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村

空巢村

空巢村是指中國一些農村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永久性或暫時性地向城市遷徙,致使許多村莊的常住人數量銳減,在農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婦孺。“空巢村”現象導致農村主要勞動力的缺失、農村經濟成長緩慢,“空巢”老人和兒童等問題,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切實貫徹三農主義,推動農村、農業、農民的大力發展。

基本信息

概述

空巢村空巢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重大的歷史任務,並且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廣大農村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也為傳統農業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是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及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由於在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誤區,一些傳統農業村出現了“空巢化”趨勢,甚至有些傳統農業村已經在“空巢化”的道路上走向消亡。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傳統農業村一旦走向“空巢”,並且在此道路上覆滅,便意味著新農村建設出現無法彌補的紕漏。因此,研究“空巢村”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將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生原因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迅速增長,但是因為走的是城市化發展戰略,城鄉發展不均,農村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大規模向城市轉移,這種轉變,為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卻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空巢村”現象。

空巢村現象的出現有著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從經濟角度來說,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受城市發達經濟的影響,很多農民開始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打工,來獲得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狀況;從社會角度來說,城鄉之間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稅收、財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仍存在不平等現象,農村相關服務落後,農民生活水平與城鎮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在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出現了“空巢村”現象。

社會影響

1.“精英”大量流失

空巢村空巢村
由於城鄉差距,農村大量青壯年農民向城市轉移,只剩下老弱婦孺,難以從事農業生產,大量土地閒置,造成農村和農業資源的嚴重浪費;新農村建設以“現代農業”為要義,但是,農村的“精英”們在城市獲得收入,便紮根城市,“精英”一去不復返,沒有科技人才和有頭腦的農民做支撐,政府的資金和技術,甚至是新農村建設等各項政策和措施都成了無根之木。

2.經濟成長緩慢

城鄉差距的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傾向。為了迅速推動經濟發展,中國走的是城市化發展戰略,這意味著,發展是以城市為中心。這樣,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享受了大量的資金、技術、政策優惠,而發展相對落後的農村卻無法獲得同等的支持,沒有國家的扶持,資金匱乏,無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農民工在城市中大部分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獲得的收入較低,主要用於支持家用,無剩餘進行農業生產的投資,更不必說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化農業等需要巨額成本的農業生產,農業的發展無法打破舊模式,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3.“空巢”老人與“空巢”兒童

農民離開家鄉,只剩老人和孩子,他們都不具備勞動能力,無法獲得收入,而農村經濟落後、社會保障不健全,嚴重影響了農村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經濟上,由於無力從事生產勞動,老人和孩子基本上無收入來源,生活水平較低;生活上,農民工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時間越來越長,老人無法得到很好照顧,孩子缺少父母的照料和關愛,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情感上,老人對外出打工子女的四年,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期盼,成為“空巢”老人和孩子心中最無奈的痛。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大量農民的生活,也會影響整個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專家觀點

空巢村空巢村
寧波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博士、講師汪居揚認為,空巢村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政府要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

“空巢村”的出現,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城市位於經濟發展高地,有強大的吸納能力,使得好的資源,好的勞動力都流向了城市,而偏遠的農村沒有穩定的收入與工作環境,吸引不了年輕人。所以,在城市化發展道路上,“空巢村”是暫時性的過渡現象,以後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遷往城市,只是這個“暫時”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二三十年。

不僅是農村,其實城市也存在“空巢”家庭。只是因為城市人口集中,加上社會公共服務發達,使得問題看上去沒那么尖銳。反觀農村,分散的居住讓老齡化的一些問題更加凸顯。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子女要“反芻”老人,城市“反芻”鄉村,政府“反芻”民眾。政府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投入,可以設定流動醫務室、流動的民政服務,積極發動民間組織的配合。除此之外,“空巢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層面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塊內容。

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永太認為,加大投入建立農村養老服務站等讓老人“空巢”不“空心”

其實,空巢村現象在貴州四川雲南等一些偏遠山區更為嚴重。王永太認為,造成這一現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力向城市轉移,必然會留下數量龐大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

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政策雖好,但很多在外打拚的農民工收入微薄,各種因素導致農民工進城購買的潛力並不大,很難舉家遷到城裡生活。2015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常回家看看”首次被寫入法律。

如何護佑空巢老人的孤寂心靈,不能僅僅是停留在“常回家看看”的層面,更應該對社會的綜合養老等一系列配套機制進行反思,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擰成合力,才有可能舒緩他們的空巢之痛。目前,在一些城市逐步興起的互助式集中養老模式,在農村完全複製難度很大,但仍可以在部分農民集中居住的社區推動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機構建設。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加大老年津貼、大病醫保等方面養老公共投入,彌補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一些短板,通過政策使農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養”。

社會措施

有一種觀點指出,“空巢村”折射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轉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度,努力提高土地畝產收益,創造更多勞動價值,才能留住人。但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投入農業轉型發展,僅僅靠喊口號不行,因為農民沒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也比較閉塞,靠千千萬萬的農民只能望“地”興嘆。

還有人提議,鼓勵官員“告老還鄉”,推動農村經濟轉型,不失為破解農村“空巢”的有效辦法。官員有存款,有資源,有能力,有辦法。四川省廳官范敬超退休後回鄉創業,辦起了萬多畝果樹園,帶動村民一起致富,農民看到了希望,都返鄉在家門口打工,村里恢復了生氣和生機,解決了空巢問題,是個不錯的樣板。

眼前農村“空巢”,那還因為現代農業的樣板還太少,沒有發現現代農村蘊藏的經濟價值,都嚮往大城市裡流光溢彩的繁華生活,卻不知道農村裡的美好空氣,最適宜人居住。一旦這種價值被發現和開發出來,農村不再空巢,而是柳暗花明一村的美好景象。

但是,必須正視“空巢村”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空巢村”或許是轉型陣痛,但是,讓農村老人和孩子承擔了太大的痛,未免有些殘忍,應該想一些積極的辦法,為農村“空巢”病抓藥治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