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城鎮

向城鎮

向城鎮位於蒼山縣城西11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因春秋戰國時項義在此稱王而得名“項城”,後演變為“向城”。該鎮屬暖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和蔬菜、大豆等經濟作物。鄉鎮企業發展得也不鎮。

基本信息

向城標誌

所屬單位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

地理位置

向城鎮位於“山東南菜園”—蒼山縣城西11公里處,向城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206國道、濰(坊)徐(州)公路、蒙(陰)台(兒莊)公路在鎮駐地交匯。全鎮轄69個行政村,5.8萬人,總面積61平方公里。

名稱由來

因春秋戰國時項義在此稱王而得名“項城”,後演變為“向城”。
1993年9月16日,撤銷向城鄉,設立向城鎮。

鄉鎮榮譽

被蒼山縣委、縣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鄉鎮”。
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鄉鎮、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省委、省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創安先進鄉鎮、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環境氣候

向城鎮屬暖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農業生產

向城鎮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和蔬菜、大豆等經濟作物。年複種蔬菜4萬畝,總產4億公斤,其中深冬型溫室棚菜1.5萬畝,是“山東南菜園”的主要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有“園中之園”的美譽。鎮駐地蔬菜、包裝、商貿、建材等批發市場林立,其中魯南蔬菜批發市場擁有亞州第一大蔬菜保鮮庫,名列全國百強農貿市場第11位,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先後湧現出蒼山賢聖蔬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蒼山榮慶實業有限公司、鑫輝蔬菜醃漬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70多家,個體工商業戶26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人。

明星企業

☆榮慶實業有限公司 
☆賢聖蔬菜食品有限公司 
☆星火冷藏有限公司 
☆富達紙製品有限公司
☆鑫輝醬菜食品有限公司 
☆魯南運輸有限公司
☆常順汽車維修廠

所轄村莊

土樓村 埠子村 永紅村 南柚村 城後溝北村 何莊村
馬於溝西村 馬於溝東村 後姚村 馬前圩村 董莊村 吳村村
東張莊 東南園村 前姚村 向陽村 嶺頂子村 城子村 陳橋村
向城朱村 蘇圈村 泇頭村 謝村 趙宅子 楊橋村 滿村村
譚良子村 勝利村 向城東村 南張橋村 南村村 東城前村
東王樓村 北張橋村 西王樓村 向城北村 向城西村 柳峪村
常興莊村 西城前村 蘆莊村 西張莊 溫莊村 峰下溝村
官莊村 梧桐村 東安莊 周莊村 宋莊村 印王山村
新莊村 東馬莊 蔡莊村 杭頭村 後林村 石龍山 黎丘村
魏村村 邵莊村 簸萁掌村 城後河東村 北湖村 徐莊村
曾城前 陳莊村 城後河西村 徐園村 孫莊村 道口村

名勝古蹟

鄫國故城址位於向城鎮西北部鄫城前村。鄫國始建於東周時期,為曾姓發源地,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秦朝設繒縣,東漢封繒國,唐武德四年(621年)設鄫州,貞觀元年(625年)州、縣廢入沂州。鄫城近似一座方城,面積約30萬平方米,有南門、北門兩座,牆基寬約30米,城垣高處為四角,其中東北角現仍高達12米。城內中間處有一條東西長約280米、寬80米的高台遺址,南側低洼處發現有寺廟遺址,西邊有宮殿遺址。該地曾出土大量文物。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鄫國故城西北及北側,青山如黛,仙氣瀰漫,靈氣四溢,有一山名叫葬山。據考古學家實地勘察和出土文物推斷,此處即是古鄫國貴族的陵園。曾出土蒼山首次發現的小型青銅編鐘一套,石磬禮樂器一套,還有成組合的青銅鼎、壺等禮器。考古時代為東周,與鄫存在的時間吻合,也是鄫國輝煌歷史的見證。
當年鄫太子巫懷著悽苦無助的心情遠離故鄉,逃至魯國,在今平邑縣築武城邑,取曾為姓,收復故國的心愿未遂,傳至四世孫為曾參。曾參是孔子72賢弟子之一,著《孝經》,後人尊為“宗聖”。曾氏家族與孔、孟、顏氏家族同樣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尊重,嫡系世代封襲,享受朝廷優惠和特權。

曾氏發源地

夏朝少康中興以後,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國。據說,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善於製作和改進工具。他製作了木工用來求直角的矩尺;製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魚網——罾(zeng,曾);製作了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增(zeng,曾);燒制了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贈);教族人紡織出各種各樣圖案的絲織品——聞名於世的繒(zeng,曾)。
夏被商滅掉之後,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僕,或被迫向四方遷徙。惟曾人卻留居故里。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於今向城鎮鄫城前村。由於鄫國是春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魯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並代魯國向盟主提供貢賦。
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10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失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多國盟會,聯合抗楚,得到喘息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自恃有魯作後盾,一時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鄫國滅亡之後,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作為姓氏,於是便有了曾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述,曾氏出自姒姓,系出上古聖君夏禹。據江永《春秋地理考實》載:“今兗州府嶧縣東有鄫城”,另據《漢書地理志》等多部典籍記載,鄫國故城均在今蒼山縣城西北16公里處文峰山東麓。另外,《山東省諸子名家志》評審會專家偕同省考古界學者多次赴現場考察,經多方論證,最終確認曾氏源自於今蒼山縣轄區向城鎮內鄫國故城。此結論得到海內外曾氏宗親一致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