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

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

《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以近年來作者在有關雜誌、報紙上公開發表的文章和在院內外有關會議上的講話稿為基礎,按中國農業科技需求、成就與展望、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戰略構想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探索與實踐、農業科技國際、國內合作與交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四個大方面主題進行撰寫,並適當引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近幾年制定的有關檔案內容。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
作 者:翟虎渠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4月
ISBN: 9787802338210
開本: 16開
定價: 118元

作者簡介

翟虎渠(1950- )江蘇漣水人。1977年畢業於江蘇農學院,1981年獲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碩士,1987年獲英國伯明罕大學遺傳學博士。1995年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2001年至今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印度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等職務。曾被授予國務院“優秀回國人員”、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長期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農業科研院所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近年來先後主持20多項國家與地方科技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48篇,其中SCl收錄32篇;出版教材和專著6部;獲得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申請專利6項;審定新品種5個,獲得新品種權11個;培養博士21名、碩士18名。

圖書目錄

緒論
成就與展望
第一章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
一、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需求
二、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思路、目標、任務與原則
三、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與重點
第二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的偉大成就
一、改革開放30年來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主要歷程
二、農業科技事業的主要進展
三、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進展
四、農業科技發展的經驗
第三章 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與展望
一、國外發展農業科技做法與經驗
二、國際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
三、我國農業科學技術主要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
四、未來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展望
管理與創新
第四章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戰略構想
一、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結構功能與建設目標
三、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四、保障措施
第五章 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
一、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學科建設
二、現代農業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三、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科研平台建設
四、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創新文化建設
第六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一、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
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戰略舉措
三、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主要成效
合作與交流
第七章 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發展趨勢
一、科技全球化趨勢的需求
二、農業核心技術競爭趨勢的需求
三、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趨勢的需求
第八章 中國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現狀和發展戰略
一、農業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的基本狀況
二、農業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的主要做法
三、農業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的主要問題
四、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發展思路
第九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
一、戰略定位、指導思想、發展目標與基本原則
二、重點任務與重點合作領域及區域
三、國際合作與交流主要成效
四、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影響
第十章 國內農業科技協作
一、全國農業科研協作成就
二、新時期加強農業科技協作的重要性
三、新時期加強農業科技協作的探索
保障與支撐
第十一章 依靠科技進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糧食安全的內涵及發展
二、發展稻米生產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三、我國稻米生產發展展望及當前糧食形勢分析
四、產生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
五、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政策建議
第十二章 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一、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
二、農業科技園區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動力源泉
三、產學研結合是農業科技園區健康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四、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主要任務要求
五、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
第十三章 構建科技脫貧長效機制,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一、中國扶貧取得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二、科技發展加速中國扶貧進程
三、構建依靠科技消除貧困的長效機制
第十四章 增強科技支撐。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導致農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農業效益與實現農民增收目標的巨觀對策
四、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五、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若干措施建議
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原則要求及重點思路
後記
……

文摘

第一章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礎產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特殊產業;農產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又具有社會公共產品的福利特性。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歷來是關係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著眼於建設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鄧小平同志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敏銳地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之後,他又進一步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指出:“中國的農業問題、糧食問題,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業科技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必然要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胡錦濤同志在21世紀首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講話中明確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要求“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三農”問題越來越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
一、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需求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為支撐,運用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手段,貿工農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的多功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更加依靠現代生產要素的引進使用,更加依靠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種功能的不斷開發。現代農業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還將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套用能力明顯加強,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明顯提升,生態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任務包括:全面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展產業範圍、延長產業鏈,最佳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提高資源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著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套用水平和貢獻率,以現代農業科技引領,驅動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積極培育現代農業市場體系,不斷增強糧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社會化水平;建立健全新時期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政策支持保護體系和農業與農村法律法規體系,切實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率,有序轉移和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力發展和套用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型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要素集約化投入水平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樹立和運用大資源、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和大生態的理念,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各種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堅持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培養和造就有知識、懂科學、會技術、善經營的現代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本。
發展現代農業、保障食物安全、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推動新農村建
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資源、環境、生態協調發展,歸根到底要依靠科技進步。 
1.保障食物安全對農業科技提出了迫切要求 “民以食為天”,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也不斷證明,農業增長始終是工業化和國民經濟成長的關鍵。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保障食物安全始終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目標,在愈演愈烈的全球經濟危機中,更是如此。確保我國的食物安全,必須解決好三大問題:首先是食物總量問題。即立足國內,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總供給能力,滿足人口持續增長條件下的多樣化食物消費需求,切實增加食物有效供給,保障食物供求基本平衡。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到2020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至少要達到5.4億噸,才能實現95%以上供給能力,這也意味著在確保18億畝耕地面積的前提下,中國糧食單產也需在2007年的316.2公斤/畝基礎上提高到2020年的350公斤/畝。即糧食單產至少要保持1%以上的年均遞增率。在人口剛性增長、耕地持續減少和水資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保障有效的食物供給,只能依靠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而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必須解決兩個關鍵的技術問題,一是挖掘農業生物的遺傳潛力,發展常規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技術,突破動植物品種高產、優質、抗逆、專用的遺傳潛力“瓶頸”;二是提高資源質量和利用效率,協調生產要素關係,發展集約高效的種養技術、動植物保護技術和抗逆減災技術,突破制約遺傳潛力發揮的資源環境“瓶頸”,不斷提高技術增產效應和資源產出能力。其次是農產品質量和食物衛生安全問題。農產品的品質與質量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制約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因素。源頭污染(種植、養殖過程)問題造成植物性農產品的農藥、重金屬、化肥污染,動物性農產品的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飼料添加劑的濫用殘留等,嚴重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要使我國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達到全面小康的要求,並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必須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攻克農產品優質安全的生產技術,加快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和改善技術攻關,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農產品質量監測與檢測技術體系,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技術,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此外,拓展新的食物來源,發展健康食品、環境友好型食品生產也有賴於農業科技創新與套用。
2.促進農民增收對農業科技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國目前仍有1.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閒置,2030年達到人口高峰後,未來新增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農村,雖然小城鎮建設能夠加快部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但是預計仍有相當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對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改善農民就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作用。高科技種子種苗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為推動良種產業化提供了科技基礎,也為農民提供了相應的就業崗位;設施農業和工廠化農業的興起,打破了傳統農業的時空限制,使得農產品周年生產成為可能,大批農民一年四季都可以經營收穫,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業工人”;農業生物製品研製和產業化,不僅在農村開闢出新的就業渠道,而且還能創造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拓寬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科技創新將為鄉鎮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換代注入新的活力,使鄉鎮企業進一步強化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功能。這對於因金融風暴席捲衝擊而失業的大批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創業,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民收入構成中,農業的收入份額呈下降的趨勢。但是,來源於農業收入的絕對值是增加,即使在發達地區,農業收入的絕對值也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收入仍占40%以上,這意味著增加農業收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而在農業主產區,農業收入的增加更具有重要的意義。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對農業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