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的概念是美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至今才一、二十年的時間,由太陽活動釋放的電磁輻射和粒子發射在日地空間的傳遞和轉化過程。它們以不同形式和不同方式影響甚至破壞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套用。

簡介

空間天氣空間天氣

傳統“天氣”的物理定義是:瞬時或較短時間內風、雲、降水、溫度、氣壓 等氣象要素綜合顯示的大氣狀態。日常所講的天氣,是指發生在對流層內、影響人類生活、 生產的中性大氣物理圖象和物理狀態,例如陰、晴、雨、雪、冷、暖、乾、濕等。

至於具體解釋什麼是空間天氣,首先得了解日地空間的概念。通俗地講,日地空間是指從地球表面20~30km以上至太陽外層大氣的空間區域,分為中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行星際太陽大氣等區域,空間天氣可理解為由太陽活動釋放的電磁輻射和粒子發射在日地空間的傳遞和轉化過程。其次從距離上看,與風、雲、雨、雪等對流層天氣不同,空間天氣“高高在上”,讓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再次從頻率上看,災害性空間天氣的“出鏡率”不高,只是偶爾才“露崢嶸”。太陽活動平靜時是“好天氣”;當太陽活動頻繁,可引起衛星、無線電通信、導航以及電力等系統故障或崩潰,這便是“壞天氣”。

影響因素

太陽活動是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驅動源,人們形象地比喻為“太陽只要打個噴嚏,地球就會感冒”。肉眼看到的太陽似乎波瀾不驚,完美無缺,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太陽是一個溫度高達百萬度的熾熱氣體(準確講是電漿)球,無時不在“翻江倒海”,特別是在與太陽黑子相關的“風暴”區(專業上稱為太陽活動區),往往以“爆發性”方式向外釋放電磁輻射或高能粒子,這就是最近常見諸媒體的“太陽風暴”。

在強太陽風暴爆發期間,往往多次出現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前者以釋放高能電磁輻射為主,以光速傳播,只需8分鐘左右就能到達地球,後者以釋放亞光速高能粒子流為主,快者幾十分鐘至十幾小時,慢者通常在1至3天左右到達地球附近。

自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來,人類對太陽黑子的觀測已有400年的歷史,並且由德國人施瓦布於1843年揭示了太陽活動具有準12年周期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天基太陽觀測能力顯著提升,例如,美、歐、日於上世紀90年代發射了2顆運行於日地引力平衡點的飛船,專門用於太陽活動監測,2010年又發射了高時空解析度的太陽成像觀測衛星SDO。基於對太陽活動周期性的認識,國際天文聯合會規定第1個太陽活動周始於1755年。

研究歷史

早在1994年,美國就批准實施了“國家空間天氣計畫”,包括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大學、企業在內的跨部門持續協作,增強並鞏固了美國在空間天氣領域的領先地位。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美國軍方在空間天氣研究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關乎國家安全的空間天氣探測設施和探測產品始終居于軍方控制之下。例如,在太陽觀測方面,美軍擁有分別位於澳大利亞、義大利、麻薩諸塞州、新墨西哥州和夏威夷州等地的太陽地基觀測網,對太陽實施號稱“日不落”式的連續觀測;在電離層探測方面,美軍擁有遍布美國全境和世界主要地區的電離層綜合探測網;在衛星軌道空間天氣探測方面,美軍擁有部署於GPS等系列衛星的天基空間天氣探測網。他們還在研究成果的業務轉化方面給予了特別關注,比如,美國空軍著名的第55中隊,就是專門從事空間天氣業務的專業力量。

影響與危害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空間天氣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威脅與危害是多方面的。以1989年歷史上著名的“魁北克事件”為例,進行一番分析解讀。該年是第22太陽活動周的黑子數高峰年,僅在3月,太陽風暴就先後產生了107次太陽X射線耀斑,以及數十次強度不等的日冕物質拋射。

“魁北克事件”廣為人知的影響是造成多起電力系統故障。大磁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大部分地區停電達9小時以上,600萬居民受到影響。

大磁暴造成了多起通信故障或中斷。強烈太陽耀斑引起過39次強烈短波通訊突然騷擾,其中15次通訊部分中斷,24次全部中斷。

大磁暴還引起了多起太空飛行器運行故障。累計有46例衛星異常的記錄。例如,美國國家氣象衛星一度中斷向用戶傳送雲圖,某系列導航衛星幾天不能正常工作,軍事系統跟蹤的幾千個空中目標需要重新定位。

據不完全統計,類似“魁北克事件”的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每個太陽活動周平均會出現幾起至十幾起。如在第23太陽活動周的“萬聖節事件”(因正值西方的萬聖節而得名),造成全球短波通訊中斷,民航通訊出現故障,伊拉克戰場美英聯軍通訊受到影響,NASA的火星探測衛星Odyssey飛船上的觀測設備被粒子輻射徹底毀壞,我國北京、滿洲里無線電觀測點短波信號也曾因此一度中斷。

“空間天氣的影響主要是影響高科技系統,因此越是發達的地方,受空間天氣影響越嚴重。比方說,現在要是發生空間天氣事件,索馬里肯定沒什麼影響,但是美國就會損失慘重。”
“災難性空間天氣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方面,而不是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方面。”

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從中國三國時的赤壁之戰到二戰中的諾曼第登入,戰爭與天氣從來密不可分。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種嶄新的天氣概念:空間天氣,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它不僅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而且對天基支持下的軍事活動產生著顯著影響。

在戰爭歷史上,利用天氣而克敵制勝的戰爭範例不勝枚舉,掌握和利用空間天氣對於未來高技術戰爭乃至太空對抗同樣重要。只有“把脈”空間天氣,才能制勝未來戰場。

隨著現代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基於太空平台的武器系統和信息系統在軍事中的套用越來越廣泛。隨之而來的是,空間天氣對軍事活動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影響程度也不斷加深。

對航天安全產生影響

宇宙間高能帶電粒子不斷轟擊太空飛行器表面,可造成太空飛行器輻射損傷,更高能的粒子可穿過電子器件,在電子信號串中改變數據位,導致儀器發出混亂指令或提供錯誤數據;另據估算,如果飛船在深空飛行或在磁層外進行艙外活動時,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太空人會受到致命劑量的高能帶電粒子輻射。

對通信產生的影響

當空間災害性天氣發生時,短波無線電通信和預警雷達的可用頻帶會因電離層突然騷擾而變窄,衛星微波通信也會因電離層閃爍而降低通信質量,甚至信號中斷;GPS衛星導航、定位誤差會因電離層暴而增至幾十米至幾百米。

對戰略武器使用產生影響

太陽風暴導致高層大氣密度發生劇烈擾動,飛彈飛行的實際軌道將嚴重偏離預測軌道,以至地面跟蹤站會“丟失”跟蹤目標。

如何應對

必須立足於構建包括天基、地基在內的“天地一體化探測體系”,著眼於形成完善的戰場空間天氣信息獲取能力、準確的空間天氣預警預報能力、有效的空間天氣效應分析能力、可靠的空間天氣輔助決策能力,全面加強軍事空間天氣保障能力建設。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戰爭正在向著精確化打擊方向發展,環境信息成為影響精確化打擊的一個重要條件,更需要空間天氣預報能提供實時、準確的空間天氣信息。惡劣的空間天氣可能對空間、地面的高技術系統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一旦產生,可能代價將十分昂貴且難以短時彌補,甚至會直接導致戰爭的失敗。

在我國,空間天氣領域的專家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與研討。主體結論是,第24太陽活動周太陽活動總體水平中等偏低,整個峰年期間出現幾次至十幾次太陽風暴是可以肯定的,至於是否出現超級太陽風暴,目前的認識水平無法給出肯定的答覆。面對這一挑戰,我們的態度應當是:積極應對,應急先行,統籌兼顧,反應適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