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低軌道

地球低軌道就是指軌道在距離地球表面120km-5000km的衛星軌道,一般覆蓋全球的通訊衛星會使用這個軌道。

簡介

地球低軌道就是指軌道在距離地球表面120km-5000km的衛星軌道,一般覆蓋全球的通訊衛星會使用這個軌道。

地球低軌道電子密度分布

王紫馨(方悟)2005.4.1
傳統觀點認為地核是鐵、鎳等元素構成,這只是妄加推斷。地震波測試的地核密度為13,而鐵的密度7.8,鎳的密度8.9,鉛的密度11.3,組成地核的物質密度至少要大於鉛。一切地質變化都和地核變化相關聯,而地球核心是由中微子構成的。地球內部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組成地球核心的中微子為引力量子,屬玻色子,又稱磁單極子,同類無相斥作用,可高密度聚集。費米子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所需空間較大,為低密度空間狀態,其與高密度空間的引力子(中微子)之間沒有過渡形態,使二者空間成為非連續的,造成空隙,造成星體的內部分割,這是星核及星系核與外層運動速度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也是由星核所造成的磁場磁極倒轉及潮汐現象的原因。在這個空隙之上的是重元素和超重元素,有一些我們可能尚不知道。順便要提及的是緻密天體中子星的說法是錯的,宇宙中不存在什麼簡併態,任何力量都不能把電子壓進質子核聚變為中子,它違反了萬有引力能級分布律和熱二不可逆定律。人類所生存的正能量空間屬於裂變場,一切能量轉化過程都是裂變過程,所有經實驗證實的過程都沒有聚變的痕跡,聚變僅存在於人的虛幻思維中。
在地表,放射性物質如鈾,其衰變到鉛停止,水銀密度為13,而水浮於地表岩層之上,可知地表即地殼這一層次的重力圈,密度在13-0.5左右,密度差約25倍。地球被科學家們分成地核、地幔、地殼三大層次,從星球是一個整體來說,還必須加上大氣層,共四大層次。重力即引力,按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萬有引力定律來說,重力作用也與距地心質點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如用密度表示重力作用,則距地心越遠密度越小,如此推算,若以地核為1,則地幔為1/5、地殼1/25、大氣層(按1000公里計算)1/125。反推,則地幔密度為地殼的5倍,地核則為地殼的25倍。如果地殼平均密度為3,則地幔平均密度決不可能是4.5(上地幔3.3,下地幔5.6),而應是15左右才對。地核密度也不是13,而應在75以上。什麼物質具有地殼25倍的密度?只有中微子才有這個可能。人們在實驗室中制出了玻愛凝聚態,卻無人測測它的密度,它應大於地殼密度10倍以上。我們無法深入地下證實這一結構,但我們可以從大氣層中去間接論證,從地表到一千公里高度,我們依據現有條件能測出大氣密度比例,再拿它和地殼層作比較,其平均密度一定是平方關係。一切核裂變或說燃燒過程都同時產生兩種力、兩種作用,一是斥力,向外輻射和釋放能量的作用;二是引力,向內輻射和釋放純質量的作用。燃燒釋放的中微子回歸地核的重力作用又轉變成推動地幔和地殼向外膨脹的反作用,地球板塊運動的能量就來自地球中微子大量集中於地核的重力加速度的反作用能量,由這種膨脹產生的板塊運動不是擠壓,而是抬升、斷裂和翹曲。整個地殼是聯結在一起的整體,膨脹形成的新地殼排斥老地殼是大陸漂移的根本原因。
宇宙中一切天體都遵守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我稱之為能級分布律。能級是玻爾用來描述電子軌道的概念,微觀與巨觀同一,所以它也形象地描述了巨觀物質的重力分布特點。這個特點或說空間重力場規律給宇宙制定了兩條原則:一是能量守恆,宇宙總能量及各局部分能量都守恆。二是能量及代表能量的重力質量不均衡分布,即按牛頓萬有引力能級分布律分布。質能分布的標尺是引力量子中微子,所有天體均以其為質心來構結,每一天體的密度構造均是內重外輕,其發展變化也以不斷回歸引力量子態為單向循環的終點和起點。因為恆星一旦形成,最外層物質所處的最低能級(物質能級以引力量子為最高,以光量子為最低,呈內高外低狀,與密度成正比,這一點與人們對電子能級的認識正相反)就要求外層物質裂變燃燒釋放能量以適應能級守恆要求,而物質一旦開始燃燒,就形成連鎖反應,持續進行不會間斷。燃燒中釋放出能量的中微子回歸質心,其引力作用產生的反作用--斥力就將星核外層物質推向低能級,核外物質為適應低能級守恆的要求,也加入裂變行列,循環往復,直至燃盡,僅剩星核為止。
我們在宇宙全景圖上看到的大尺度各向同性顯示了總體能量的均衡分布,而在星系以下的空間的能量分布卻是不均衡的,核心部分集中了大部分能量(質量),外層各區域能量(質量)也呈團狀分布,所以宇宙空間大部分為真空狀態。宇宙的空間結構按照重力要求從內到外,由重到輕排列,中微子是純質量粒子,為宇宙中最重物質,所以它成為一切空間結構的質心,成為測量一切物質重力的標尺。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同一,引力作用即重力作用,認為中微子可到處亂跑不符合引力和重力場理論。水的密度為1,鋼鐵的密度7.8,鋼丸在水中必沉至底,中微子密度為水的上億倍,各種物質在其面前都似不存在。但在地心,中微子聚成球核,其重力勢能為零,所以它像被磁鐵吸住一樣,不再獨自運動。
人們都認為星核是高溫物體,這是高壓說的觀點,他們根本不了解星球幾大層圈的實際狀況。燃燒盡的恆星核與星系核,為什麼都是超低溫物體,而不是想像中的高溫球核?恆星生命如人的生命力,老了,生命力衰竭了,能量也釋放得差不多了,它還怎樣維持高溫?在低溫物理學實驗過程中,怎樣獲得較低溫度呢?我們知道,在環繞地球的大氣層中,地面的氣壓最大,就對流層來說,氣溫隨高度上升而降低,平均每增加100米高度,氣溫降低0.65攝氏度,這是因為高空空氣稀薄,氣壓低的緣故。天空中出現雲,也是因為地表溫暖濕潤的空氣上升時隨氣壓降低而膨脹,在低溫條件下,使超飽和的水蒸氣凝結而形成為雲。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打開冰凍汽水或冰凍香檳時,瓶口會形成聚集的薄霧。這是因為壓縮在瓶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迅速膨脹,使瓶口空氣溫度降低而使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為霧狀。雪山冰川,是黃河長江之源,青藏高原雖比北方地區緯度低,但因地勢高而形成高寒氣候。內地一些高山,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溫度與壓力同一,科學家們正是從大自然獲得啟示,創造了氣體高壓壓縮絕熱降溫方法。他們先把實驗氣體壓縮,氣壓增大會使壓縮氣體溫度升高,他們再把壓縮氣體放在冷卻劑中使之降溫,突然撤壓,使壓縮氣體膨脹,獲得了低於冷卻劑的溫度。使用級聯方式,如此反覆進行,就能獲得較低的溫度。大自然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製造黑洞的。人們都認為恆星的內部是越往核心越熱,中心溫度最高,這是一般生活常識得來的結論,實際與人們的常識恰相反,恆星在它熾熱的外表下掩蓋著的是一顆"冷酷"的心。中微子回歸質心的引力作用產生了地核外層物質的斥力反作用,它完全按照牛頓力學三定律--力的相互作用對應律來變化運動。核外物質的斥力膨脹就是絕熱膨脹過程,它使得地球核心降溫到絕對零度,也使地球外核接近絕對零度,成為超導體和超流體,這就是星核與星系核為什麼都是低溫物體的原因。其實“冷心”問題早由地震波告訴我們了,地震波速在高溫物體中慢,在低溫物體中快,而自地表開始,地震波速是越來越快,直至地心。
什麼是超流體?超流體是超低溫下具有奇特性質的理想流體,即流體內部完全沒有粘滯。愛因斯坦預言,原子氣體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所有原子會以最低能態凝聚,物質的這一狀態就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玻愛凝聚態物質就是超導體和超流體,它實際是半量子態,在半量子態下,費米子像玻色子一樣可以在狹小空間內大量凝聚。外地核就是玻愛凝聚態的超流體物質,內地核則由中微子構成,都是高密度、大質量形態。
人們盲目迷信傳統觀點,非科學研究之道,胡適先生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舊教育缺乏懷疑創新精神,因而只能做八股文章。重新認識地球結構,我們才能解釋一切地質、地理之謎,才會更熱愛自己的家園,讓我們有個新的開始吧!

天宮一號有關知識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名稱,將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它是中國為下一步建造空間站而研製的空間目標飛行器,主要任務是作為空間交會對接目標,完成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