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獸面紋銅鐃

注音

立象獸面紋銅鐃 lì xiàng shòu miàn wén tóng náo
立象獸面紋銅鐃立象獸面紋銅鐃

基本信息

商 (公元前16—前11世紀)
1959年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出土
通高71,銑(xiǎn)間寬46.5厘米
重67.25千克
對於鐃(náo)這種樂器的名稱,目前有不同的稱呼,有的稱鉦(zhēng),有的稱鐸,還有其他的稱呼,但在目前較多的文章稱為鐃。鐃為敲擊樂器,其甬與腹腔相通,有的甬上無旋,不能系掛,只能是仰擊。湘江流域出土的同類銅鐃數量較多,此件銅鐃特殊的是鼓部有立象,鉦周邊有虎、魚和乳釘相間排列,粗大的變形獸面紋線條上還有雲紋。經過測音,得知此鐃不同的部位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這些銅鐃大都是單個出土,對於這些銅鐃的時代,目前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在西周時期,有的認為在春秋時期,但多數文章根據銅鐃的形制,紋飾及同出的伴隨物判斷是商代晚期。

關鍵字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

商代樂器。形似鈴而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時執把,鐃口朝上,用槌敲擊。特大的鐃使用時需插在鐃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為一組,但1976年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鐃則為大小相次的五件為一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