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梨園戲發祥於11世紀的泉州,流傳於閩南地區,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戲的很多劇目及音樂、表演形態,而被稱為“活化石”,是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基本資料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梨園戲發祥於11世紀的泉州,流傳於閩南地區,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戲的很多劇目及音樂、表演形態,而被稱為“活化石”,是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成立於1953年,是目前這個劇種唯一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建團以來,劇團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為己任,著力搶救、繼承、發展梨園戲藝術傳統,取得了優異成績。1954年,梨園戲《陳三五娘》參加華東戲曲匯演,榮獲各項大獎,後又榮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並被拍成彩色影片。《節婦吟》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並在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居各獎項榜首。近年來新創作的《陳仲子》獲田漢文學獎,《董生與李氏》、《皂隸與女賊》獲曹禺文學獎。
近20年來,在省級、國家級匯演及比賽中,有40多人次獲得最高獎項。梨園新秀曾靜萍,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全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並獲上海第二屆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角獎,“天下第一團”調演優秀演員獎,福建省水仙花最佳女演員獎。
劇團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先後出訪日本、菲律賓、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台灣地區。

劇團概況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是梨園戲碩果僅存的專業演出團體。該團組建於1951年,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梨園戲專業表演團體。自一九五三年以來,以弘揚中華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為己任,在搶救、繼承、發展梨園戲藝術傳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五四年,以傳統劇目《陳三五娘》參加華東戲曲匯演,榮獲多項大獎,後又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並被拍成彩色影片。從此,“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梨園戲以其古老典雅的風姿,蜚聲海內外,在中國戲曲界贏得了卓著聲譽。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等劇團多次奉召晉京,先後以優秀傳統劇目與新創劇目獲文化部藝術局嘉獎。其中新編梨園戲《節婦吟》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榮登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各獎項榜首。新編梨園戲《皂隸與女賊》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董生與李氏》獲首屆曹禺戲劇文學獎,並榮膺2003—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一九九零年文化部授予全國劇團管理先進團體稱號。一九九一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單位。一九九九年劇團參加上海首屆國際藝術節,得到專家與廣大觀眾的讚譽。
劇團現有演職員一百一十五人,其中享有高、中級職稱者五十多人,在近十年福建省及全國性會演或比賽中,多次獲得“優秀劇目獎”,有六十多人次獲得“白玉蘭主角獎”、“優秀演員獎”和“金牌”等較高獎項。現任團長、青年演員曾靜萍,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全國戲劇二度“梅花獎”及“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八十年代以來,劇團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先後出訪義大利、日本、德國、瑞典、荷蘭、菲律賓、新加坡、印尼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並與世界各國的不少文化藝術團體與學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繫。2003年,劇團應邀赴法國參加“中法文化年”演出,深得讚譽。並與世界各國的不少文化藝術團體與學者建立聯繫,贏得不僅是榮譽上,更是文化藝術價值上的廣泛承認。
新建的“梨園古典劇院”建設項目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點文化建設項目,泉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梨園古典劇院”。該劇院於2008年底投入使用,該院位於繁華的市區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好,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在泉州市區新門街芳草園,建築面積627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藝演出、排練、練功及藝術資料館、展覽館和劇團辦公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古典劇院。同時也是一座蘊含傳統風格,設施齊全,能較好地展示泉州豐富戲劇表演藝術,能夠適應和服務日益發展的泉州旅遊文化市場,成為泉州一座多種戲劇藝術,特別是古老戲劇藝術的長期與固定的對外展示、演出和接待的重要文化活動場所。同時也是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的辦公所在地。

部門機構

團長:曾靜萍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職責:劇團的法人代表,領導劇團事務。
黨委書記:陳錦洲
職責:組織領導黨員,發揮黨對劇團的方針指導,協調劇團工作。
副 團 長:張純吉
職責:負責藝術業務工作。
副 團 長:曾國忠
職責:負責劇場的管理運營工作。
辦 公 室:負責日常的文書、人事、宣傳、接待、員工福利、後勤服務等劇團公共事務。
財 務 室:負責劇團日常財政事務。
資 料 室:負責劇團藝術檔案、資料及陳列室的管理維護事務。
劇 目 室:負責劇團的劇本創作整理工作。
劇場辦公室:負責劇場的運營管理工作。
舞 美 組:負責劇團演出的舞美、服裝、化妝、道具、音響、燈光、裝置等工作。
演 出 隊:承擔日常演出業務工作。

劇種發展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梨園戲,悠久的稱呼;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這一古老劇種的僅存載體;二者相得益彰,個性鮮明,有如精美的宋元瓷器,以優雅、獨特的姿態和語言立於藝術之林,被譽為“古南戲遺響”、“天下第一團”。

魅力傳統

梨園戲濫觴於宋元,鼎盛於明清,並曾在閩南語系地區廣泛流播,距今已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其發祥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地方文化的哺育,以及數百年來代代藝人的薪火傳承、不斷創造,使梨園戲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戲曲尤其是宋元南戲的諸多文學、演出形態,其劇本文學、音樂唱腔、表演科範,在中國戲曲藝術長廊中,堪稱獨具一格。
梨園戲分為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劇目“十八棚頭”和專用曲牌,同時還保留了一些唐代戲弄名目的小戲,如《士久弄》、 《妙擇弄》等。上路存有不少南戲腳本,多數敷演忠孝節義,如《王魁》、《朱文》、《蔡伯喈》、《王十朋》、 《朱買臣》 、《劉文龍》等;下南也保存較多古代劇目及本地特有劇目,古樸粗獷,生活氣息較濃,如《商輅》、《李亞仙》、《蘇秦》、《岳霖》等;小梨園又稱“七子班”,以生旦愛情戲見長,文詞典雅,曲調纏綿、表演細膩,如《蔣世隆》、《董永》、《韓國華》、《朱弁》、《陳三五娘》、《呂蒙正》、《高文舉》、《郭華》之類,而《陳三》一劇更是以其文學性、舞台性的高度統一,標誌著梨園戲攀上地方戲曲藝術的時代高峰。
梨園戲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傳的科範,其基本動作稱為“十八步科母”,無論生、旦、淨、末、醜、外、貼,均受其嚴格規範;手勢豐富多姿,細膩獨特,與敦煌壁畫中的人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梨園戲音樂為曲牌連綴體,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與古樂南音有著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許多曲目至今仍在弦管中廣為傳唱;樂器以簫弦伴奏為主,琵琶系南琶,橫彈,與唐制相仿;二弦乃晉代奚琴遺制;洞簫即唐之尺八;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為主,打法獨特,在其他戲曲種類中絕無僅有。
傳統是一條河流,梨園戲在數百年的流淌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風格,人們在鉤沉稽古之時,也許將被她對古代社會生活的豐富表現力所折服,將被其中的唐風宋韻所沉醉……

生命傳承

一九五三年,經中央文化部批准,建立實驗性的省級梨園戲劇團,如煙散去的梨園子弟重新聚到一起,開始了梨園戲的搶救、薪傳、研究、發展工作。一九五四年,以整理上演的傳統名劇《陳三五娘》及折子戲《入窯》等參加華東戲曲匯演,一舉奪得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舞美獎、樂師獎,蘇烏水等四名演員獲一等演員獎,從此,這一瀕於滅絕的劇種以古樸優雅的姿態重現劇壇;一九五五年,該劇又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劇本獎,在戲曲界享有卓著聲譽;“上路”老戲《朱文》手抄本的發現並整理上演,為梨園戲贏得了“活文物”、“古南戲活化石”的美譽,蜚聲海內外;在老藝人的幫助下,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劇團先後搶救、整理並上演了《朱弁冷山記》、《高文舉》、《呂蒙正》、《李亞仙》、《蘇秦》、《劉文龍》、《郭華》、《王魁》、《董永》、《王十朋》等一批優秀傳統劇目;二零零零年伊始,劇團加大搶救傳統劇目力度,整理上演《陳三》、《蔡伯喈》、《劉智遠》、《蔣世隆》、《朱買臣》、《尹弘義》等劇的優秀傳統折子戲,總計16出,特別是《陳三》一劇的搶救性排演,更是引起國內及港台地區文史界、戲曲界的廣泛關注;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

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劇團六次奉召晉京,在中南海北京等劇場進行演出,先後以優秀傳統劇目與新創劇目獲文化部嘉獎。其中新編梨園戲《節婦吟》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榮登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各獎項榜首;《董生與李氏》入選2003——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首屆曹禺戲劇文學獎;新編梨園戲《皂隸與女賊》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新編歷史劇《蔡文姬》以其對人物的獨特認識和文化關懷獲得廣泛好評;一九九零年文化部授予全國劇團管理先進團體稱號;一九九一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建團以來,在福建省及全國性會演及比賽中,共有一百多人次獲得較高獎項,現任團長曾靜萍更是以其精美動人的表演藝術,成為福建省第一個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1999年劇團參加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龔萬里憑著出色的演出,獲得上海“白玉蘭獎”。
劇團現有演職員120餘人,下設藝術委員會、劇目創作室、音樂創作室、舞美工作室、2個演出隊及相關科室,秉著搶救、繼承、研究、薪傳優秀的梨園戲藝術;創作演出藝術精品,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宗旨開展工作,已成為對外開放和旅遊文化的重要視窗,並且以示範性的形象在城鄉演出。
梨園戲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授中延續,梨園子弟不是把她看作一條靜止的長河,而是融入其中,在尊崇和固守的同時,不斷的發揚光大。

優勢傳播

梨園戲所具有的博物館意義和文化遺產意義是其傳播的文化優勢和溝通優勢,2002年,作為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資料庫。梨園子弟努力在保護和傳播的良性互動中尋求平衡,自八十年代以來,劇團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先後兩次召開“南戲藝術研討會”,結集出版論文60餘篇,出版《南戲新證》、《梨園與梨園戲析論》、 《梨園戲藝術史論》等著作,協助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出版《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同時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藝術團體、學者的聯繫,先後出訪義大利、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尼以及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2003年,梨園戲傳統名劇《陳三》作為“中法文化年”的首腦項目,在巴黎城市劇院演出。梨園戲在固守傳統藝術的同時,以面向世界的姿態和語言,贏得不僅是榮譽上的、更是文化藝術價值上的廣泛承認。
以尊崇守望傳統、以感悟用心傳承、以思考發展傳播。梨園戲有著厚重的歷史源流、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文史價值,是其他傳統文化所不能比擬的,她身上凝聚著先民的心血,散發著中華燦爛文化的氣息。

藝術特色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梨園戲在角色行當和演出形式方面有這樣幾個主要特點:梨園戲的行當設定沿用宋元南戲的舊制,早期只有生、旦、淨、醜、貼、外、末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大梨園增加了老旦(也叫老貼)和二旦,一般不超過七人(但近幾十年來又增加了一些角色), 由於梨園戲的角色比較少,所以往往要演員兼扮,比如說這一出生演這個人物,到了下一出這個人物不用上場,生就可能扮演其他的人物,所以只能演文戲。由於有了兼扮,梨園戲就有相應的規定,一個戲的某個人物只能由固定的某一行當來扮,不能隨便地兼扮。大梨園還有"棚主",就是每一齣戲都要有扮演某個人物的某個行當來充當固定的棚主,由這個角色來掌握這齣戲的演出,這算是古代的一種舞台調度手法。傳統劇目保留了宋元南戲的體例,往往以男主角命名。

開場一般先打"頭落鼓",全班人員"落棚腳",做演出準備;打"二堂鼓",上演《八仙賀壽》;接下是"跳加官"、"相公爺踏棚"。梨園戲劇目大多數是用男主人公來命名的,每一個戲的開場,都要有生腳坐場當引子,叫做"頭出生",即使演折子戲也有這樣的排場。
生有四個方面的戲:相當於南戲的"副末開場"。
▲ 紗帽戲(官生),如《王十朋》中的王十朋;《朱弁》中的朱弁等。
▲ 破衫戲(窮生),如《朱買臣》中"逼寫"的朱買臣;《蘇秦》中"真不第"的蘇秦;《呂蒙正》中"驗腳跡"的呂蒙正。
▲ 生巾戲(文小生),如《高文舉》中"打冷房"的高文舉;《周德武》中"相命"的周德武
▲ 小角戲,即扮演安僮之類的人物。
小梨園、上路、下南三個不同路子的行當還各有所側重。小梨園以生、旦、貼、醜為四大柱(即四個主要行當),以生、旦、貼為主的戲叫"幼腳戲",以醜為主的戲為"粗腳戲"。上路老戲則以生、旦、淨、醜為四大柱,下南老戲則以淨、醜、外、末為四大柱。大梨園還增加了老貼和二旦,但是一般也不超過七人。另外,大梨園(上路、下南)和小梨園在旦角分行上也各有不同大梨園有大旦、二旦、小旦之分,這三個行當在一個戲的不同場口可以扮演同一個人物。

大旦,主要擔負戲中唱念較難、情緒跌宕較大的場口,如《王魁-走路》的謝桂英;《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孟姜女,這些戲都是唱做並重,許多場面全靠單人表演。
二旦,演的是同一個戲的喜劇場口,老藝人稱為佻戲(輕佻之意),如《周德武-行香相命》中的張瑞英;《朱買臣-逼寫》中的竇氏。這些戲生活氣息、人情味較濃,重念白,全本戲的第二折,就是女主人公上場的戲,所以叫"二出旦"。這齣戲由小旦扮演,同時,還要擔負扮演結場時大團圓戲中女主人公,另外還要扮演丫頭、書僮之類的角色。

小梨園的旦角分行不像大梨園老戲那樣。小梨園的大旦,要扮演整本戲中的女主人公。如《陳三》中的黃五娘, 《呂蒙正》中的劉月娥,都是由大旦自始至終演完。梨園戲的表演優雅細膩,有一套極其獨特、嚴謹的基本程式,稱為"十八步科母", 對表演的手、眼、身、步等的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定,如"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拱手到下頦"等,大、小梨園的表演只有粗獷與細膩之差異。除十八科母外,各行當都各有自己特殊的科步身段,如官生與末行的"十八羅漢科",淨與官生的"馬鞭科",老生的須功,生、旦的扇法及眼法,也各有成套的程式。其中,遺存了一些傀儡動作,載歌載舞,古樸、幽雅、細膩,別具風格。

梨園戲還根據人物和戲劇情節的需要,創造了"十八雨傘科"。如《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單人傘舞,表現人物頂風冒雨艱難地行進。其中有表現遇雨的張傘,怕水泥濘的躡足撐傘,逆風斜風的頂傘,狂風四起的鏇傘,暴風起伏的升降傘、飄傘、放傘等表演動作,組成了一套傘舞表演。 因為所有傳統戲目都是文戲,沒有武打場面。所以如有戰鬥或動武情節,都用台詞交代,作暗場處理(個別武打場面也獨具一格),必須要做的武行表演,也用特有的身段示意,舞而不武。

精品劇目

傳統劇目

梨園戲,是用閩南語泉州腔演唱的優秀地方劇種,正因為她起源形成於福建泉州,流行區域曾涵蓋閩南台灣東南亞等地。正因為她的歷史沉澱深厚,故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而彌足珍貴地保留了宋元南戲的許多戲曲形態,文辭清雅,曲樂優美,科步獨特,表演細膩,在海內外享有“宋元南戲活化石”的盛譽。
梨園戲分為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大流派,各有其保留劇目“十八棚頭”和專用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戲腳本,多數敷演忠孝節義,如《朱文》、《蔡伯喈》等;下南則較多地保存本地特有劇目,古樸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如《鄭元和》 、《蘇秦》等;小梨園以生旦戲見長,文辭典雅,曲調纏綿,表演細膩,如《蔣世隆》、《陳三》等。
梨園戲在長久的歷史淵源中衍化為小梨園、上路、下南三個不同的流派。舊時的梨園戲班多採用露天戲棚的表演形式,各自的看家劇目俗稱“棚頭”。梨園戲三大流派各有自己專有的“十八棚頭”,但是都供奉“相公爺”為戲神,都自稱源於唐玄宗時的宮廷表演機構——梨園,舊時戲班演出時都掛“梨園班”燈籠。故而解放後,三派合一,統稱為“梨園戲”。
下南戲包含有13個劇目:《蘇秦》、《梁灝》、 《呂蒙正》《范雎》 、《文武生》、《岳霖》、《劉秀》、《劉永》、《劉大本》、《周德武》、《周懷魯》、《百里奚》與《鄭元和》。
上路戲包含有18個劇目:《蘇秦》、《蘇英》、《程鵬舉》、《朱文》、《朱壽昌》、《朱買臣》、《尹弘義》、《劉文龍》、《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楊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趙盾》、《孫榮》與《蔡伯喈》。
小梨園有16個劇目:《陳三五娘》、《呂蒙正》、《高文舉》、《朱弁》、《韓國華》、《劉知遠》、《蔣世隆》、《郭華》、《葛希亮》、《楊文廣》、《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崔抒》。
以上三家劇目,上路老戲的劇目比較古老,保留了部分古南戲劇目;下南老戲的劇目生活氣息較濃,插科打諢較多。小梨園劇目則以生、旦戲見長,往往取材於民間傳說和古代愛情故事。三派在劇目上各自有其看家戲,稱"棚頭",彼此不能互演,就是同一故事題材的劇目,在情節、戲路等方面也不一樣;在表演上,有統一的程式,音樂上都唱南曲,與曲藝南音彼此有著密切的淵源與交流關係。三派各有其專用曲牌,風格各有不同,伴奏均以琵琶、洞簫為主,用南鼓指揮。
以後,下南戲,上路戲、小梨園逐漸合流,形成了以"下南腔"(又稱"泉腔")為主體,以泉州音為正宗的梨園戲
梨園戲不但以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更以保存著大量的南戲劇目而贏得"活化石"之美譽。據統計,僅以上47個劇目中,屬於宋元南戲的就有26種。其中除了被古人稱之為"戲文之首"的《王魁》、《趙貞女》、(即《蔡伯喈》)以及《朱文》、《劉文龍》、《郭華》、《劉知遠》等外,另有《韓國華》、《朱壽昌》、《江中立》、《田淑培》、《宋祁》、《姜明道》、《劉永》、《尹弘義》、《劉阮》、《杜牧》、《梁意娘》、《蘇盼奴》、《顏臣富》等二十多個為梨園戲所獨有的傳本或存目。

新編劇目

《董生與李氏》
《節婦吟》
《蔡文姬》
《皂隸與女賊》

文化交流

1954年 《陳三五娘》參加上海華東戲曲會演。
1955年 6月,晉京匯報演出:《陳三五娘》、《入窯》、《桃花搭渡》、《唐二別妻》。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1956年 12月,上海天馬影片廠攝製彩色戲曲影片《陳三五娘》。
1959年 6月,出省巡迴演出,並晉京參加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演出《高文舉》、《朱弁冷山記》、及折子戲《十朋猜》、《摘花》、《昭君出塞》、《桂英走路》。
1959年 7月,晉京演出優秀傳統劇目:《陳三五娘》、《高文舉》、《朱弁冷山記》、《呂蒙正破窯記》。董必武副主席會見本團演職員。
1959年 12月,香港華文影片公司將梨園戲《郭華》拍攝為戲曲影片《胭脂記》。
1962年 4月,赴深圳演出劇目《陳三五娘》《高文舉》、及折子戲《桃花搭渡》。
1980年 9月11日—20日,應香港聯藝娛樂有限公司邀請,赴香港北角星光戲院演出《陳三五娘》、《蘇秦返鄉記》、《朱文太平錢》、《李亞仙》及折子戲《摘花》、《打趕》、《入窯》。
1985年 9月,應日本國文化廳、日本廣播協會等六個單位的邀請,赴日參加亞洲民族藝術節。在東京國立劇場演出《李亞仙》中的“踢球”、“蓮花落”二折。
1985年 11月,第三次晉京,進入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李亞仙》、《楓林晚》。
1986年 10月,應菲律賓文化中心、皇都影劇院中心等華人社團的邀請,赴菲律賓演出劇目《李亞仙》、《蘇秦》、《天之嬌女》、《繡花女》、《蘇英》、《荷珠配》、《高文舉》、《村姑傳奇》、《十五貫》、《林娘》、《喜脈案》、《寄子別傳》、《陳三五娘》。
1987年 4月,赴上海演出《李亞仙》、《陳三五娘》。
1988年 4月,在泉州舉辦南戲學術研討會。
1988年 12月,赴京參加首屆中國戲劇節,演出《節婦吟》。
1989年 10月,赴南京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節目《籠吹樂舞》。
1990年 5月,參加上海藝術節,演出《節婦吟》。
1990年 11月21日,赴廈門參加閩南金三角戲劇交流展演,在廈門人民劇場演出《節婦吟》。
1990年 10月8日,應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主席林蒂尼邀請,赴義大利巴勒莫參加“蒙德羅國際文學獎”頒獎典禮,演出折子戲《玉真行》、《賞花》、《踢球》、《蓮花落》。
1991年 10月14日—29日,應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邀請,赴新加坡進行交流演出,演出《李亞仙》、《節婦吟》、《陳三五娘》、《蘇秦》、《高文舉》。
1992年 5月,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演出《節婦吟》。
1992年 10月,赴廣州演出《節婦吟》。
1994年 9月,赴香港參加慶祝國慶45周年慶典演出。
1994年 11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東南亞民俗與表演藝術討論會。
1997年 8月,赴台灣鹿港參加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演出《陳三五娘》、《節婦吟》、《李亞仙》、及折子戲《士久弄》、《玉真行》、《過橋》、《摘花》、《冷溫亭》。
1998年11月,晉京參加古老劇種晉京匯報演出,演出《董生與李氏》。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1999年 11月,參加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董生與李氏》《皂隸與女賊》。
2000年 9月,赴印度尼西亞東爪哇,參加泉屬會館成立五十五周年慶典活動,演出折子戲專場。
2000年 11月6日—20日,應台灣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邀請,赴台演出《朱文太平錢》、《冷房會》、《買胭脂》、《入山門》、《打趕》、《入窯》、《賞花》、《十朋猜》、《裁衣》、《玉真行》、《入溫府》、《打冷房》、《蘇秦》、《董生與李氏》。
2001年 5月16日—23日,應香港泉州同鄉總會的邀請,赴香港參加香港泉州同鄉總會成立十二周年暨第六屆董事就職典禮活動,演出《董生與李氏》、《節婦吟》、《高文舉》、《踢球》、《蓮花落》。
2002年 8月3日—10日,應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邀請,赴港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五周年慶典演出。並赴澳門參加會慶聯歡園慶活動,演出《真女行》、《入牛府》、《蓮花落》、《三娘奪槌》、《戰瓜精》、《井邊會》、《逼父歸家》、《賞花》、《買胭脂》、《朱文》;並舉行講座,講解梨園戲音樂曲牌、科範名段等。
2002年 10月23日—11月10日,應台灣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邀請,赴台灣演出傳統劇目《陳三》,以及《大歸》、《事久弄》、《逼寫》、《踢球》、《蓮花落》、《摘花》、《裁衣》、《公主別》等折子戲。
2003年 6月,赴新加坡參加新加坡藝術節演出活動。
2003年 6月,赴德國參加“環球之魂”戲劇活動演出。
2003年 8月22日—26日,應日本“舞蹈白洲”2003實行委員會以及舞蹈資源研究所的邀請,赴日本參加山梨縣白洲町藝術節活動,演出《朱文太平錢》。
2003年 9月,赴山東參加首屆中國濱洲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演出新編小戲《請戲》。
2003年 10月25日—31日,應澳門東石同鄉會的邀請,赴澳參加慶祝亞洲東石(仁和)聯誼懇親會暨澳門東石同鄉會成立八周年及會所落成典禮。演出《蘇秦》、《長樂宮》、折子戲“睇燈”、“踢球”。
2003年 10月16日—21日,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文藝活動,演出《陳三》。
2003年 11月30日—12月6日,應香港泉州慈善促進總會的邀請,赴港演出《蘇秦》、《韓國華》、《長樂宮》。
2004年 2月,第三屆“海絲文化節”,演出《陳三》。
2005年 2月,第四屆“海絲文化節”,演出《董生與李氏》。
2005年 3月,赴英國倫敦參加“世界之魂”藝術節演出。
2006年 2月13日,第五屆“海絲文化節”,演出《李亞仙》。
2006年 10月25日—30日,應日本沖繩國立劇場邀請,赴日本沖繩參加中日傳統藝術交流活動,演出《朱文》及若干折子戲。
2006年 11月8日—14日,應新加坡菲利亞製作公司邀請,由省文化廳組成的“福建戲劇綜合表演團”赴新加坡進行為期7天的訪問演出;演出折子戲《睇燈》。
2006年 12月24日­­—29日,應香港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邀請,赴港參加文化交流演出,演出《董生與李氏》、《節婦吟》以及折子戲《睇燈》、《昭君出塞》、《雪梅教子》。
2007年 6月5日,赴北京參加第二個國家文化遺產周開幕式,演出折子戲《賞花》。
2007年 6月15日­—7月6日,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派,赴法國蒙彼利埃參加藝術節友好演出,演出折子戲《玉真行》、《留傘》。
2008年 4月28日­—5月8日,應台灣台南市文化中心邀請,赴台灣台南參加“鄭成功文化節”交流活動,演出《蘇秦》及折子戲《踢球》、《蓮花落》。
2008年 7月25日—8月3日,赴京參加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藝活動,在國家大劇院舉行“十八步科母之魅”專題講座及“梨園雅韻”專場音樂會,並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三場《董生與李氏》。
2008年 10月18日­—23日,赴杭州參加杭州劇院建院30周年慶典活動,演出《董生與李氏》。並赴南京參加31屆世界戲劇節展演,演出《董生與李氏》。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2008年 12月28日—2009年1月9日,梨園古典劇院落成,劇團喬遷新團部,舉辦崑劇、莆仙戲、梨園戲三大古劇展演活動。
2009年 5月11日—18日,應台灣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赴台灣參加2009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音樂會,表演“梁祝”題材折子戲《士久弄》。
2009年 5月25日—6月6日,赴德國參加友好城市文化交流活動,演出折子戲《賞花》、《玉真行》。
2009年 6月1日,在本團舉行“水仙花”戲劇比賽頒獎典禮及福建省梅花獎演員名段展演。
2009年 6月22日—6月29日,參加福建藝術團赴香港舉辦“海西先行新風采”宣傳推介活動,演出折子戲《睇燈》片段。
2009年 8月9日—8月12日,應澳門泉州同鄉總會邀請,赴澳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及澳門泉州同鄉總會理監事就職典禮活動,演出《李亞仙》。
2009年 10月11日—19日,赴北京參加國家大劇院民歌展演活動及“紅色經典”戲曲演唱會,演出《陳三五娘》“看這書”片段,及紅色唱段《風雨送春歸》。
2009年 11月3日—11日,赴港參加2009年國粹香江校園行文化交流系列活動,進入香港高校進行專題巡迴講座,演出《玉真行》、《賞花》、《董生與李氏·巫山雲散》片段。

主要藝術家

吳捷秋(一級導演,代表作品《陳三五娘》);

王仁傑(一級編劇,代表作品《楓林晚》、《節婦吟》);

蘇彥石(一級導演,代表作品《楓林晚》、《李亞仙》);

李文章(一級作曲,代表作品《節婦吟》);

曾靜萍(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朱文太平錢》、《蘇秦》);

蔡亞治(二級演員,代表作品《李亞仙》);

蘇烏水(二級演員,代表作品《陳三五娘》);

施織(二級演員,代表作品《朱弁冷山記》、《呂蒙正》);

許長欣(一級舞美設計,代表作品《楓林晚》、《節婦吟》);

汪照安(二級作曲,代表作品《董生與李氏》、《皂隸與女賊》);

陳濟民(二級演奏員,代表作品《楓林晚》、《節婦吟》);

吳明森(二級演員,代表作品《李亞仙》、《陳三五娘》);

龔萬里(二級演員,代表作品《皂隸與女賊》、《董生與李氏》);

江麗麗(二級演員,代表作品《李亞仙》、《呂蒙正》);

李紅(二級演員,代表作品《陳三五娘》、《皂隸與女賊》);

莊長江(二級導演,代表作品《王魁》、《樂羊子》);

蘇兆平(主任舞台技師,代表作品《節婦吟》、《董生與李氏》)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