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鷦鷯

紋鷦鷯2紋鷦鷯是一種小型鳴禽,身長14 - 15厘米。全身羽毛圖案很醒目。具黑冠,冠中央與頸背的樹和頸背有很多點斑。上體栗色,翕和翼角有大規模的小白色條紋,棕尾,喙基有橙色的豎立的羽毛,灰耳羽,白色的臉和下體。胸部兩側有黑色羽毛。雌雄相同,幼鳥著褐色冠。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紋鷦鷯

紋鷦鷯紋鷦鷯

外文名稱:StripedWrenBabbler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鷦鷯科
屬:紋鷦鷯屬
拉丁學名:Kenopiastriata
命名時間:Blyth,1842

外形特徵

紋鷦鷯2紋鷦鷯是一種小型鳴禽,身長14-15厘米。全身羽毛圖案很醒目。具黑冠,冠中央與頸背的樹和頸背有很多點斑。上體栗色,翕和翼角有大規模的小白色條紋,棕尾,喙基有橙色的豎立的羽毛,灰耳羽,白色的臉和下體。胸部兩側有黑色羽毛。雌雄相同,幼鳥著褐色冠。
紋鷦鷯2紋鷦鷯2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1]
紋鷦鷯分布圖紋鷦鷯分布圖

生活習性

紋鷦鷯3棲息地首選潮濕的低地森林和沼澤區。在東南亞大陸可達海拔高度750米,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聚小群。性活潑,見人臨近隱匿起來。棲止時,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鳴聲清脆響亮。在接近地面的牧草地覓食,主要以小昆蟲為食。留鳥。[3]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在東南亞上5月至10。巢是一個開放型的杯狀體,呈深碗狀。放置到地面以上1米處。以棕櫚植物、草葉、苔蘚、羽毛等物交織而成。產卵2枚。卵白色有斑點。[3]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近危(N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