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米芾拜石圖(明代 陳洪綬) 米芾拜石圖(明代 陳洪綬)

宋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米芾出生。   米芾是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是襄陽書家羅讓。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歲,寫碑刻,臨周越、蘇軾字帖,人謂有李邕筆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負責當時校對,訂正訛誤。

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書省校書郎改臨桂尉。   神宗熙寧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臨桂縣、含光縣尉,十月後任職長沙,至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

米芾蘇州石刻像 米芾蘇州石刻像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米芾、董鉞、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   這年,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有這樣記載   。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 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鍾(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己說:“余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

元豐八年乙丑(1085年),官任杭州從事。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六月任登州知州,十月以禮部郎中召回京城,十二月二十日到京。  

元祐二年(1087年),遷居鎮江丹徒。米芾詩《題子敬范新婦唐摹帖三首》,六月或七月,蘇軾等十六人於王晉卿西園晏集。李伯時繪《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揚州。時年五十四歲的蘇軾,四月出京,六月往揚州訪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東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鐘山硯銘》一首。  

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任雍丘知縣。    

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稱為紹聖元年,1094年),由雍丘縣令改監中嶽祠(嵩山)。  

宋哲宗紹聖四年丁丑(1097年),任職漣水軍使。

米芾彩像 米芾彩像

宋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由漣水軍使改任蔡河撥發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在江淮間,任發運司屬官。同年,蘇軾生病,米芾多次拜訪並送“麥門冬飲子”於北沙東園。東坡有詩《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八月中秋,蘇軾去世,米芾作《蘇東坡輓詩》五首。  

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由發運司屬官改任太常博士、書學博士。

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書學博士,後任無為軍知州。

崇寧五年丙戌(1106年),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陽軍知州。後卒於任上,葬於潤州(今江蘇鎮江)丹徒西南長山腳下。

藝術成就

書法

風格特點

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清和帖 清和帖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岳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

德忱帖 德忱帖

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米芾以書法,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證之其書法,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隱岩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歲時的《步輦圖》題跋,亦使人深感天資實遜學力。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

書寫技法

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不假思索一揮而就。米芾自己說:“余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箇中行家裡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於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米芾《臨沂使君帖》 米芾《臨沂使君帖》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強調要在氣質、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別”(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他所謂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造詣、功力、格法標準來要求繪畫的。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傳統,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畫之祖的米芾卻不屑於這樣的調和,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自稱“刷字”,明里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心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  

繪畫

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畫家,處在一個文人畫的成熟時代,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松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米芾在山水畫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歡危峰高聳、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賞的是江南水鄉瞬息萬變的“煙雲霧景”,“天真平淡”,“不裝巧趣”的風貌;所以米芾在藝術風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創造的“米氏雲山”都是信筆作來,煙雲掩映。

米芾的繪畫源出董源。董氏的繪畫多寫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評述都是從整體氣氛著眼的,但米芾並沒有從中尋找適合表達的東西。米芾講究“不取工細,意似便已”,他雖有臨摹“至亂真不可辨”的本領,卻更熱衷於“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過一番選擇,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點”。本來,董源的“點”是披麻皴的輔助因素,服從於表現自然質地的需要,點與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構成了某種寫意的整體氣氛;在巨然的筆下,尤其是山頭的焦墨點苔使筆墨本身具有了某種獨立意味的寫意效果。董、巨的點都有受制於造型目的的性質。在二米的筆下,點已幾乎成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當程度的寫意性。所謂“落茄皴”,事實上就是一種以點代皴的寫意畫法,“用圓深凝重的橫點錯落排布,連點成線,以點代皴,積點成片,潑、破、積、漬、乾、濕並用,輔以渲染表現山林、樹木的形象和雲煙的神態”。完全放棄鉤皴點擦的傳統方法。臥筆中鋒變化的隨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規,不事繩墨,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眼界,難怪當時並沒有積極的反應,甚至遭到“眾嘲”、“人往往謂之狂生”。(《畫繼·軒冕才賢》)

米芾繪畫作品 米芾繪畫作品

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米芾自著的《畫史》記錄了他收藏、品鑑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審美情趣、創作心得等。

收藏

《硯史》(米芾) 《硯史》(米芾)

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個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鑑定家,對歷代繪畫的優劣得失瞭然於胸,更多考慮的是繪畫本體的內容。  

米芾對中華古典賞石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通過長期的賞石實踐,以一個藝術家獨到的審美體驗,先後成就了一部《硯史》和言簡意賅的“相石四法”。  

硯石古又稱“研山”,屬文房石類。米芾不僅收藏、賞玩各種天然奇石,還是個痴迷如命的收藏和研究硯石的先驅者之一。他所著《硯史》,《四庫全書提要》曾給予很高評價,對後世研究硯石的影響很大,而他收藏名硯的故事也十分傳奇。南唐後主李煜藏硯甚多,其中“三十六峰硯”和“七十二峰硯”都曾被米芾收藏並研究過。   李後主死後,此硯石流落民間,流轉數十人家,米芾愛極,曾以五百兩黃金購得。後不慎又將此物丟失。米芾痛惜萬分,曾賦詩云:“硯山不可見,我詩徒嘆息。唯有玉蟾蜍,向予頻淚滴。”

米芾所作《硯史》雖逾千年,但對後人研究、認識文房古硯的材質、形制、紋飾乃至制硯工藝等方方面面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他的“相石四法”在中華賞石文化史上的理論地位也極其重要,這一理論不但引領了當時的賞石潮流,至今仍然是賞石界“回歸古典,感恩本真”的經典。  

理論

米芾除書法達到極高的水準外,其書論也頗多。在書法理論上,尤其是對草書理論上極力反對唐朝書法尚法循規的法度,過分注重魏晉平淡天真,崇尚二王的法度。著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評字帖》等。顯示了他卓越的膽識和精到的鑑賞力,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但過頭話也不少,誚顏柳、貶旭素,苛刻求疵。

集古出新,追求個性創造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言語之間無不充溢著豪邁之情。米芾的“集古字”,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經歷。米芾學習唐人書法後進行反思,發現唐人書法的缺陷與不足繼而轉學晉人“尚韻”的用筆精髓,以期望達到瀟灑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眾家之長,這在本質上講是他立意創新對“趣”追求的心理表現。

貶唐崇晉,源於審美選擇

米芾初學書法是由唐入手,只不過是米芾在深入地臨學唐人書法之後,對唐代的書法進行反思,發現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唐人書法受楷書法度的過分約束,書法的“趣”的審美趣味無法體現出來,才開始產生批唐意識。米芾書論《海岳名言》中對唐人書法評論中看出:“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由此可見,米芾是在發現唐人書法過度重視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漸缺失,呈現出過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這和米芾所追求的瀟灑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晉朝的書法講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審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審美不謀而合。

詩歌

米芾晚年居潤州丹徒(今屬江蘇),有山林堂。故名其詩文集為《山林集》,有一百卷,現大多散佚。如今傳世有《寶晉英光集》。米芾能書又能詩,詩稱意格,高遠傑出,自成一家。嘗寫詩投許沖元,自言“不襲人一句,生平亦未錄一篇投豪貴”,別具一格為其長,刻意求異為其短。

主要作品

研山銘

《研山銘》手卷,水墨紙本,高36厘米,長138厘米,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研山銘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在運筆上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上,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重,因而端莊之中婀娜多姿,較之《多景樓詩》《虹縣詩》少些飛白靈動,更具剛勁、奔騰、沉頓雄快,乃米書成熟之作,為米芾書法中之精品。啟功先生賦詩讚曰:“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

研山銘 研山銘

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承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鑑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鑑賞家,四川成都知府於騰收藏。由於歷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東瀛,被日本有鄰博物館收藏。  

蜀素帖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 蜀素帖

《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虹縣詩卷

《虹縣詩卷》系米芾撰、書的兩首七言詩的大字行書法帖。紙本墨跡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傳世作品中,大字書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長,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得比較明顯。該帖輕重緩急,節奏感極強,用墨則乾濕濃淡,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縣舊題雲快霽一天清淑”11字,一氣呵成,筆雖乾而不散。帖後有金大定13年劉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此卷為米芾途經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自作詩。米芾的大字行書傳世極少,而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貴。

多景樓詩冊

米芾《多景樓詩冊》局部 米芾《多景樓詩冊》局部

《多景樓詩冊》是米芾晚期作品,用筆老辣、厚重,間架欹側中見穩健,極為豪放,筆力雄偉。“刷字”的運筆方式在此冊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許多筆畫的起筆呈現散開的鋒毫。一些豎筆、撇筆因運行急速而留出飛白。整幅作品氣勢豪邁,跌宕的筆畫間蘊涵著巨大的張力。

《多景樓詩冊》由11開冊頁組成,每頁紙本縱31.2厘米、橫53.1厘米,共寫有41行字,每行有的為二三字,有的則只有一字,充分顯示了米芾大字行書的磅礴氣魄。《多景樓詩冊》原為長卷,在宋時已被人裝裱成冊,明清時期為不少收藏家遞藏,是流傳有序的書法巨跡。  

苕溪詩卷

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型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

苕溪詩卷 苕溪詩卷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後紙另有明李東陽跋。據鑑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後入清乾隆內府,並刻入《三希堂法帖》。

附錄作品列表

書法作品《鄉石帖》《虹縣詩卷》《三吳詩帖》《吳江舟中詩》《拜中嶽命作》
《清和帖》《歲豐帖》《留簡帖》《臨沂使君帖》《聞張都大宣德尺牘》
《值雨帖》《篋中帖》《伯充帖》《苕溪詩卷》《竹前槐後詩卷》
《蜀素帖》《逃暑帖》《盛制帖》《方圓庵記》《珊瑚復官二帖》
《公議帖》《彥和帖》《吾友帖》《蘇太簡參政帖》《叔晦張季明李太師三帖》
《新恩帖》《來戲帖》《烝徒帖》《中秋詩帖》《秋暑憩多景樓帖》
《研山銘》《韓馬帖》《戲成詩帖》《淡墨秋山詩帖》《穰侯出關詩帖》
《向亂帖》《糧院帖》《惡札帖》《法華台詩帖》《向太后輓詞帖》
《焚香帖》《惠柑帖》《道林詩帖》《提刑殿院帖》《致伯修老兄尺牘》
《晉紙帖》《賀鑄帖》《丹陽帖》《論草書帖》《致伯充尺牘》
《甘露帖》《真酥帖》《政事帖》《王略帖贊》《褚遂良摹蘭亭序跋贊》
《臈白帖》《陳攬帖》《知府帖》《紫金研帖》《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
《自敘帖》《建州帖》《樂兄帖》《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
詩詞作品《望海樓》《水調歌頭·中秋》《滿庭芳·詠茶》《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

人物評價

綜合評價

珊瑚貼 珊瑚貼

人民網:米芾是北宋最傑出的藝術大家之一,造詣全面,主要體現在書法、繪畫與收藏三個方面。

米芾書工各體,尤以行草見長,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刷字”書風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創以繁密的墨點堆疊成山峰,表現雲雨中山巒的渾厚潤澤,效果獨特,前無古人,畫史稱“米點山水”,推為文人山水畫的開山巨擘。可惜沒有真跡流傳於世,我們只能從他兒子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以及後世無數仿學之作中見其端倪。米芾雅好奇石,留下過“米顛拜石”的典故。作為書畫家,他還特別喜歡羅致名硯和各種文房佳器。歷代名家的書畫精品當然更不肯放過。凡經他收藏、品題之物,無不身價倍增。  

新華網:米芾一生官階不高,這與他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有關。米芾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贏得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玩石賞硯鑽研書畫藝術,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別人眼裡與眾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詩一首:“柴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他就是這樣一個把書畫藝術看得高於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名人評價

《宋史·文苑傳》: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書法家啟功:能在中國的北京看到米芾的《研山銘》,飽了眼福。過去看《研山銘》的照片高興,臨《研山銘》高興。今天我90多歲了,看到了真的《研山銘》原作,是眼福啊!能多看幾天就多看幾天。

明代廬州府同知劉師朱:清風灝氣,至今襲人。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

宋朝蘇東坡:①米書超逸入神。②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①沉著痛快,直奪晉人之神。②米元章書,筆鋒燦爛,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當逸處,卻有懶筆。如高陽酒徒,醉後便欲憑兒。

《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宋代黃山谷: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  

宋高宗趙構: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芾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    

《米公墓志銘》: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則率職不苟,喜為教戒,吏民初為煩,已而安之。時亦越法縱舍,有足大者。

明代宋濂:予嘗評海岳翁書如李白醉中賦詩,雖其姿態傾倒,不拘禮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後世影響

米芾《淡墨秋山詩帖》 米芾《淡墨秋山詩帖》

自宋代以來,米芾的書法影響可謂是舉足輕重。米芾的法書,一般認為,學米書的第一家,應推他的長子米友仁,子承父傳,頗有建樹,小米的《動止持福帖》頗具老米風格。宋代魏了翁《鶴山集》云:“元暉書雖不逮其父,然如王謝子弟,自有一種風格。”

米芾書法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在南渡之後。據記載,由於紹興天子訪求其書,廣為收羅,藏之內府,始貴重於天下,並命人鐫刻《紹興米貼》於是天下翕然學米。

南渡後,張孝祥、吳琚、范成大、張即之、趙孟堅等先後取法米書,頗有成就。南宋孝宗、寧宗時代的吳琚,字居父,居雲壑居士,高宗憲聖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吳益之子。官至鎮安軍節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書史會要》評他:“字劃類米芾,而峻峭過之。”《容台別集》也有記載   。其專學米芾書法,是公認的學米高手,他的精品幾乎可以與米芾書法亂真。其用筆側鋒居多,鋒芒較露,強調輕重對比,行筆輕捷。由於皇帝的推崇,秘書在民間也大受歡迎。米芾的影響不僅限於南宋,與南宋對壘的金朝,也盛行米書,代表者為米芾之甥王庭筠。其書法和枯木竹石學米芾,重視筆墨情趣,不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書法的追隨者,研習米字又取法晉唐,為世人所稱道。他的書法深得米芾風格,氣度不凡,但鋒芒稍微險斂,結構趨於端穩,氣息平和舒緩   。

米芾 米芾

元代書家極力復古,回歸晉唐,大都受趙孟頫的影響。白珽、張鐸、李元珪等人卻舍趙學米。米芾《珊瑚帖》跋尾有世族至元間人施光遠書,尚得大米遺意,但運筆缺乏駿邁之勢。

明朝初期和中葉,沿襲元代書派,大體上仍不脫趙孟頫的風格,此外,宋克,“二沈”(沈度,沈粲)之書,亦頗流行,之後,學米漸眾,因明人喜歡遊戲翰墨,追求奔放縱逸,米書正好迎合他們的這種性情。諸如張弼、李應楨、祝允明、文徵明、陳淳、莫是龍、徐渭、邢侗、米萬鍾、董其昌、王鐸等,各得其所。其中,董其昌,王鐸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清代碑學興起,別開格局。但帖學餘風未減,傅山、查士標、許友、笪重光、王鴻緒、姜宸英、張照、陳弈禧、王澍、翁方綱、王文治、梁同書、翁同龢、錢灃等人依然堅持帖學的道路,他們雖然深受董其昌書風的影響,卻能旁涉米芾以及其他名家書跡,尋求屬於自己的藝術天地。

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民國以來,人們對米芾書法藝術和研究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研習米書更是蔚然成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趣聞軼事

裝癲索硯

《米顛拜石圖》(清任伯年繪) 《米顛拜石圖》(清任伯年繪)

米芾喜愛硯台至深,為了一台硯,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顧大雅。一次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御屏,實際上也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因為宋徽宗也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米芾筆走龍蛇,從上而下其直如線,宋徽宗看後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讚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隨即將皇上心愛的硯台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並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就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將硯賜之。米芾愛硯之深,將硯比做自己的頭,抱著所愛之硯曾共眠數日。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台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著有《硯史》一書。

米公洗墨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據史料記載,米芾為官的一大特點是“用文雅為治,尚禮教,祛淫祠”。北宋紹聖四年,米芾出任江蘇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主政兩年,多有惠政。期滿離任時,鄉紳百姓略備薄禮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並再三叮囑家人:“凡公之物,不論貴賤,一律留下,不得帶走”,還親自逐一檢點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夾帶。米芾發現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筆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讓家人把硯台、毛筆洗乾淨後,方離開縣衙。米芾臨池洗墨,不帶走安東的一點點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時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為“米公洗墨池”並立碑記之。  

米芾拜石

米芾拜石 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歡把玩異石硯台,有時到了痴迷之態。據《梁溪漫志》記載: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於迷信,以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動,怕招來不測,而米芾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此事日後被傳了出去,由於有失官方體面,被人彈劾而罷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階看的並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後悔,後來就作了《拜石圖》。作此圖的意圖也許是為了向他人展示一種內心的不滿。李東陽在《懷麓堂集》時說:“南州怪石不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兩膝不著地,石業受之無愧色。”這裡可以看出米芾對玩石的投入與對傲岸不屈的剛直個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情懷,並開創了玩石的先河。  

滿庭芳由來

蘇軾將密雲龍奉為至寶。除了“四學士”和廖正一,書畫名家米芾,也是蘇軾的座上客。元祐四年(1089),蘇軾出任杭州太守,途經揚州時,曾召米芾前來相見。蘇軾再次拿出“密雲龍”,與他共享。米芾則為此曾寫下《滿庭芳》,詞題就叫《詠茶》。不言而喻,詞中的“美盼”“嬌鬟”就是朝雲,這一年她二十六七歲,正是女人一生中最為光艷動人的時刻。只見她在簾外燃起小爐,輕輕倒進瓶中專用的泉水,不一會兒,紫色的沙甌里色如玉乳,輕濤微翻。朝雲輕挽翠袖,“穩步紅蓮”,恭恭敬敬地將茶獻到客人面前,素有“米癲”之稱的青年米芾早已既醉又癲,愁妒齊翻。直到朝雲歌聲響起,他才再度清醒,止不住對她頻頻顧盼,心生艷羨,直到曲終人散。

早期簽名

米芾的書畫作品多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從他自己的書畫題簽上發現“芾”的讀音。原來,米芾早先簽名都寫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個讀音。米芾在自己寫的《〈王子敬帖〉跋》中說:“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裝,時以芾字行,適一紀。”一紀就是12年,從崇寧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為元祐六年(1091年),這年米芾41歲。也就是說,元祐六年(1091年)米芾41歲時,才改稱米黻為米芾,這個“芾”是由“黻”改來的。

以假亂真

米芾拜石 米芾拜石

米芾的書畫水平很高,尤其臨摹功夫很深,現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跡”,而是米芾的仿製品。傳說,有一次,一個書畫商人拿著一幅唐人的真跡,扣開了米芾的大門,有意要賣給米芾。價錢有點高。米芾說,你先放這裡,五天后你再來,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畫拿走。米芾說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來了。米芾說,畫我看了,不錯,價錢太高,你又不讓價,就請你把畫拿走吧,說著把畫打開,並說,你看好,是不是這張畫。商人客氣地答道:沒錯。商人把畫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著畫又來了,一見面米芾就笑著說,我知道你今天準來,有朋友請我,我都沒去,在這兒等你。商人心裡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今天特來奉還。米芾大笑道:你不來找我,我也一定會去找你,你拿走了臨本,我心裡特別高興,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商人取起原本真跡,臨本還給米芾。

潔癖嚴重

米芾非常愛乾淨,只要用手拿過東西,馬上就把手洗一遍。因此無論走到哪裡,僕人都帶著一壺水,隨時準備著伺候。米芾洗手從不用盆,嫌盆里的水不乾淨。僕人用一把銀壺倒著水,米芾用手接著水洗,洗完後還不用毛巾擦,兩隻手拍打拍打,直到晾乾為止。

對於自己的私人物品,米芾不準任何人染指。有一次上朝時,米芾的朝靴被人動了一下,這下麻煩大了。回到家,米芾把朝靴洗了又洗,刷了又刷,最後把朝靴洗破了、穿不成才算結束。自己的東西別人不能動,別人用過的東西,米芾當然更不會使用,為此甚至不惜丟官貶職。米芾曾擔任太常博士,主持朝廷祭祀活動的時候,要穿規定的祭服。米芾嫌祭服有人穿過,就拿回去洗一遍又一遍,結果把祭服洗得變了色,自己也被罷了職。

最為可笑的是,米芾給女兒定親的時候,挑來選去總是感覺不合適。後來有個南方來的小伙子,名叫段拂,字去塵。米芾一看這個名字就高興地說:“這個年輕人好,已經拂去灰塵了,再去一次塵那就更乾淨。”滿意地把女兒嫁了過去。  

故弄玄虛

米芾狡獪,偶爾自誇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標自置”。米芾自敘學書經常會有些故弄玄虛,譬如對皇帝則稱“臣自幼便學顏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臨池不輟,舉兩條史料為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米芾富於收藏,宦遊外出時,往往隨其所往,在座船上大書一旗“米家書畫船”。

史籍記載

翁方綱《米海岳年譜》

《宋史·米芾傳》  

親屬成員

五世祖

盛制帖 盛制帖

米信,宋初勛臣,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歲。  

父親

米佐,字光輔,官左武衛將軍,贈中散大夫、會稽(縣)公。  

母親

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子女

米友仁(1086-1165),小名尹仁、寅孫、鰲兒,字元暉,人稱小米。繼承父法,少量的作品傳世,如《雲山墨戲圖》《瀟湘白雲圖集》。  

後世紀念

米芾墓

米芾墓 米芾墓

米芾墓在江蘇省鎮江市南郊鶴林寺附近的黃鶴山北麓,為北宋晚期大書畫家米芾的衣冠冢。墓有石擴,直徑11米,墳包徑約4米,外包護石。王有台階60級,兩邊置玉帶坡,墓道由上而下向北伸,長60米。墳前墓碑,上刻1987年春重修,中央部分鐫刻“宋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後學啟功敬題”。墓門兩側各有一個下方上圓雕刻雲朵紋的大理石柱,墓前50多米處尚有石坊柱一對,上刻聯語:“抔土足千秋襄陽文史宜和筆,叢林納數武來朝郎署米家山。”自米芾墓重修以來,每年接待包括日韓東南亞在內的大量海內外的遊客,許多慕名而來的文人騷客將之視為“文化之冢”。

米公祠

米公祠 米公祠

米公祠(米芾紀念館),原名米家庵,始建於元,擴建於明,後改名米公祠,是為紀念中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後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瓚、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內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並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米公祠始建無考,《襄陽縣誌》載:元末明初毀於兵燹,明代曾重修,並由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鄭繼之於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撰書《米氏世系碑》,記述米氏故里的沿革。

米芾書法公園

米芾書法公園 米芾書法公園

中國米芾書法公園,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長山文化園西北側,依託十里長山,毗鄰谷陽湖和鎮江市大學城,占地面積40.5公頃。總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根據場地自然特徵和景觀特色,分為四大功能區域:書法體驗區、書法展示區、書法教研區和文化休閒區。是中國唯一以書法家姓名命名的文化主題公園。2015年02月,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  

北宋著名書法家、鑑藏家、美術理論家米芾自徒居丹徒,在丹徒生活達四十年之久。為紀念這位與丹徒有著歷史淵源的藝術巨匠,建設米芾書法公園。

中國著名書法家(古代及近代)

   秦·漢  
李斯 | 趙高 | 胡毋 | 敬程邈 | 史游 | 曹喜 | 杜度  | 崔瑗  | 崔實 | 張芝
張超 | 羅暉 | 趙襲  | 張昶  | 韋誕 | 姜詡 | 梁宣 | 田彥 | 韋少季 | 蔡邕 
陳遵 | 王次仲 | 師宜官 | 梁鵠
   三國
   兩晉  
 南北朝
皇象 | 邯鄲淳 | 劉德升 | 鍾繇 | 鍾會 | 索靖 | 衛覬 | 衛瓘 | 衛恆 | 杜畿  
杜恕 | 杜預 | 陳暢 | 司馬攸 | 羊忱 | 李式 | 李定 | 王廙 | 衛夫人 | 李廞
羊固 | 王導 | 王恬 | 王洽 | 王珉 | 王羲之 | 王獻之 | 王玄之 | 王徽之 
王淳之 | 王允之 | 王濛 | 王修 | 王綏 | 王珣 | 郗愔 | 郗超 | 庾亮 | 庾翼
謝安 | 許靜民 | 張翼 | 謝敷 | 康昕 | 張弘 | 羊欣 | 范曄 | 王僧虔 | 王慈 
蕭子云 | 蕭衍 | 陶弘景 | 王長孺 | 趙文淵 | 鄭道昭 | 崔浩
  隋·唐
五代十國
智永 | 虞世南 | 歐陽詢褚遂良 薛稷 | 李世民 | 歐陽通 | 孫過庭 
張旭 | 陸柬之 | 李邕 | 李隆基 | 李陽冰 | 賀知章李白 | 顏真卿 
柳公權 | 徐浩 | 裴休懷素 | 高閒 | 楊凝式 | 李煜 | 徐鉉
  宋·元歐陽修 | 范仲淹 | 李建中 | 蔡襄 | 蘇軾 | 黃庭堅 | 蔡京 | 米芾 | 薛紹彭 
趙佶 | 趙構 | 岳飛 | 秦檜 | 陸游 | 范成大 | 張孝祥 | 朱熹 | 張即之 | 姜夔
吳琚 | 趙孟堅 | 方回 | 文天祥 | 趙孟頫 | 鮮于樞
  明·清 董其昌 | 文徵明 | 李東陽 | 王鐸 | 詹景風 | 鄧石如 | 吳讓之
  民國  董作賓 | 吳昌碩 | 齊白石

宋朝著名歷史人物

2013年7月份,黃曉明版的《精忠岳飛》開播,展現了南宋時期一個個的英雄人物。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戰亂催生了眾多的善戰武將和文人墨客。   
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
武將潘美石守信曹彬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宗李綱楊業尹繼倫楊延昭種世衡宗澤王彥[南宋將領]岳李寶孟珙余玠王堅[南宋名將]
文臣趙普[宋朝]寇準韓奇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馬光富弼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宋朝]
奸臣王欽若蔡京秦儈賈似道史彌遠
書畫家王筌徐熙張擇端蘇軾黃庭堅米芾李成范寬郭禧
哲學家王安石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北宋哲學家]朱熹陸九淵陳亮[南宋哲學家]葉適
科學家沈括畢升

中國十大書法家排名

中國十大書法家集包括了董其昌何紹基柳公權米芾歐陽詢、王鐸、王羲之文徵明顏真卿趙孟頫這些最為知名的書法家,他們對書法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

他們的畫瀟灑飄逸,深入人心。時而是對景物的深厚情感,時而是對時勢的不滿,時而又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淒涼。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認識他們。 

宋朝四大書法家

宋四家

姓名生卒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豐腴跌宕,重在寫“意”。
蔡襄1012年1067年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黃庭堅1045年1105年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型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 
米芾1051年1107年其書體俊邁豪放,又嚴於法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