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

荊楚

特指湖北,湖北古代稱為荊楚。(包括荊門、荊州、宜昌等地區)例如成語:荊楚大地(代指湖北)。荊楚部族的興起於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麼叫做“楚國”呢。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荊楚理工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屬本科院校,位於素有“荊楚門戶”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荊門市中心城區。

基本特指

特指湖北,湖北古代稱為荊楚。(包括荊門、荊州、宜昌等地區)例如成語:荊楚大地

由來

荊楚部族的興起於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麼叫做“楚國”呢。“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為一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荊楚文化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周朝初年,轉投周王的荊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併了周邊的許多小國,成為一方大國。 先抑後揚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個歷史的地域概念,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範圍。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這之後,隨著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擊敗,以及後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強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漸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後與中原的另一個原因是江漢流域多山林水澤,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那樣較快地由採集和漁獵轉入農耕和畜牧,這種生產力的緩慢發展相應地限制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因此,當北方已經出現了夏、商等奴隸制國家後,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屢遭中原勢力的壓迫和征伐。但就是在這種持續千年的蠻荒背景下,逐漸孕育發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後的楚國家,並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采的楚文化。楚文化的奇葩“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一是 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創造的一種詩歌載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並常以“騷”或“離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特有的民間習俗。江漢水鄉,民間巫風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楚地民歌,這些因素都是楚辭得以產生的基礎。雖然在《詩經》這樣一部廣泛採錄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四方各國民歌的總集中,幾乎沒有收錄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於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楚地方言也難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僅從各方典籍保存下來為數極少的楚歌來看,其內涵豐富,敘事抒情都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楚辭的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一個概念,均指楚人?族?、楚國創造而長期沉澱的文化實體和形態。我們這裡說的它們是同屬一個概念,是因為歷史上荊、楚不分,荊、楚或荊楚、楚荊作為一種特定的稱謂,已沿襲三千多年了。如《詩·商頌·殷武》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這裡是“荊楚”聯稱,荊在前,楚在後。《竹書紀年》說:“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裡是“楚荊”聯稱,楚在前,荊在後。另據《春秋》記載,魯莊公?前693—前661?之前稱荊,但自魯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後,就改稱為楚了。這樣看來,荊或楚,荊楚或楚荊聯稱,其意思是一致的,似無多大區別。時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 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這樣就把荊山、荊?楚?木、荊州、荊?楚?國,統一了起來,形成為系統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當然,歷史上也還有其他各種說法,如《詩·商頌》毛傳說:“荊楚,荊州之楚國也。”又如《漢書·高帝紀》顏師古註:“秦莊襄王名楚,故改諱荊。”但不論何種說法,荊和楚早已溶合為一體了,絕不能截然分割開來。作為楚人?族?所創造的文化,並在荊楚大地得以長期沿襲下來,當然也就稱之為楚文化或荊楚文化了。那種認為楚文化是專指為楚國時期的文化,荊楚文化則為荊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時空文化,顯然是不科學的。文化是傳承性的,源流嬗變,涓涓不息,楚國雖亡,文化不滅。我們今天溯其源,觀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從時空的角度,研究荊楚文化,著力為建設現代文明服務,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的,但不能說這就是荊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荊楚文化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形態,有它本身的內涵和屬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科學體系,不能把荊楚地域內任何時期的文化、都稱之為楚文化或荊楚文化。

基本開發

紀山寺

中國紀山荊楚旅遊開發區是一個集文化旅遊、宗教考古、自然觀光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區。坐落在荊門市沙洋縣境內,南接壤荊州市。這裡風景優美,一年四季祥雲普照,且歷史文物古蹟眾多,轟動 世界的“中國第一古屍”和“郭店竹簡”就誕生在此。早在三千多年前,楚國故都紀南城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喧赫了四百餘年,楚國歷經二十餘代君王,王室貴族死後均葬於此,計有封土墳冢一千餘座,且隱於地下的不計其數,其中分布最為密集的紀山鎮古墓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紀山有諸多王墓,南有天子冢,北有妃子山,東有梁王墓,西有楚陵園。規模最大的薛家窪王陵,墳腳直徑百餘米,高十餘米,由矩形台、祭壇、冢區和五級台階構成,極為壯觀。景區內另有金牛冢、九汊峪、龍潭、禪師塔、古驛站、地下千年古紀山寺(明)等諸多名勝景點。

基本院校

荊楚荊楚

荊楚理工學院,是荊楚大地上唯一一所以“荊楚”命名的高等院校。荊楚理工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屬本科院校,位於素有“荊楚門戶”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荊門市中心城區。學校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是一座山水園林式大學。 學校堅持“立足基層、志在高遠;融入社會、追求卓越”,建設“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的特色辦學思路,探索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的實踐之路。 立足於套用型人才培養,秉持“豐富其知識,文明其精神,強健其體魄”的人才培養理念。 探索實踐“131”人才培養模式,重視體育和人文精神在學生成長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獨特作用,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促進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建設。堅持以生為本,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0%以上。先進的辦學理念,優質的教育教學,濃厚的人文氛圍薰陶,培養出了眾多優秀畢業生。劉芳艷同學“攜盲母上大學”的事跡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共湖北省委領導關注,被列為2006年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求穩定、強規範、謀發展”的思路,以“四大工程”(隊伍提高工程、優勢學科孵化工程、資產盤活與運營工程、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為抓手,加強資源最佳化整合,推進學校內涵建設。按照“培育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的要求,積極開展“加強學習、抓好隊伍、強化內涵、提高質量”活動,學校事業呈現出跨越式的發展態勢。學校堅持“三個面向”,“開放辦學、特色辦學、人才辦學”,努力把荊楚理工建設成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有影響的特色性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