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定向儀

電子定向儀是一種能在較遠的距離上捕捉到發生器發射的微弱信號,測定它的方向和位置,以便快速發現目標的裝置。

簡介

神舟飛船返回地面時,搜救成功的關鍵是及時發現降落中的返回艙。電子定向儀就像是發現飛船返航的“眼睛”,無論是空中的搜救直升機、地面的搜救車輛,還是海上的救撈船,都安裝有電子定向儀。 電子定向儀在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5次飛船回收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用電子定向儀能在較遠的距離上捕捉到飛船返回艙發射的微弱信號,測定它的方向和位置,並可與航天員進行短波雙向通話,以快速尋找返回艙和引導車隊營救航天員。

研發過程

從神舟一號到六號,我國執行“地面為主,空中為輔”的搜救模式,地面、海上和單兵便攜都裝備了由22所研製的電子定向儀,空中直升機上曾裝備進口的機載定向儀,但由於進口機載定向儀的一些技術和功能不足,難以完全保障任務的完成。
2008年1月,總裝制定了“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的回收搜救方案,下決心研製滿足任務需求的國產機載定向儀,並將這一艱巨任務下達給中國電科22所。
由於受氣象、地形地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返回艙著陸的姿態不能像人們設定的那樣,直立於地面,往往會發生傾斜或傾倒狀態。一旦出現這種狀態時,定向儀收到的信號會發生極化變異,如果不採取雙極化技術體制,則可能收不到信號或收到很弱的信號,從而給搜尋搜救帶來困難,延長航天員出艙時間。這是一個難關,也是進口定向儀解決不了的問題。
儘管論證期間對於可能遇到的困難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研製過程中實際遇到的技術難題還是大大超出了技術人員的預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研製人員選擇了很多個技術方案逐個進行試驗,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試驗結果與大家的希望依然相差甚遠,研製工作好像陷入了一個無法突破的瓶頸,參加試驗的人員眉頭緊鎖,士氣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一位在該技術領域內摸爬滾打四十多年,也曾過五關斬六將的老專家事後深為感慨地說:“那是我幾十年科研經歷中,最難熬的一個階段。”
2008年4月,努力和汗水終於得到了回報,機載超短波定向儀的研製工作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經過一年多艱苦卓絕的攻關,中國電科22所突破了雙極化接收、小型化天線陣列、機載環境電磁兼容、適合機載環境的結構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出了比進口定向儀功能更為齊全、技術更為先進的機載定向儀,可以確保飛船返回艙落地後在不同姿態下都能被準確定位。
此後,22所的科研人員又主動請纓,一舉拿下了空中搜救指揮平台總成的任務。這個平台的建立,使我國的航天搜救從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開始,對目標進行捕捉、分析和落點預報,然後組織搜救人員迅速向返回艙集結,指揮對航天員的救護和對返回艙進行處置,同時肩負與北京指揮中心的通信聯絡,實現了搜救的組織指揮從地面到空中的轉移和對返回艙搜尋的無縫連結,極大地提高了搜救效率,使我國實現了“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的新模式。

天宮一號有關知識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名稱,將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它是中國為下一步建造空間站而研製的空間目標飛行器,主要任務是作為空間交會對接目標,完成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