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農皮炎

稻農皮炎

稻農皮炎(rice-farmer’s dermatitis)是指農民在水稻播種、收割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種皮炎。為指(趾)間隙及指(趾)側皮膚浸漬、腫脹、發白、起皺,因摩擦已浸漬的皮膚被擦破,露出紅色基底,有少許滲液,易繼發細菌感染。

基本信息

病因

從早稻拔秧插秧、晚稻的耘耥等種稻過程中長時間的浸水是發病的主要因素水溫高、田水呈鹼性及勞動產生過程中機械性摩擦等刺激是輔助和促進因素。以浸漬糜爛型稻田皮炎多見。若接觸含有動物血吸蟲(終宿主主要為家鴨和牛,中間宿主為錐實螺)尾蚴的田水血吸蟲的尾蚴侵入皮膚致局部皮膚炎症反應,可引起血吸蟲尾蚴皮炎

發病機制

水溫高田水呈鹼性及勞動產生過程中機械性摩擦等刺激是輔助和促進因素。

臨床表現

浸漬糜爛型皮炎:初為指(趾)間隙及指(趾)側皮膚浸漬、腫脹、發白起皺,因摩擦已浸漬的皮膚被擦破,露出紅色基底,有少許滲液易繼發細菌感染。且易發生指甲損傷、甲溝炎等。少數患者掌跖部位角層增厚,可見到多數環狀圓形或橢圓形綠豆至黃豆大小角層剝脫。病程具自限性,輕者不再下水田勞動6~7天即可痊癒。如繼發感染較重,產生局部紅腫、化膿,鄰近的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則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並可使病程延長。多見於大面積種植水稻地區的田間勞動者。炎熱季節好發。皮膚損害多位於足部、小腿、手部。

診斷

發病快,接觸含有尾蚴的田水數分鐘後即有瘙癢感,繼之出現粟粒大紅斑、丘疹丘皰疹,周圍有明顯浸潤及紅暈,搔抓後可出現風團,瘙癢劇烈皮損頂端可見瘀點,為尾蚴鑽入痕跡。皮疹散在或密集成片。多位於水接觸部位。以兩小腿、前臂遠端及手足背部多見。常因搔抓引起繼發感染,易變為膿皰,可伴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皮疹3~4天達高峰,停止下水後1周左右消退留有色素沉著斑。因尾蚴鑽進人體皮膚後很快死亡不能變為成蟲,故不能引起內臟病變。

治療

治療以乾燥、收斂、止癢為原則應注意清潔,少用熱水及肥皂。出現浸漬時可外用粉劑(如枯礬10.0,氧化鋅20.0,滑石粉70.0),每天數次。糜爛時可用具有消炎、抗感染及收斂作用的溶液進行濕敷,如0.1%依沙吖啶(雷佛奴爾)鋅銅合劑(達里波液),亦可搽3%甲紫(龍膽紫)液、20%鞣酸甘油或鞣酸軟膏(鞣酸10.0,甘油10.0,樟腦1.0苯酚1.0,亞硫酸鈉0.2,滑石粉5.0石蠟25.0,凡士林加至100.0)效果良好。繼發感染可根據輕重情況,用0.1%依沙吖啶(雷佛奴爾)溶液、l%小檗鹼(黃連素)溶液或黃柏、生地榆各15g,煎水浸洗或濕敷。炎症明顯伴淋巴管、淋巴結炎症或發熱者,可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治療。
消炎收斂止癢抗過敏,可根據具體情況按一般接觸性皮炎對症處理或用以下中草藥方如土花椒6g(或茶葉、甘草)加食鹽少許煎湯洗患處,1天2次;馬齒莧、蒲公英搗爛,敷患處;明礬石榴皮、黃柏地榆、蛇床子煎水或研為細末配為油膏或洗劑外用,均有止癢、收斂、消炎效果。瘙癢明顯者可內服抗組胺藥。

預防

1.加強個人防護 如下水田作業時穿塑膠套服、外用塑膠套膜等防止尾蚴鑽入皮膚;也可在下水田前塗皮膚防護劑如15%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軟膏或乳劑,市售防稻田皮炎擦劑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劑原液,使用時取原液一份加水6份搖勻即可健康搜尋
2.滅螺和滅尾蚴 結合農業上施用化肥及農藥進行,可以選用稀氨溶液(氨水,用量15~25kg/畝)、碳酸氫銨(用量15kg/畝)、五氯酚鈉(在水深5cm時用0.5kg/畝)、氯硝柳胺(10×10–6),茶子餅(20kg/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