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口魚

管口魚

管口魚,全長80厘米,頦部有1肉質須。第1背鰭具11~12個分離的弱棘。體色隨環境而有變化,從橘紅或棕色至黃色都有,一般為褐色。體側有6條淺色縱帶;背、臀基部另具深色帶;腹鰭基有黑色斑;尾鰭上葉,有時下葉常有黑圓點。肉食性,吸食小魚或蝦等。通常獨自緩慢遊動,會以靜止的頭下尾上倒立姿勢,擬態成柳珊瑚或海鞭。吃食時,時常藉助身體偽裝從上面偷偷接近獵物,然後向獵物衝下。可食用,亦常作為觀賞魚。

基本信息

簡介

管口魚 管口魚

拉丁名:Aulostomus chinensis英文名:Chinese trumpetfish

俗稱:中華管口魚 、海龍鬚、牛鞭、篦箭柄

分類:刺魚目

分布:印度-太平洋

種屬:海水魚類,其它

中文名:中華管口魚 南非管口魚

種類:台灣地區計有魚種1種

生態:熱帶礁區,吸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等為生。

飼養要求 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管口魚 管口魚

管口魚科魚類體呈長桿狀,但並非圓柱形,而是有點側扁。吻部也是細長管狀,像一隻長長的吸管,口位於吻的前端,口形由前面向後斜裂。上頜沒有牙齒,下頜前端有細小的牙齒,下頜有一對短須。管口魚的魚鱗屬於小櫛鱗。

由側面觀察管口魚,背鰭硬棘部由8-12個分離的小棘組合而成,背鰭軟條則有22-27條,軟條前方高起,略似垂直三角形一般到尾部逐漸低矮。臀鰭無硬棘,軟條的部分則與背鰭軟條部上下相對,都位於身體的後半部,臀鰭的軟條有23-28條。腹鰭的位置在魚體的中央偏後方,有六條軟條。胸鰭由十七條軟條組合而成,形狀圓小。尾鰭則屬圓形或菱形。至1994年止,全世界發現的管口魚的可能有3種,而台灣的紀錄僅有1屬1種。

形態特徵

體甚延長,稍側扁。頭中長;吻突出呈管狀,但側扁。眼小。口小,斜裂;上頜無齒,下頜具細齒。頦部具一小須。體被小櫛鱗,側線發達。背鰭具VIII-XII分離的短硬棘,23-28軟條;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皆位於體後部,具26-29軟條;胸鰭小;腹鰭腹位,近肛門;尾鰭圓形。體色變化大,有紅褐色、褐色、金黃色等,亦即具有「黃化現象」的表現。一般體色為褐色,有淺色縱帶;背、臀基部另具深色帶;腹鰭基有黑色斑;尾鰭上葉,甚至下葉常有黑圓點。

習性

棲息於3~122公尺的礁石區,會以靜止的頭下尾上倒立姿勢,擬態成柳珊瑚或海鞭,以混淆敵人。游泳緩慢,常依附於大魚旁,以煙管狀的吻部吸食無防備的小魚或蝦,屬肉食性。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常以倒立的姿勢隱身於軟珊瑚、藻類或是海鞭旁以躲已避敵人;亦具有當敵人靠近時,會迅速變換成和環境顏色一樣的體色,以免自己被發現的〝擬態〞行為。以小魚、小蝦等為主要食物。此外,也常躲在大魚身泛接受免費的保護。攝食方法是用吸食法。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非洲,東至夏威夷,北迄日本,南至澳洲、羅得豪島;另外分布於東太平洋中部的各島嶼。台灣各地均可發現。

在中國見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台灣。棲息於熱帶(北緯32度~南緯32度)清澈的淺海域,深度3~122米。喜棲於多岩石的珊瑚礁區。

分類

隸屬刺魚目管口亞目管口科管口屬,本屬特徵與科同。

管口科體延長。吻突出呈側扁的管狀。背鰭具8~12個分離的棘;臀鰭25~28根軟條;尾鰭圓菱形。被櫛鱗。有1屬3種。中國產1屬1種。

管口亞目背鰭前方無游離棘;有腹鰭。鰓櫛狀,鰓孔大。具後匙骨及後翼骨。具感覺管。中國產煙管科、管口科、玻甲科和長吻科4等科5屬10種。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捕食

管口魚是靠吃小魚為生的。但是,管口魚靈敏性不高,而且身小力弱,又沒有尖牙利齒,所以對付小魚也是挺難的,經常吃不飽肚子。長期的生活經驗,使管口魚想出了一個捕食的辦法:騎魚捕魚。管口魚總是隱蔽偷襲,等籃子魚游過來時,閃電般地騎到它背上,然後與籃子魚共同找食吃。

管口魚科

管口魚科(Aulostomidae):體呈長桿狀;略側扁。吻部長,為長管狀。口位於吻端,斜裂;上頜無齒,下頜前方具細齒,鋤骨齒略延延;下頜有一須。體被小櫛鱗。背鰭硬棘部由VIII至XII個分離之小棘合成,軟條22—27;臀鰭無硬棘,軟條部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位體之後半部,軟條23—28;腹鰭位體中央略後方,軟條6;胸鰭圓而小,具軟條17;尾鰭菱形或圓形。全世界共1屬,可能有3種。熱帶礁區的中大型魚類,常以頭部向下的姿勢隱蔽自己。具特殊的覓食方法,即利用其管狀的吻部,如吸管般的吸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等為生。體色會隨環境略有變化,當其欲進行捕食時,體色會變暗,以垂直方式來接近被掠食者。有時也會借著依附其它大型魚類如鸚哥、須鯛等的身邊共游,捕食不注意防備的小魚。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熱帶海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