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I.42戰鬥機

米格I.42戰鬥機

米格I.42戰鬥機是前蘇聯空軍在1986年提出的新型戰鬥機研製計畫,該機的驗證機於1999年展出,但卻沒有進行試飛及大規模的生產。

開發背景

米格I.42戰鬥機米格I.42戰鬥機

根據蘇聯情治單位的情報和自己對未來空戰的認識,蘇聯空軍在1986年提出“多功能前線戰鬥機”(MFI,MnogofounksionalniFrontovoiIstrebiel)的要求,這是和美國的ATF對等的戰鬥機,ATF就是日後F-22的前身。MFI也要求3S:超機動性(SuperAgility)、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隱身(Stealth),但米格的3S和F-22的不同,重點依然在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而只追求適度隱身,其結果就是米格I.42(也稱米格I.44,但有說法是I.42是計畫的名稱,I.44是飛機的名稱)。

1995年,“I.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I.42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

對外展出

腹鰭腹鰭

米格I.42的發展過程依然籠罩在迷霧中,具體研製中的里程碑也不為外界所知,現在只知道94年的時候已經做過跑道滑跑試驗。在公開化和促銷米格飛機的驅使下,米格設計局急欲在航展上展示米格I.42,即壯聲勢,又有利於向政府要求進一步的撥款。但軍方以保密為由,始終不同意公開。95年莫斯科航展時,米格終於獲準,正萬事俱備等待葉爾欽來揭幕,結果總統大人不知道是不是又喝醉了,沒來,米格I.42也就沒揭成幕。一直到98年12月,米格設計局終於獲準公布了幾張照片。99年1月,米格邀請了航空界人士,在茹科夫斯基中心正式向公眾公開了米格I.42。可惜到這個時候,米格I.42已經成為昨日黃花,不要說是不是會大量部署,連能不能完成試飛計畫都懸在空中。

發展

由於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經濟形勢不斷惡化,許多重大軍事計畫由於缺乏經費而個得不擱置,因而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眼中,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已大大下降,這將直接導致俄羅斯在全世界的政治地位下降和影響力的削弱。在1998年年底美、英對伊發動的“沙漠之狐”行動中,美、英對俄的各種努力採取了明顯的藐視態度,進一步削弱了俄羅斯在世界政治活動中的影響,從而使葉爾欽遭到來自國內外的壓力。在美國宣布增加軍費以研製下一代武器裝備的同時,俄羅斯選擇這一時機公開米格I.42,也是要向美國表明,雖然俄羅斯目前軍費不足,但仍有足夠的潛力研製出能與美國抗衡的飛機。
此外,1997年9月25日SU-37的首次飛行也加快了米格I.42的解密進程,“1.42”面臨著S-37的有力競爭。SU-37被視為米格I.42的一種廉價小型的替代機。對於第5代戰鬥機。俄空軍尚未表態採用哪種和採購多少架,但同時裝備四種同代戰鬥機顯然是不可能的。軍事專家分析,俄空軍在2010年前後才能裝備新一代的戰鬥機,裝備SU-37和LFI的可能性較大,而將米格I.42作為其技術驗證機,將SU- 37用於出口。米格設計局並不排除將該機上的成熟技術用於研製其它型號飛機的可能性。由於較高的研製成本和樣機的昂貴价格,米格I.42未必能夠發展到成批生產階段。如果該機不能投入批量生產,在米格I.42上成功運用的所有技術與工藝成果都可運用到米格聯合體研製的“輕型戰鬥機”(LFI)上。對於米高揚設計局來說,LFI並不是優先發展的項目,因為它尚未達到米格-29的能力。
財政問題是制約米格I.42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該機能否順利進行飛行試驗及成批生產的關鍵。儘管,俄羅斯國防部不願透露米格I.42的研製成本或售價,但估計應為7000萬美元。與美國F-22高達1億美元的造價相比,米格I.42的成本並不算高,甚至可以說是“造價低廉”。但是,7000萬美元的造價對於俄羅斯來說仍然太高。當然,終自製止“I.42方案”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俄羅斯需要此種飛機。俄羅斯軍方對米格I.42的評價是非常高的,稱該型機將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殲擊機,超過美國的F-22和歐洲的EF-2000。據該機的總設計帥科爾茹耶夫稱:“如果使用該飛機對抗英美對伊拉克的空襲,則可以將所發射的包括巡航飛彈在內的90%的制導武器在其達到目標之前擊落。”此外,該型機有可能成為俄外匯收入的潛在來源。俄羅斯不僅希望將其裝備部隊,成為其21世紀的重要武器裝備,也計畫將其出口。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武器出口是俄國防工業的主要支撐點,而航空裝備的出口又占其中一半以上。

米格I.42的真實能力或許連俄羅斯人也不知道,即使米格設計局也只知道米格I.42的紙面上的能力。受到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軍費開支不足之累,米格I.42在組裝完成後很多年內試飛一直不能進行。據說現在已經進行過幾次試飛,但不能證實。

除非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現,米格I.42或者其生產型投入大規模生產已經不大可能。更悽慘的是,如今人們連對米格I.42的好奇心都沒有了。

性能特徵

巨大的進氣口巨大的進氣口

米格I.42是蘇聯第一架鴨式無尾三角翼戰鬥機,鴨翼帶有鋸齒,這個比較特別。寬大的機翼和扁平的機腹意味著很低的翼載和很好的機動性,分得很開的雙垂尾向外傾斜,既有利於隱身,也有利於避開鴨翼和邊條引起的渦流。注意垂尾和發動機噴口之間的水平控制面,這可以用在在特別大迎角時依然保持橫滾控制,上面的垂尾和下面的腹鰭可以把氣流“兜”住,加強這兩個控制面的作用。

腹鰭的後半部是活動的控制面,也用來在特別大迎角時控制偏航,巨大的進氣口在機內分叉,兩個S正好環繞中間的武器艙。原型機上武器艙被蒙皮蓋死了,生產型上計畫開口,可以像F-22那樣發射武器。

在技術上,米格I.42還是有很多特色。這是俄羅斯的第一架採用鴨式無尾三角翼布局的戰鬥機,但這不是米格設計局的第一架鴨式飛機,還記得Utka和Ye-8嗎?這也是比較少見的採用雙垂尾的鴨式無尾三角翼戰鬥機,雙垂尾外傾,既有助於隱身,也有利於避開邊條和鴨翼引起的渦流。機腹進氣口則使人容易聯想起Ye-8研究機,兩個進氣道共用一個進氣口,中間用隔板分開,但在機體內分別有各自的S形進氣道,有利於隱身,在兩個S之間的空間也正好布置機內武器艙。在米格I.42研究機上,武器艙根本沒有開口,在生產型上將有可以打開的艙門。不過關於米格I.42的武器掛載方式一直有爭論,有說法是機內武器艙根本不存在,而是用常規的外掛,因為米格I.42一反隱身原則,在翼下有固定的武器掛架。真相如何,世界將永遠也不知道,因為米格I.42現在沒有生產型,將來也可能永遠不會有了。米格I.42採用兩台留爾卡AL-41渦扇發動機,俄羅斯聲稱推重比高達11,可以軍用推力使米格I.442達到1.6到1.8馬赫的巡航速度,最大速度則達2.6馬赫,實際上達到米格-31的速度了。米格I.42高度強調機動性,雙腹鰭帶有方向舵一樣的可以轉動的控制面,在特別大迎角時,可以用作偏航控制。垂尾和發動機之間的擾流板也可以上下轉動,用於加強機動性。這一切是在AL-41已經具有推力轉向的基礎上,要在那么多功能有所重疊的控制作用中達成最優協調,所以飛行控制系統將十分複雜。要妥善運用那么多的控制面而互相之間不打架,這是很不容易的。米格I.442的這一系列措施將大大增加大迎角飛行時的機動性,可惜世界將永遠也不知道其真實效果究竟怎么樣。

猜測

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米格I.42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它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飛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計算機系統裝備在米格I.42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計算機,同時在智慧型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米格I.42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都卜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過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最佳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矢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里卡-薩圖思(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矢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矢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米格I.42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空飛彈和空地飛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程空空和空地飛彈。M米格I.42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空飛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飛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飛彈,採用短翼和可摺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最佳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飛彈的飛行試驗。飛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程空空飛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製導空空飛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程空空飛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空飛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飛彈K-74是在R-73飛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空飛彈

米格I.42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音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同類飛機對比

米格I.42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米格I.42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U-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飛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飛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U-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程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米格I.42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飛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20多個空中目標,其攻擊能力更強。

後繼機型

米格 I.2000米格 I.2000

在米格I.42被晾起來風乾致死後,米格設計局又轉向輕型戰鬥機的設計。吸取了米格-29為了雙發犧牲載油量的教訓,這一次是單座單發輕型戰鬥機,稱為米格I.2000。這是一架採用獨特的“圓盤”式邊條的戰鬥機,對於這圓盤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論,多數意見認為這只是放大的常規邊條,但米格秘密地使用了飛碟的設計原理也未為可知。飛碟並不只是科幻里的東西,東西方都研究過飛碟,並有樣機飛起來的。然而。米格I.2000似乎也無疾而終了。

技術轉讓

網路上流傳的中國國產第五代戰機J-20圖片網路上流傳的中國國產第五代戰機J-20圖片

美國情治單位認為,中國新型殲-20隱形戰鬥機使用的技術來自俄羅斯。到目前為止,俄羅斯提出的抗議並不多。這可能表明,米格公司向中國出售了部分飛機製造技術,但沒有公開發布信息。
米格公司曾經在十幾年內一直面臨資金短缺問題,最後被迫接受政府援助,米格公司也被吸收到俄羅斯飛機公司(RussianAircraftCorporation)中。在此之前,對於米格管理人員來說,將被取消的I.42戰鬥機研製項目賣給中國從而獲得儲存在瑞士銀行的大筆資金顯得非常具有誘惑力。或者在得到政府批准的情況下,米格公司也可能通過合法交易出售I.42戰鬥機研製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