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土陶

喀什土陶

喀什土陶被稱為“泥巴藝術”的喀什土陶,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到漢晉時代發展到彩陶。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它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 ,具備了觀賞和實用雙重價值。喀什土陶的主要品種有 :碗 、碟 、盤、壺、罐等。尤其有一種水壺最為奇特,它是少數民族民眾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壺,形狀大小、高低、扁圓各異,在壺的中間部分挖有小孔,水沿容器四周的通道流過,其獨特造型,智慧的結晶,完全具備作為喀什土陶的代表。

喀什土陶

製作

製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覆用力揉捏,攪拌均勻後放在自製的木製軸盤下,腳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雙手和著轉動的陶泥作出不同的造型,當胚子成型後,將其放置在牆邊的小木架上晾乾,晾乾後的土陶即可上彩釉,最後放入窯內點火燒製成型。製作土陶的過程是在沒有任何圖紙和任何模板的情況下,完全靠手感和經驗製作出來。出窖的彩陶個個精巧美觀,有專用於生活的物品,也有可在賓館裡做裝飾的精美工藝品,顏色和圖案各異,但大多數是維吾爾族人民喜歡的富有伊斯蘭風格的顏色和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