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土陶

維吾爾族土陶技藝所在區域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的喀什地區和東部的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使用的土陶製品,大到陶缸,小至碗、碟、紡線托,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一直使用到20世紀70年代,後被新型生活物品和大量的機制用品所取代。後來生活中很少使用陶器,只在喀什市和吐魯番地區尚存少數製作旅遊紀念品的土陶作坊。2006年5月20日,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資料
所屬地區: 新疆 · 吐魯番地區
文化遺產名稱: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遺產編號: Ⅷ-6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遺產級別:
簡介
維吾爾族土陶技藝所在區域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的喀什地區和東部的吐魯番地區。
南北向的帕米爾高原連線起東西向的崑崙山脈和天山山脈,就如放在地球上的一隻巨大簸箕。從這隻簸箕的北、南、西三緣向內,就是塔里木盆地。從山前地帶越過廣闊的戈壁,是浩瀚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無數條河流從山脈里流出來,流向低處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在戈壁和沙漠交接的地方,由河水澆灌出若干個綠洲,這些綠洲就是維吾爾族的主體自古以來生活的地方。這些地方有大片的古河流衝擊扇平原,積澱了大量陶土,為製造陶器提供了物質條件。
維吾爾族使用的土陶製品,大到陶缸,小至碗、碟、紡線托,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一直使用到20世紀70年代,後被新型生活物品和大量的機制用品所取代。現在生活中很少使用陶器,只在喀什市和吐魯番地區尚存少數製作旅遊紀念品的土陶作坊。
溯源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它以手口方式傳承,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
維吾爾族的祖先曾是遊牧民族,陶器因為笨重、易碎、不便攜帶,不是遊牧民族常用的物品.公元九世紀中葉以後,維吾爾族的祖先西遷到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成為定居的農耕民族,承襲了當地古人的制陶技藝,開始大量使用陶器。由於受當地陶土質量和燒制技術的限制,維吾爾族製造陶器主要是土陶,還未見當地瓷器出土或傳世。
藝術特色
從製作方式上,維吾爾族土陶器可分為素陶、釉陶和彩繪釉陶三種。素陶器有花盆、花缸等,維吾爾族熱愛花卉,居家多植花木,向有用花盆,花缸栽種各色花卉及無花果樹、夾竹桃等觀賞植物的習慣,故花盆、花缸很是普遍。維吾爾族大量使用木器,故未見瓦盆面世。
釉陶是單色陶器,主要為糧缸和儲物缸。因維吾爾族沒有在家中大量儲水的習慣,所以基本上沒有水缸。過去維吾爾族農民和一般市民照明用清油燈,故許多家庭中有用釉陶做的油燈。與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被著以彩釉,如盛食物和飲料的各種型號的罐,所有的碗、盤、碟、小盆等。
維吾爾族土陶器中還有大量的壺型器物,都用彩釉裝飾得五彩繽紛。在造型上,各類缸與漢族地區的缸造型相似.而罐和餐具則形式多樣,與內地同類器皿相比,維吾爾族的陶器普遍誇張。獨特的造型主要體現在各種壺上,具有鮮明的阿拉伯風格。形制、色彩、造型如此豐富,說明了維吾爾族製作土陶器的技藝比較成熟,且自成一家。
與制土陶相關的器具製品有:陶土、陶輪、拍花木模、陶窯、彩釉、木製鏤刻工具。土陶製品只有花盆和作為旅遊紀念品的各類壺、碗還在市場上有售。
不同地區的土陶技藝
1、吐魯番
吐魯番維吾爾族土陶技藝主要流傳於新疆東部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聚居區。吐魯番維吾爾土陶技藝主要分素陶、素釉陶和彩釉陶3種。吐魯番土陶器以各種造型的壺見長。近代吐魯番維吾爾族土陶器中的壺型器物上的壓花、刻花十分精美,彩釉陶盤和陶罐大都用彩釉裝飾得五彩繽紛,以淨壺為代表的壺形器皿在造型上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其對於古西域東西方文明交流史、特別是對中華文化一脈多枝的研究和說明提供了重要的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實用價值。
傳統土陶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大量製作土陶的工匠改行,現僅存幾人,吐魯番土陶技藝原生態傳承面臨著嚴重瀕危的境地。
2、英吉沙
英吉沙維吾爾族土陶技藝主要流傳於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區英吉沙縣及其鄉鎮的維吾爾族聚居區。英吉沙手工制土陶業歷史悠久,由於土陶製品是維吾爾族民眾家庭生活必不可少、套用廣泛的傳統用具,故土陶技藝主要由維吾爾族民間工匠傳承。
英吉沙維吾爾土陶技藝主要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其中以"琉璃陶"最富特色,其原料取材於當地河岸特有的細質黃膠泥,其土陶製品基本為生活用具,分為罐、壺、盤、碗、缸、盆6大類。
3、喀什
喀什維吾爾族土陶技藝主要流傳於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區喀什市恰薩街道辦事處闊子其亞爾比西社區。喀什維吾爾土陶技藝主要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其中尤以"琉璃陶"最富特色,其原料取材於當地特有的紅膠泥,其土陶製品分為建築用琉璃磚和生活用具兩大部分,其中尤以罐、壺、盤、碗、缸、盆、燈等70多種生活用品最為突出。
用於洗手的"阿不都壺"(即水壺)可稱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這種壺的神妙之處在於,壺的兩側各有五個孔眼,看起來孔是相通的,實際上裡面是封閉的,如果在壺內填上水,水一點也不會從孔眼流出來,只能從壺嘴裡倒出來。
傳承意義
維吾爾族土陶其造型、著色、燒制琉璃等工藝中蘊含了維吾爾族人民基於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等多個方面的文化觀念,充分反映了維吾爾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富於想像的美學思維和創作才華,其中亦可見籍由古絲綢之路中西文化碰撞的影響和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其對於古西域東西方文明交流史、特別是中華文化一脈多枝的研究和說明提供了重要的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實用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土陶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越來越少,致使品種驟減,如吐魯番就從百種減為寥寥數種,花色也由繁變簡。除花盆、花缸以外,土陶器基本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因為受到市場經濟的衝擊,土陶匠人大都閒置了祖傳手藝,年輕一代也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燒制技藝。 1949年前,喀什市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從事土陶手藝的匠人有一百多戶,如今僅剩11戶,其中工匠只有17人。面對這種形勢,必須迅速採取措施對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進行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