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楚水巴山江雨多

《竹枝詞》是巴渝之地(今重慶市所轄三峽流域)民歌中的一種。據劉《引》可知,當地民間唱《竹枝》歌時,常伴以舞蹈,吹短笛伴奏,節奏鮮明歡快,歌聲激越清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竹枝詞·楚水巴山江雨多》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劉禹錫
【文學體裁】詩詞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竹枝詞
楚水巴山江雨多①,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②,回入紇那披綠羅③。

作品注釋

①楚水:泛指古楚地的河流。巴山:泛指四川境內的山。
②北客:當是作者自指。
③“回入”句:此句費解。回入紇那,四字不知何謂。舊解“紇那”是踏曲的和聲(見《辭源》)。姑存疑。劉禹錫有《紇那曲》云:“楊柳郁青青,竹枝無限情。周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踏曲興無窮,調同詞不同。願郎千萬壽,長作主人翁。”

作品評析

劉禹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正月至824年(長慶四年)夏在夔州任刺史。《竹枝詞》兩組共11首,是在夔州所作。歌詞內容豐富,表現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有遊子思鄉之情;有愛情的歡樂與憂愁;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感慨;有民俗風情的寫照;有勞動生活的場景。歌詞的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樣,劉禹錫從當地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風情為文人風雅,創作出有別於文人文學的民歌體詩歌,顯示了文學創作中雅俗互補的重要意義。《山谷題跋》云:“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異曲也。昔東坡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逸絕塵,不可追也。’”《詩辯詆》云:“劉夢得《竹枝》,所寫皆兒女子口中語,然頗有雅味。”《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竹枝詞》本始自劉郎,因巴渝之舊調而易以新詞,自成絕調。”

作者簡介

劉禹錫
(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為匈奴族後裔。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劉禹錫出生於嘉興(今屬浙江)。公元793年(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一同參與永貞(805-806)革新,結果一同貶謫遠郡,歷盡坎坷。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後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其詩精煉含蓄,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