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吹

籠吹又稱泉州籠吹,發源和流傳於閩南泉州一帶,是一種鼓吹樂,用於民間婚喪喜慶,樂器有嗩吶、洞簫、二弦、三弦、大小鼓和鑼鈸等。演奏時以吹奏樂曲為主,打擊樂配和。平時這些樂器都裝在一擔紅漆綴金、古色古香的箱籠中,演奏前先把樂器掛在箱籠的龍架上,故謂籠吹。

概念

籠吹演奏風格有二:一種是由大嗩吶合奏,加大鑼、大鈸、大通鼓、吹奏《將軍令》、《得勝令》、《秦王破陣樂》等大曲,威武雄壯、高亢激越;另一種用小嗩吶、品簫、弦樂等演奏南音的曲牌《雁聲悲》、《我為你》、《暗想暗猜》等,輕柔幽雅,節奏舒曼。

泉州籠吹

泉州籠吹是一種民間吹鼓樂。相傳原為古代宮廷官衙用於迎賓送客、祭奠、慶宴的儀仗大樂,流傳到民間後,藝人為了方便,平時把所用樂器收藏在一擔紅漆綴金、古色古香的細蔑皮編織的箱籠,或雕龍畫鳳的木製箱籠中;就座演奏前並列排放,搭起一個雕花刻柳的樂器架,掛放樂器,演奏完又把樂器置於籠中,如果是行走演奏,也帶箱籠隨隊,故稱“籠吹”。

籠吹的樂器有大嗩吶、嗩吶、洞蕭、二弦、三弦、大小鼓、鑼鈸、雙音、小葉、木魚、木板等,演奏時以吹奏曲牌為主,打擊樂配合。籠吹坐著演奏時用南鼓(壓腳鼓),行走演奏時用大鼓和大嗩吶等,故也稱“大鼓吹”。遇到喜事,演奏者還必須用紅綾披肩胛,俗稱為“紅甲吹”。

籠吹譜有南北譜之分,擊樂有南北擊樂之分,曲牌有文武之分,有大嗩吶曲、鍾鑼曲、鑼仔拍曲三種傳統演奏法。根據不完全統計,其演奏曲有兩三百首,演奏時根據不同場合分為單曲和套曲,套曲一般由二至五首樂曲連綴而成。

籠吹樂曲的武樂由幾支大嗩吶合奏,加大鑼、大鈸並用大通鼓按節奏擂打,吹奏大曲,嗩吶齊鳴,通鼓聲震天,高亢激越。文樂用小嗩吶、品蕭、三弦、二弦、二胡等弦樂,並配合打擊樂響盞、小鑼等,按節奏搭配和聲,演奏南音曲牌。後來又吸收提線木偶的樂曲和部分民間小調,使演奏內容更加豐富。

籠吹坐著演奏時,其他樂器的演奏者圍著鼓成圈,開始先“起鼓”,用三跪九叩的“滿山鬧”擊樂法及大嗩吶與打擊樂器,結束時亦同,前呼後應,增加熱鬧氣氛。中間大部分時間用南鼓及小嗩吶、簫、彈撥與弦樂等樂器。行走演奏時,大鼓和打擊樂在前,大嗩吶在後。大嗩吶曲鼓聲震天,氣勢激昂威武,高亢激越。鍾鑼曲有莊嚴,肅穆與輕巧嫵媚等到不同情趣,展現較多的鼓邦(鑼鼓經)。鑼仔拍曲則較多演奏南音或提線木偶曲牌。

泉州籠吹是中國民間音樂現存唯一帶樂器箱籠和樂器架隨隊演奏的樂種,箱籠成為籠吹區別於其他樂種的鮮明標誌。在石獅一帶,通常有民俗活動就有籠吹,籠吹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