筌蹄

筌蹄

1.亦作“筌蹏”。筌蹄:局限窠臼。筌為捕魚的竹器,蹄是攔兔的器具。《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蔡元培 《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社會上感於諸君喚醒之力,不能為筌蹄之忘,於是開會發電,無在不願與諸君為連帶之關係,此人情之常,無可非難。《南史·賊臣傳·侯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頭插象牙梳,牀上常設胡牀及筌蹄。這些用具原本來自北方的胡族,以後又成為南朝士大夫階層和玄學之士講究魏晉風度的時尚用具。

簡介

【詞語】:筌蹄

【注音】:quán tí

【釋義】:

1.《 莊子· 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筌,一本作“筌”,捕魚竹器;蹄,捕兔網。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2.南朝士大夫貴族講經說法時手執的麈尾之類。 南北朝士大夫有必執筌蹄之說。而從魏晉時期壁畫和石刻浮雕看到的形象,筌蹄是一種用藤或草編成的高型坐具,形似束腰長鼓(見北魏龍門蓮花洞)。

【舉例】:

1.孔穎達《書序》:故《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言者意之筌蹄,書言相生者也。

姚鼐 《夜讀》:顧思文載道,筌蹏徒寄耳。

龔自珍《對策》:之人也,少壯之心力,早耗於祿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社會上感於諸君喚醒之力,不能為筌蹄之忘,於是開會發電,無在不願與諸君為連帶之關係,此人情之常,無可非難。

2.《南史·賊臣傳·侯景》: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

《南史·賊臣傳·侯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頭插象牙梳,牀上常設胡牀及筌蹄。

坐具

圖中第3個為筌蹄。是一種形似腰鼓的坐具圖中第3個為筌蹄。是一種形似腰鼓的坐具

圖中第三副為筌蹄,是一種形似腰鼓的坐具。此圖出自敦煌壁畫。西魏,莫高窟285窟,南壁

西魏,莫高窟285窟,南壁西魏,莫高窟285窟,南壁

釋迦服飾與坐具

“正在說法的釋迦,身著僧袛支,衣紋飄逸,應是用細薄的織物縫製的。他做在筌蹄式的坐具上,並縫有方褥。這些用具原本來自北方的胡族,以後又成為南朝士大夫階層和玄學之士講究魏晉風度的時尚用具。”——摘自《中世紀服飾》 主編單位:敦煌研究院,主編:樊錦詩 ,著者:譚蟬雪

筌蹄筌蹄

燕王fw之畫:右往左以此為:持燭台 持筌蹄 持隱囊 持茵褥 持胡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