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暄生

程暄生

程暄生 ,農藥專家。我國現代化學農藥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他籌建了我國第一個部屬化學農藥廠;開創了我國DDT有機農藥的合成研究;首先在我國合成了胺菊酯類和苄呋菊酯樣品,開闢了我國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研究的新領域。

基本信息

簡介

程暄生,研究員。江蘇武進人。193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1945年赴美國實習。1946年回國。建國後,歷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化學系副主任,江蘇省化學工業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長,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員,中國化工學會第三十一至三十三屆理事。是第三、五、六全國人大代表。曾主持完成溴甲烷試製並投產。主持研究成功滴滴涕乳粉和合成二氯苯醚菊酯並投產。撰有《溴甲烷的製造研究及其套用》、《近代擬除蟲菊酯殺蟲劑的新進展》等論文。

人物生平

程暄生1915年11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

1934年畢業於江蘇省立常州中學,同年考入金陵大學理學院工業化學系。在校期間受到戴安邦、李方訓等著名學者的薰陶,打下了堅實的化學理論基礎。

1939年夏,大學畢業,經戴安邦推薦到中央農業實驗所植物病蟲害系農藥室工作,從此走上了農藥科學研究的道路。

1942年秋,程暄生被派往中央工業實驗所蘭州工作站;是年冬開始對甘肅、寧夏兩省植物病蟲害的分布及藥劑資源進行了調查。那時西北交通險阻,程暄生不畏艱險,行程萬里,歷時3個月,基本查清了兩省當時病蟲害的分布和藥劑資源的情況,並寫出兩萬字的調查報告刊載於1943年12月《農報》上。這是當時中國農藥工作者進行的一次大範圍的綜合性調查,對兩省的病蟲害防治和農藥製造都有參考價值。 1943年4月,程暄生轉赴重慶,負責農林部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廠藥劑生產部門的籌建工作;他因陋就簡,集中力量很快就使中國第一個部屬化學廠投產。

1945 年夏,程暄生赴美學習。在美國期間,他先後在美國農業部昆蟲與植檢局殺蟲藥劑研究室、康奈爾大學農學院昆蟲系、尼亞加拉藥械公司(FMC公司前身)研究部、麥克唐納公司化學實驗室等單位實習農藥製造和加工技術,並參觀了一些大學和農藥廠,因而了解到國外新農藥的發展動向。通過在康奈爾大學農藥學術系列講座的學習,他較系統地掌握了農藥研究的各個環節,以及與農藥相關的諸如藥效、植保、昆蟲、毒性、殘留等方面的知識,為回國後從事農藥研究工作打下了專業基礎。

1946年夏,程暄生回國。當時,重慶的農林部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廠剛遷到上海,他參加了在此基礎上新組建的實驗總廠的籌備工作,具體負責製藥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農林部病蟲藥械實驗總廠更名為上海農業藥械廠,程暄生任製藥工場主任,負責農藥的研究和生產。1950年5月,原中央農業實驗所在南京改建為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他奉調該所籌建農業化學系。以後工作機構幾經變換。自1985年起,任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名譽所長至今。

程暄生於1953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曾當選為江蘇省南京市第二、三屆政協委員;第三、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先後擔任國家科委植保、農藥藥械組成員,國家科委化工專業組組員,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特邀審查員,中國昆蟲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化工學會等學會理事,中國農藥工業協會顧問等職。

個人履歷

1915年11月8日 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戴溪鄉。

1934年7月 畢業於江蘇省立常州中學。

1939年7月 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工業化學系。

1939-1949年 任中華民國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植物病蟲害系技佐、技士。

1943-1949年 兼任農林部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廠副技師、技師。

1945-1946年 經國家考選赴美國實習農藥技術。

1946-1949年 兼任農林部病蟲藥械實驗總廠製藥組長。

1950-1958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林部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化學系副主任、副研究員。

1958-1965年 任江蘇省重工業廳(輕化工業廳)化工研究所農藥室主任、副所長。

1966-1970年 任江蘇省輕化工業廳農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1970-1976年 任揚州市農藥化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77-1984年 任江蘇省石油化學工業廳農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1985年至 任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名譽所長。

經歷

參加研究

《農報》 《農報》

中國農藥製造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一直依賴於天然產物的簡單加工。而西方國家從19世紀中葉就已採用化學合成的方法生產農藥,開創了現代化學農藥的時期。直到本世紀30年代,中國的科學工作者才開始引入國外化學合成技術製造農藥。程暄生1939年進入中央農業實驗所農藥室,即加入了中國現代化學農藥研究的行列。當時藥劑室搞農藥製造的只有孫雲沛、徐承德和程暄生三人,全國也不過一二十人。

研製砒酸鉛

1940年,孫雲沛、徐承德相繼出國,藥劑室的工作實際上是程暄生負責。他在孫雲沛創製的“中農砒酸鈣”的簡單化工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砒酸鉛”的生產方法研究。他利用砒酸鈣所生產的氧化氮廢氣,用鉛片吸收,製成硝酸鉛,以代替當時奇缺的氧化鉛,進而製造砒酸鉛。這一方法既解決了砒酸鈣生產中具腐蝕性廢氣的處理問題,又製得了質量較好的新農藥品種“砒酸鉛”。這種農藥當時被國外稱之為“標準殺蟲劑”。後來程暄生參照這一方法,又研究出用硝酸銅與碳酸鈉反應生產殺菌劑碳酸銅的新工藝。他在除蟲菊粉加工蚊香的研究中,反覆試驗了幾百個配方,生產出質量較好“友農牌”蚊香,既提高了滅蚊效果,又解決了香條燃燒時的間熄問題。1944年6月《農報》發表了他的論文《純品砒酸二鉛、砒酸三鉛,砒酸二鈣及砒酸三鈣製備方法之研究》,以及同年他為參加國家考試選赴美國學習用英文撰寫的論文《砒酸二鉛之研究》,反映了中國40年代初期砒素殺蟲劑研究水平。

有機氯農藥

1945年春,當國外剛剛公布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個人工合成有機氯農藥DDT之際,程暄生便組織藥劑室的力量和病蟲藥械製造實驗廠的鐘家棟等人開始進行中國DDT合成研究。幾個月後,他赴美學習,由鍾家棟等人繼續研究,並於同年底在實驗室內合成出DDT樣品,並少量生產供衛生殺蟲用,開創了中國有機氯農藥的合成研究。

魚藤精研究

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程暄生主持完成了魚藤乳劑、硫酸煙精等蟲藥和多種DDT製劑加工等的試驗研究。其中魚藤乳劑在1948年即以“魚藤精”的商品名正式投產供應市場,用魚藤粉和DDT粉混配加工成的“菜蟲藥”也很受上海郊區農民的歡迎。在DDT製劑的加工方面,他試製出了DDT乳油、可濕性粉和粉劑等多種劑型,為中國化學農藥加工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程暄生還在困難的分析條件下,用常量法進行了DDT在大白菜葉上的殘留量分析研究。這可以說是中國較早的農藥殘留量的分析研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程暄生針對中國農藥品種少,數量缺,農民對化學農藥知之甚少的情況,一手抓農藥知識普及,一手抓急需品種研製,為新中國的農藥發展鋪路。1951 年,他接連發表了《滴滴涕的加工問題》、《農用殺蟲殺菌劑的認識和鑑別法(上下)》、《藥劑的混合施用問題》等文章,受到了農藥界和植保界的普遍歡迎。與此同時,他組織開展了滴滴涕、汞製劑和氟鋁酸鈉等農藥的生產技術研究。1952年6至8月,他在上海農業藥械廠進行了滴滴涕合成擴大試驗,生產出滴滴涕合格產品。該項成果於1954年受到華東農業技術會議的獎勵。

溴甲烷研究運用

1952年冬,為了解決糧食儲藏中的蟲害問題和棉子中所夾帶的紅鈴蟲問題,以及進出口植物檢疫的需要,程暄生主持了溴甲烷的研製工作。溴甲烷是多種性能優於氯化苦的新型熏蒸殺蟲劑,當時中國國內尚無生產。1953-1955年,他先後完成了溴甲烷小試、擴試和年產150噸規模的中間試驗,試製出2600公斤產品,供全國主要棉區和進出口檢疫使用,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56年,該溴甲烷產品交由南京氣體廠(現南京鐘山化工廠)組織生產,產品質量達到一般國際規格。此後,溴甲烷不僅成為中國自行生產的主要熏蒸殺蟲劑,而且有少量出口。

在研製溴甲烷的同時,程暄生還注意到中國農藥存在殺菌劑太少的問題。為了推動殺菌劑的研究和套用,他主持編譯了1953-1955年和1956年美國農用殺菌劑效力試驗總結兩本書,分別於1957年和1958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後來他又先後組織了“富民隆”、“二硝散”、“多硫化鋇”、“滅菌丹”、“蘇化911”等多種殺菌劑的試製研究,在取得成功後,由江蘇省有關農藥廠投入了生產,推動了中國殺菌劑的研究、生產和發展。

為了解決化學農藥製劑加工所需的乳化劑問題,1957年,程暄生在國內率先組織力量開展了合成乳化劑研究。用蓖麻油與環氧乙烷反應製造的蓖麻油聚氧乙烯醚首先取得成功。產品取名“寧乳160”,於60年代初在南京鐘山化工廠投入生產。

有機磷農藥研製

1956年,隨著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一些農藥研究機構逐步由農業部門轉到化工部門。1958年,江蘇省籌建重工業廳化工研究所,由程暄生主持業務工作的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

有機磷及氨基甲 有機磷及氨基甲

農化系的農藥研究部分被劃入該所。程暄生負責組建該所第五研究室,即農藥研究室,並擔任該室主任。當時,中國農藥生產以有機氯農藥為主,但在國外,已在大量開發新的一類高效有機磷農藥,這是化學農藥的又一重大發展。因此,要提高中國的農藥水平,必須抓好有機磷農藥的研製工作。另外,有機磷農藥製劑的質量和使用都對乳化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這一問題,國內農藥界開始引起了重視。程暄生敏銳地抓住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在程暄生的指導下,農藥室的有機磷研究組在1959年合成出了16個樣品,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藥效篩選,確認“蘇化203”樣品治螟效果好。根據化學測定表明,其有效成分與國外的“硫特普”相同。經過幾年努力,該品種在蘇州化工廠正式投入工業化生產。1965年11月,化工部通過了對此工藝路線的部級鑑定,鑑定意見指出:此項成果“不用苯作原料,對苯資源缺乏和六六六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具有重大意義”。

在有機磷農藥發展初期,由於高毒性帶來的在水稻田的安全使用問題,影響了有機磷農藥的推廣和套用,各方面議論紛紛,引起有關領導部門的重視。程暄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和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林郁一起組織了有關勞動衛生防疫部門、醫藥學院、醫院、植保單位的研究人員數十人參加的蘇化203安全使用研究組。1964年,該研究組在各個水稻田試驗點,從安全使用措施、勞動保護、對人體影響的觀察,到藥劑在稻田水和稻草中的殘留量測定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現場調查。為中國高毒有機磷農藥及其與六六六合劑在水稻田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農藥乳化劑突破

中國過去依靠植物油脂生產的乳化劑,或由於性能不良(如雙甘油月桂酸脂),或由於原料供應不足(如硫酸蓖麻油),已不能適應農藥特別是有機磷農藥製劑加工的需要。在程暄生的指導下,乳化劑組開展了利用化工原料合成新型高效乳化劑的研製工作。1959年研製出了非離子型農乳磷聯9號,但由於原料對苯基苯酚來源困難,未能生產。在此教訓的基礎上,程暄生、王篤祜與該組人員一起於1963年5月又完成了另一個非離子型農乳磷辛10號(化學名稱為仲辛基苯聚氧乙烯醚)的研究。採用的生產工藝,是以蓖麻油裂解生產尼龍9的副產辛醇-2作為製備仲辛酚側鏈烷烴的來源,再用仲辛酚與環氧乙烷反應而製得磷辛10號。其中以辛醇-2烷化苯酚的工作,未見過文獻報導,是一個創造。在國家科委的支持下,1963年6月,磷辛10號在南京鐘山化工廠投入年產5噸規模的擴大試驗。1964年5月,擴試生產取得完全成功,7月,通過了國家科委委託江蘇省科委組織的技術鑑定。在此基礎上,程暄生所主持的研究室(那時他已擔任副所長兼室主任)被化工部確定為全國農藥用乳化劑研究的牽頭單位,南京鐘山化工廠也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農乳生產廠,從此開創了中國農藥乳化劑的研究和生產的新局面。磷辛10號研究成果後來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江蘇省農藥研究所

1966年初,江蘇省輕化工業廳根據程暄生的建議,決定在化工研究所農藥室(五室)的基礎上組建江蘇省農藥研究所,這是中國成立較早的農藥專業研究所。程暄生被任命為該所副所長,主持全所的科研工作。他精心組織了從研究室到課題組的建設,具體籌劃和安排了各個科研項目,使新建的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很快走上了軌道。

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

70年代初,國外開始研製被稱為超高效的新一代殺蟲劑—光穩定性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此類殺蟲劑系仿生農藥,根據除蟲菊花中殺蟲有效成分的化學結構,進行人工模擬合成。其藥效比有機氯、有機磷農藥都高許多倍,而又沒有有機氯農藥的殘留問題和有機磷農藥的高毒問題,這是世界農藥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領域。程暄生早在1947年就在《農業通訊》上發表了《人造除蟲菊的曙光》一文,介紹了國外在化學合成除蟲菊素方面的研究動向。那時,限於條件,中國還無法開展人造除蟲菊的研究。多年來,他通過不斷收集文獻資料,堅持跟蹤國外合成除蟲菊素的進展情況,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靠邊的那幾年,他埋頭查閱、翻譯了除蟲菊素合成、套用方面的許多資料。1972年,他根據世界農藥發展的新趨勢,分析了已經初具規模的中國石化工業的基礎和條件,認為追趕世界農藥發展步伐,開展中國的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研究,使中國農藥再上一個新台階的時機已經到來。他率先提出開展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合成研究的建議。在他的建議和要求下,1972年在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成立了中國最早的擬除蟲菊酯合成課題組,並由他任課題組長。在他親自指導和直接參與下,課題組首先合成出胺菊酯和苄呋菊酯樣品,闖開了中國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研究的大門。在苄呋菊酯樣品研製過程中,要經歷長達三天三夜的化學反應,而第一次沒有成功。在這關鍵時刻,程暄生親自參加實驗倒班,解決技術上的難題,終於使實驗獲得成功。在此之後,上海、北京、南京、天津、安徽、江西、雲南等地的有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也相繼開展了擬除蟲菊酯的合成探索。1973年5-6月,程暄生參加了燃化部組織的赴日農藥考察組,通過在日本的考察,增強了他開發擬除蟲菊酯在農業上套用的信心。1974年,胺菊酯在揚州農藥廠中試成功,投入生產,填補了中國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生產的空白。1975年,程暄生又主持合成出了光穩定性的氯菊酯,僅比國外晚二三年。該工藝路線於1976 年在南京製藥廠完成中試並批量生產。首批產品緊急運往唐山地震災區,對滅蟲防疫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國務院的表揚。

1976年底,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由揚州遷回南京,程暄生任所長、研究員。1977年3月,由他主持在南京召開的國內首次擬除蟲菊酯學術討論會,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研究的發展。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和江蘇省農科院共同編印了1975、1976、1977年三本《除蟲精(二氯苯醚菊酯)藥效、毒性和殘留彙編》,對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在中國的推廣套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起了先導的作用。1980年,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擬除蟲菊酯中試車間。在這一年裡,程暄生作為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所長和擬除蟲菊酯農藥專家參加赴法考察組,到法國、英國和象牙海岸考察現今最高效的溴氰菊酯的研究、生產、加工和套用技術。回國後,經他積極牽線、促成了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與法國溴氰菊酯製造公司之間的技術服務合作。當時在南京建立的技術服務處,是江蘇省第一家登記註冊的對外技術服務處,為首先推動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的對外開放起過一定作用。

氯氰菊酯研究完成

1982年,在程暄生的組織和指導下,江蘇省農藥所又完成了氯氰菊酯研究,並圓滿地完成了中試任務。1984年又完成了溴氰菊酯攻關中的順式氯氰菊酯部分。這兩個項目的完成,都獲得了化工部的科技攻關表彰。在這一段時期,程暄生髮表了《近代擬除蟲菊酯殺蟲劑的新進展》等多篇擬除蟲菊酯研究論文、綜述和譯文。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成為中國擬除蟲菊酯農藥的一個重要研究開發基地。

個人評價

開創者之一

利用砒酸鈣所生產的氧化氮廢氣,用鉛片吸收,製成硝酸鉛,以代替當

聯苯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聯苯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時奇缺的氧化鉛,進而製造砒酸鉛。這一方法既解決了砒酸鈣生產中具腐蝕性廢氣的處理問題,又製得了質量較好的新農藥品種“砒酸鉛”。這種農藥當時被國外稱之為“標準殺蟲劑”。反映了中國40年代初期砒素殺蟲劑研究水平。

1974年,胺菊酯在揚州農藥廠中試成功,投入生產,填補了中國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生產的空白。1975年,程暄生又主持合成出了光穩定性的氯菊酯,僅比國外晚二三年。該工藝路線於1976年在南京製藥廠完成中試並批量生產。

奮鬥終生

專於研究,為中國農藥科學事業奮鬥終生。程暄生為中國農藥事業奮鬥了數十年。1985年4月,他退出農藥研究所領導崗位,但仍一心撲在祖國的農藥事業上。他與其他同志合作編著了《化學滅鼠劑品種手冊》、《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品種手冊》等多部著作,80年代以來還發表了《國內外農藥現狀及其發展動向》等論文多篇,終生為中國農藥科學事業繼續奮鬥。

主要論著

1、程暄生:《家蠅色覺之初步觀察》,《農報》,1941,6(28-30):626-630

2、程暄生:《甘寧兩省植物病蟲害之分布及藥劑資源之調查》,《農報》,1943,8(31-36):358-373

植物保護 植物保護

3、程暄生:《純品砒酸二鉛、砒酸三鉛、砒酸二鈣及砒酸三鈣製備方法之研究》,《農報》,1944,9(13-18):156-169

4、程暄生:《人造除蟲精的曙光》,《農業通訊》,1947,1(1):24-26

5、程暄生:《信石與石磺—製造砒素殺蟲劑的兩大國產資源》,《農林水利》,1950(5):27-28

6、程暄生:《DDT的加工問題》,《華東農科所工作通訊》,1951,2(2):17-20

7、程暄生,薛振祥:《十年來中國擬除蟲菊酯殺蟲劑的發展及其展望》,《植物保護》,1983,9(1):8-11

8、程暄生:《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國外農藥技術(上、下)》,《江蘇化工》,1984(2):30-37;(3):12-18

9、程暄生:《光穩定性擬除蟲菊酯殺蟲劑的現狀及其發展問題》,《農藥》,1986(1):1-5

10、程暄生:《DPX系列新型磺醯脲類除草劑》,《雜草科學》,1988 (2):1-6

11、程暄生,吳育恆,易瓊華等:《植物性殺蟲藥劑分析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6

12、程暄生:《殺菌劑》,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67

13、程暄生,薛振祥,高中興等:《國內外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品種簡介》,中國農藥工業協會》,1984

14、程暄生,樊天心:《化學滅鼠劑品種手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1988

15、程暄生,樊天心:《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品種手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199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