾文學史上的一朵永不凋謝的鮮花。
19世紀中葉,在維吾爾族文學史上出現了反抗清朝統治,反抗沙俄入侵伊犁的詩篇和歌謠,如毛拉比拉利·賓·毛拉玉素甫的反映1864年伊犁維吾爾族人民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進行反清起義的敘事長詩《中國土地上的戰爭》。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賽義提·穆合買提生活在新疆動亂、伊犁被沙皇俄國霸占的時期。詩人曾了解1864年伊犁的農民起義的歷史,目睹沙俄對伊犁各族人民的奴役,親身體驗了被沙俄裹脅到七河省的苦難,寫出了長詩《貪圖與毀滅》及一些短小的抒情詩。在俄國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新疆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新思想、反封建、反壓迫的民主主義作家和詩人。他們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們不僅旗幟鮮明地向封建統治者挑戰,同時提出發展教育、向愚昧挑戰、學習科學等極為進步的口號。他們倡導和興辦民族教育,致力於改變維吾爾社會中落後和保守的習俗。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於1902年出生在吐魯番的一個商人家庭。自八歲開始,他在經文學校讀書,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並閱讀了大量維吾爾古典文學作品。他為了掌握漢語,到吐魯番縣城的漢族學堂讀書,掌握了漢語之後他讀了很多內地進步作家的作品,還讀過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後來,他又到焉耆學習蒙語。他還和祖父及進步人士馬合蘇提·穆義迪一起數次去塔什乾和莫斯科等地。1923年他到蘇聯生活了3年,當他從蘇聯回國之後,便致力於創辦新式學校,在維吾爾族人民中傳播科學和新思想。他還聯絡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建立了以反對金樹仁政府的暴統治的革命組織,並秘密準備進行武裝起義以回響哈密和加尼亞孜為首的農民起義。金樹仁派往哈密鎮壓和加尼亞孜農民起義的總指揮盛世才被起義軍打敗撤回烏魯木齊途中,探知吐魯番地區人民即將回響和加尼亞孜的起義而準備舉事,便逮捕了在人民中有聲望的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等17名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和社會賢達,用極為殘忍的手段殺害了他們。遇難時,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年僅30歲。阿不都哈里克·維吾爾從20歲開始就從事詩歌創作,直到犧牲時寫下了很多各種題材的詩歌,現在已查明的詩作近250篇。80年代,新疆的文學工作者蒐集和整理,出版了《阿不都哈力克·維吾爾詩歌集》。著名詩人魯特夫拉·穆塔里甫,1922年生於伊犁尼勒克縣。1932年在伊寧縣進入塔塔爾國小讀書,後考入伊犁俄羅斯中學。從1937年起,開始在《伊犁日報》上發表詩作。1939年到烏魯木齊進入省立師範學校讀書。從1941年到1943年在《新疆日報》社工作。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他創作的詩歌有《給歲月的答覆》、《當突破黑暗,留下足跡的時候》、《列寧是這樣教導的》、《直到紅色的花朵鋪滿了宇宙》、《五月——戰鬥之月》和長詩《愛與恨》等;劇本有《奇曼與英雄》、《戰鬥的姑娘》、《暴風后的太陽》等;雜文有《在死亡的恐怖中》、《“皇帝”的苦悶》等。1943年他到阿克蘇報社工作,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45年,在三區革命的影響下,他積極參與地下革命組織的活動,後因叛徒出賣而被捕,於1945年9月壯烈犧牲,年僅23歲。穆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寫的《中國》一詩,表達了他歌頌偉大的祖國。1942年以後,盛世才的反動面目公開暴露,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慘遭迫害和屠殺,新疆一時成了人間地獄。穆塔里甫於1943年寫的《給歲月的答覆》一詩,表達了對革命烈士的悼念,是回擊反動派的戰鬥檄文。解放以後,為了紀念這位忠誠的愛國詩人,195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維吾爾文首次出版了他的詩集《愛與恨》。1962年,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以魯特夫拉·穆塔里甫的生平、文學創作和革命活動為情節的故事片《遠方的星火》。尼米希依提(1906—1972年)是現代維吾爾族文學中又一位極負盛名的詩人。他於30年代初開始詩歌創作,並參加了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農民起義,寫下了不少揭露舊社會黑暗、歌頌光明、嚮往自由的詩,同時蒐集整理了流傳在維吾爾族民間的反對封建專制,歌頌愛情自由的長詩。如《巨大的妥協》和《智慧的光輝》,這兩本詩集後來均被國民黨沒收查禁。他曾和穆塔里甫一起在阿克蘇報社工作,受到穆塔里甫的影響,在他1942年寫的《偉大的祖國》一詩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和前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