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飛機

空天飛機

空天飛機,指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它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以高超音速在大氣層內飛行,在30~100公里高空的飛行速度為12~25倍音速,並直接加速進入地球軌道,成為航天飛行器,返回大氣層後,像飛機一樣在機場著陸。在此之前,航空和航天是兩個不同的技術領域,由飛機和航天飛行器分別在大氣層內、外活動,航空運輸系統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系統一般是不能重複使用的。而空天飛機能夠達到完全重複使用和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的目的。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美國空軍的X-37B空天飛機原型機被稱之為“軌道試驗飛行器1號”,將於2010年4月上演處女航。美國空軍的X-37B空天飛機原型機被稱之為“軌道試驗飛行器1號”,將於2010年4月上演處女航。

空天飛機是航空太空梭的簡稱,是一種新型的尚在研發階段的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航天運輸系統,集飛行器,太空運載工具及太空飛行器於一身,也可以作為載人太空飛行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機上同時有飛機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它起飛時也不使用火箭助推器,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從飛機場上起飛,以高超音速在大氣層飛行,並直接進入太空,成為太空飛行器,降落時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在飛機場降落。空天飛機將是21世紀世界各國爭奪制空權和制天權的關鍵武器裝備之一。目前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德國都在研究空天飛機,其中美國已經研製成功,並已於2010年試飛。

主要用途

空天飛機能自由往返於天地之間,凡是太空梭能幹的事,它幾乎都能勝任。它可以把大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一次投放多顆衛星更是它的拿手活兒;它能對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進行維修或回收,也可以對敵國的衛星實施破壞,甚至收為己有;它能向空間站運送或接回太空人和各種物資;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執行各種諸如攔截、偵察和轟炸等軍事任務。

空天飛機飛行速度很快,便於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快速客運,地球上任何兩個城市間的飛行時間都用不了2個小時。

歷史探索

空天飛機空天飛機

20世紀60年代初,就有人對空天飛機作過一些探索性試驗,當時它被稱為“跨大氣層飛行器”。由於當時的技術、經濟條件相差太遠,且套用需求不明確,因而中途夭折;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阿爾法”號永久性空間站計畫的刺激下,一些國家對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熱情普遍高漲,積極參加阿爾法號空間站的建造。據估計,空間站建成後,為了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向空間站運送人員、物資和器材等任務每年將達到數千次之多。這些任務如果用一次性運載火箭、載人飛船或太空梭來完成,那么一年的運輸費用將達到上百億美元。為了尋求一種經濟的天地往返運或系統,美、英、德、法、日等國紛紛推出了可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方案。

1986年,美國提出研製代號為X-30的完全重複使用的單級水平起陣的“國家航空太空梭”,其特點是採用組合式超音速燃燒衝壓噴氣發動機。英國提出了一種名叫“霍托爾”(或譯“霍托克”,意為“水平起落航空太空梭”)的單級水平起降空天飛機,其特點是採用一種全新的空氣液化循環發動機。80年代末,這股空天飛機熱達到了高潮,同時也激起了中國航空航天專家的很大興趣。

20世紀90年代,德國提出兩級水平起降空天飛機“桑格爾”,第一級實際上相當於一架超音速運輸機,第二級是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有翼飛行器。兩級都能分別水平著陸。法國和日本也提出過自己的空天飛機構想。

2010年4月,由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無人且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由火箭發射進入太空,是第一架既能在地球軌道上飛行、又能進入大氣層的航空器,同時結束任務後還能自動返回地面,被認為是未來太空戰鬥機的雛形。其最高速度能達到音速的25倍以上,常規軍用雷達技術無法捕捉。它已發展出X-37A和X-37B兩個版本,X-37B已成功地連續飛行469天。

主要技術

空氣動力學理論分析

美國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圖解美國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圖解

太空梭返回再入大氣層的空氣動力學問題,曾經耗費了科學家們多年的心血,作了約10萬小時的風洞試驗。空天飛機的空氣動力學問題比太空梭複雜得多。因為飛機速度變化大,馬赫數從0變化到25;飛行高度變化大,從地面到幾百公里高的外層空間;返回再入大氣層時下行時間長,太空梭只有十幾分鐘,空天飛機則為l~2小時。

解決空氣動力學問題的基本手段是風洞。目前,就連美國也不具備馬赫數可以跨越這樣大範圍的試驗風洞。即使有了風洞還需要作上百萬小時的試驗,那意味著就是晝夜不停地試驗,也需要花費100多年的時間。於是,只能求助於計算機,用計算方法來解決,而對那維爾斯托克斯方程的求解目前尚存在,許多理論上和計算速度上的問題。

發動機和機身一體化

空天飛機以6倍於音速以上的速度在大氣層中飛行時,空氣阻力將急劇上升,所以其外形必須高度流線化。亞音速飛機常採用的翼吊式發動機已不能使用.需要將發動機與機身合併,以構成高度流線化的整體外形。即讓前機身容納發動機吸人空氣的進氣道,讓後機身容納發動機排氣的噴管。這就叫做“發動機與機身一體化”。

在一體化設計中,最複雜的是要使進氣道與排氣噴管的幾何形狀,能隨飛行速度的變化而變化,以便調節進氣量,使發動機在低速時能產生額定推力,而在高速時又可降低耗油量,還要保證進氣道有足夠的剛度和耐高溫性能,以使它在返回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能經受住高速氣流和氣動力熱的作用,這樣才不致發生明顯變形,才可多次重複使用。

防熱結構與材料

空天飛機需要多次出人大氣層,每次都會由於與空氣的劇烈摩擦而產生大量氣動加熱,特別是以高超音速返回再入大氣層時,氣動加熱會使其表面達到極高的溫度。機頭處溫度約為1800℃,機翼和尾翼前緣溫度約為1460℃,機身下表面約為980℃,上表面約為760℃。因此,必須有一個重量輕、性能好、能重複使用的防熱系統。

空天飛機在起飛上升階段要經受發動機的衝擊力、振動、空氣動力等的作用,在返回再入階段要經受顫振、科振、起落架擺振等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防熱系統既要保持良好的氣動外形,又要能長期重複使用,維護方便,所以其技術難度是相當大的。

目前的太空梭,由於受氣動加熱的時間短,表面覆蓋氧化矽防熱瓦即可達到滿意的防熱效果,但對空天飛機則遠遠不夠。如果單靠增加防熱層厚度來解決問題,則將使重量大大增加,而且防熱層還不能被燒壞,否則會影響重複使用。一個較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在機頭、機翼前緣等局部高溫區,使用傳熱效率特別高的吸熱管來吸熱,以便把熱量轉移到溫度較低的部位。更好的辦法是採用主動式冷卻防熱系統,也就是把機體結構與防熱系統一體化,即把機體結構設計成夾層式或管道式,讓推進劑在夾層內或管道內流動,使它吸走空氣對結構外表面摩擦所生成的熱量。

為了滿足空天飛機的防熱要求,目前正在研究用快速固化粉末冶金工藝製造純度很高、質量很輕的耐高溫合金。美國已研製出高速固化鈦硼合金,它在高溫下的強度可達到目前使用的鈦合金在室溫下的強度,這種合金適宜用來製造機身內層結構骨架。

機頭與機翼等溫度最高的部位,要求採用碳複合材料,這種複合材料表面有碳化矽塗層,重量輕,耐高溫性能好。此外,還需要研究金屬基複合材料,例如碳化矽纖維增強的鈦複合材料等。這種材料應該兼有碳化矽的耐高溫性能,又具有鈦合金的高強度特性。

空天飛機技術難度大,所需投資多,研製周期長,所以將來進入全尺寸樣機研製,勢必也會象空間站那樣採取國際合作的方式。

動力裝置

研製空天飛機最關鍵技術是動力裝置。它的動力裝置必須能在極廣的範圍內工作,即從起飛時速度為零一直加速到入軌時速度(高達25馬赫數)的飛行範圍內能有效地工作。它應具備兩種功能:一是火箭發動機,用於大氣層外的推進;一是吸氣式發動機,用於大氣層內的推進。吸氣式發動機要在大馬赫數條件下工作。利用衝壓作用對空氣進行壓縮液化。為本身提供液燃料。單一類型的發動機是無法同時完成這兩個任務的。目前正在研製一種多循環工作制的組合發動機,但技術難度很大。可以說,發動機研製成功與否,將決定空天飛機的命運。

重大意義

商業價值

空天飛機空天飛機

隨著航天活動規模的擴大,估計在21世紀,僅美國送入軌道的總重量達9萬噸,因此,每年的運輸量將猛增到數萬噸。但是,目前最先進的航天運輸工具——美國現在的太空梭,運送每公斤有效載荷進入地球軌道的費用達11607美元(1986年美元值)。因此,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已成為開展大規模航天活動的關鍵問題之一。

此外,用空天飛機發射、維修和回收衛星,不需要規模龐大、設備複雜的航天發射場和長達一兩個月的發射前準備,也不受發射視窗的限制。它完成一次飛行任務後,經一周的維護就能再次起飛,能適應頻繁發射的需要,它的投入使用,將使人類可以方便地進入空間,“登天”就不再成為難事了。

軍事價值

在軍事上,這種空天飛機既可作為全球高超音速運輸、洲際轟炸和戰略偵察,又可作為航天運載工具或太空兵器,有可能成為一般轟炸機、戰鬥機和飛彈所“不可比擬”的攻擊和防禦力量。美國擬議中的空天飛機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擬用作跨太平洋飛行的高超音速運輸機,稱“東方快車”,能以5~6倍音速在3萬米的高度作巡航飛行,只需兩小時可從美國杜勒斯機場飛至日本東京;另一種為“跨大氣層飛行器”,可作軌道飛行(飛入地球低軌道的速度為25倍音速),也可在次軌道作氣動力機動,然後在回升到軌道上以軌道速度航行。

優缺點

優點
空天飛機能自由往返於天地之間,凡是太空梭能幹的事,它幾乎都能勝任。它可以把大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一次投放多顆衛星更是它的拿手活兒;它能對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進行維修或回收,當然也可以對敵國的衛星實施破壞,甚至收為己有;它能向空間站運送或接回太空人和各種物資;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執行各種諸如攔截、偵察和轟炸等軍事任務,成為頗具威力的空天兵器。

空天飛機飛行速度很快,便於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快速客運,地球上任何兩個城市間的飛行時間都用不了2個小時。美國設計的一種空天飛機,乘客305人,可在32公里高度和1.2萬公里航程內巡航,其巡航速度高達5馬赫數。 儘管太空梭比起一次使用的運載火箭前進了一大步,但仍有諸如故障頻繁,費用昂貴等許多不足。而空天飛機與太空梭不同,它的地面設施簡單,維護使用方便,操作費用低,在普通的大型機場上就能水平起飛和降落,具有一般航線班機的飛行頻率。這種飛機的外型與大型客機相似,更多地具有飛機的優點。它以液氫為燃料,在大氣層飛行時,充分利用大氣中的氧氣。加之它可以上百次的重複使用,真正實現了高效能和低費用的優點。據估算,用它發射近地衛星費用只有太空梭的1/5,而發射地球同步衛星費用則可減少一半。這使空天飛機在即將到來的空間商務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空天飛機的最大優點是運輸費用只有太空梭的十分之一,並且不需要規模龐大、設備複雜的航天發射場,僅需要一個機場就可以了。空天飛機完成一次飛行後,經過一星期的維護就能再次起飛。人們可以像坐飛機一樣進行宇宙旅行。即使不上太空,乘坐它去大洋彼岸去看望朋友也很方便。並且在軍事價值上還可以改裝為空天戰鬥機,空天轟炸機及空天運輸機等類型的飛機。而且空天飛機的突防力強,可以輕易突破敵人的防禦系統並且進攻敵人,摧毀敵人的裝備設施。
缺點
空天飛機與太空梭一樣,同樣也是有缺點的。雖然構想中的空天飛機似乎很完美無缺,但是結果與太空梭還是一樣缺點多多。空天飛機有以下的缺點:1.研發門檻高。2.研製周期較長。3.成本及造價高。4.研製風險大。5.技術難度高。因此,一般而言空天飛機不適合剛起步的航天國家研發。

對比區別

太空梭,其原意為太空往返航班。美國人在完成阿波羅登月計畫後,緊接著實施空間站計畫,1973年5月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實驗性空間站,並為此研製了太空梭,作為可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逐步取代了一次性使用的運載火箭。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使整個太空梭系統都能重複使用,有很大困難。因此,美國將其分為三部分: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100次,固體火箭助推器可重複使用20次,外掛燃料箱為一次性使用。但是,直到1981年4月,太空梭才試飛成功,而且以後的飛行表明,並沒有達到降低運輸費用的目的。主要是為解決防熱、安全等技術問題,並需降低發射、維護費用。

除美國外,世界上計畫進行太空梭研製的還有:蘇聯(俄羅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其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它由一次性使用的“能源”號火箭發射,返回時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1988年10月,無人駕駛軌道試飛成功後,計畫被取消。歐洲航天局的“赫爾墨斯”太空梭計畫,也放慢了步伐。日本計畫的“希望”號無人駕駛太空梭,也只進行了縮比模型試驗。

實現空天飛機的技術難度比太空梭更大,主要是三種動力裝置的組合和切換,高強度、耐高溫的材料(高速飛行時,其頭錐溫度可達2760℃,機翼前緣達1930℃,機身下也可達1260℃)和具有人工智慧的控制系統等。這些都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技術攻關。

技術難度和資金短缺,使各國的空天飛機計畫難有進展。如英國的“霍托”號空天飛機,最終也與德國的“桑格爾”空天飛機一樣,先由大型飛機馱至高空,然後從飛機上起飛進入太空。美國也決定重新確定國家空天飛機(NASP)計畫進程,暫不研製X-30驗證機,而先研究解決技術問題。

空天飛機試驗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純粹空天飛機試驗,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畫對新研製的極超音速X-43A無人機進行最後一次試飛,以驗證其技術性能和指標。這一次試飛的目標,是為檢測這種飛機能否在10倍音速的條件下飛行。另一種是以最先進的普通戰鬥機進行執行某些航天任務的試驗,以使這類普通戰鬥機帶有某種空天飛機的特徵。例如,繼美國利用L-1011型運載飛機和B-52飛行實驗室承載“飛馬座”運輸航天系統,將重量為347公斤的STEP-1型衛星送上地球軌道。俄羅斯也計畫利用米格-31重型殲擊機發射小型衛星,即把米格-31作為向低軌道發射衛星的第一級“可返回式火箭”。米格-31可以將8~10噸的火箭攜帶到20多公里的高度,保證其發射初速達到3000公里/小時。

上述情況反映出一種趨勢,不僅存在著太空梭向普通飛機轉換的工業路線,而且也存在著普通飛機向太空梭轉換的工業路線,使高性能軍用飛機向著兼具航天功能的方向發展。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高性能戰鬥機將具有航天功能,這將是第六代戰鬥機所要實現的革命性跨越。可多次使用的航天發射載具——空天飛機將是建立外層空間基地的主力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