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稷行宮

禹稷行宮

禹稷行宮(禹王宮),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是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漢市著名的歷史文化建築。2013年3月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禹稷行宮被增補為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禹稷行宮禹稷行宮
禹稷行宮,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
這個大殿叫禹稷行宮,也就是禹和稷的別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則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傳大禹治水,救民於水火,稷則教民種植五穀雜糧,救民於饑寒,由此禹稷得以並稱。
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按“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禹稷行宮對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
修繕一新的禹稷行宮,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占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
正立面為磚體牌樓式(四柱三樓三門)面牆,其他三面為青磚半砌風牆。大殿為硬山頂式廳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裝飾並承托出檐,正脊兩端升山較大,但屋面無折水。天井兩廂如廊式,均為單坡屋面。行宮屋面蓋青小瓦,檐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脊吻、坐獸等。

主要景點

楚波亭

始建於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於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荊楚雄風碑

此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讚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朝宗亭

朝宗亭朝宗亭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於此。《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于海”的說法。 “朝宗亭”上的對聯:山勢西分巫峽雨;江流東壓海門潮。
朝宗亭的來源據說是大禹治水成功於此,所以《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于海”的說法。這對聯撰的實在是好,雄壯磅礴,甚有氣勢。當時在公園中遊蕩一圈後,禹稷行宮檐柱上的那副“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的對聯已經記不全了,此聯卻一直刻在腦海中。

禹碑

禹碑禹碑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刻石紀念。碑文77字,奇特難識。意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碑亭東面的禹碑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相傳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這塊石刻被後人稱為“禹碑”,由於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嶁蜂,故又稱“岣嶁碑”。唐朝時期就有關於禹碑的傳說,當時的大文豪韓愈還為此賦詩。但是好多人尋遍衡山卻未曾見過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間這塊碑才被人們發現,並被人摹刻於三峽的夔門和長沙的嶽麓書院。禹碑上共有77 個字,文字奇特難識,有人認為是“蝌蚪文”,有人認為是“鳥蟲篆”,還有人斷其為“篆書”,歷代想辨識者眾多,但都不能解其中義。雖各家解釋都不相同,但都認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堅苦卓絕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至此以後,禹碑聞名天下,被摹刻於全國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閣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歷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於此,後又摹刻於西安碑林。現在的這塊是從西安碑林摹刻於此。歷經了百轉千回,才得以呈現於此。
無字碑
明代的遺物,用整塊的漢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時是斷裂的,經修復成現狀。或許大家在全國各地見過不少類似的碑,但我們此刻所見的這塊卻同大禹治水有著不解之緣。古神話傳說龍生九子,九子九樣,都似龍非龍。這隻看起來像龜的,也是龍子之一,名叫贔屓。傳說贔屓好負重,背負著三山五嶽到處興風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後,它轉而幫助禹治水,並立下汗馬功勞,大禹為表彰其功績,便讓它背著這無字碑漫遊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績,卻為什麼碑上一個字也沒寫呢? 之所以隻字未寫,是為表明它功績卓著,書之不盡。告訴大家區別贔屓和龜的一個簡單的方法:看它的腳,龜足像鴨掌,有蹼;而贔屓的腳和龍爪一樣,五指是分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