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文廟

福州市文廟

福州文廟,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福州文廟始於唐代大曆八年(773年),觀察使李椅移建於現在的聖廟路。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福州市文廟 福州市文廟
福州文廟,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福州文廟始於唐代大曆八年(773年),觀察使李椅移建於現在的聖廟路。
宋代太平興國年間,轉運使楊克讓始作文廟。此後文廟不斷擴展,有經史、御書、稽古三閣,養源、議道、駕說三堂,以及十二齋舍、杏壇、射圃等。福州文廟經宋、明、清的三次大火,範圍大大縮小。現存文廟是鹹豐元年(1851年)重建,鹹豐四年修成,其建築充分體現清代宮殿式建築的風格。其規模在全國也算是比較大的。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廟宇建於鹹豐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外門埕、欞星門,泮池,左右有廊對列,大成門的樓廳,東、西有殿廡對列,月台、大成殿、後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後,曾作為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

歷史

福州文廟的前身是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由觀察使李椅從布司衙署附近移建於此的府儒學。五代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21年),閩王王審知將其改為“四門學”,性質同國子監太學,教授儒家經典,由於學生入學的家庭品級要求不高,因此民眾基礎廣泛。其後由於社會動盪,“四門學”被廢弛,直到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轉運使楊克讓在府儒學的舊址始建孔子廟。北宋景四年(公元1037年),福州代理州官謝微仿效范仲淹在文廟辦學,在福州文廟開始“於廟立學”的創製。到了清代,福州文廟屢遭災毀,現存的廟宇結構是清鹹豐元年文廟大火後第二年重建的。

福州市文廟 福州市文廟

解放後,曾作為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繕工作

文廟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從1999年10月福州市少年宮遷出後開始修繕,2001年第一期修繕工作完成後,曾在年初向公眾開放過一段時間。目前,二期工程也已經接近尾聲,把文廟的主體建築——330多平方米的大成殿的基本面貌展現出來。工作人員還特地到北京文廟複製了100多件清代供奉文廟的祭器、樂器和禮器。修復後的文廟基本可以再現清代風貌。

參觀介紹

門: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現存石構件屬明代所建。六柱三開間,對稱布局,每根柱腳用兩塊夾桿石前後對夾鎖固。東西兩翼牆上鑲嵌著“江漢秋陽”、“金聲玉振”聯句石刻,花崗岩,長2.62米、寬0.73米、楷書、陰文。

大成門古稱戟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中三間屋面高出兩邊間,青石抱鼓石3對,石檐柱八根。大成門左內側豎著《鹹豐元年重建福州文廟碑記》石碑二方,通高2.68米、寬0.84米、厚0.21米,郭柏蔭撰文並書寫190字碑文,劉永松篆書碑額,匠蔣學心。站立二碑前,靜心凝視陰刻的碑文會逐漸地凸現出來,呈現陽文碑刻的奇異效果。左右出檐殿廡各11間連線大成殿是闢作《孔子聖跡展》和《福州教育史展》的兩個展廳。

大殿
大成殿前建有突出式長32米,寬9米,高出埕面1.2l米,周邊飾以欄板欄桿的月台。台面鋪作大石板,內中空。每當太陽東升西降橫照月台埕面上,人們可從欄桿下平視埕面,可見石埕面冉冉上升之瑞氣的奇異景觀。
大成殿雄踞於高出埕面1.46米的石台基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鋪以石柱,用石檐柱22根,石內柱8根。石柱頭之上銜接木柱,落地木柱18根。上下檐之間鋪作層共有42攢五跳八鋪作的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組成。石柱碩大,按花崗岩每立方米2.8噸計,石內柱每根重達約9噸,石檐柱每根重達8噸有奇。當年施工艱難由此可見一斑。殿中上部藻井頂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圖,星座金光熠熠,十分耀眼。
大殿內安放著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高25.51米,基座1.18米。孔子坐像左前側分別安放顏回,子思青石雕刻坐像,通高3.45米;右前側分別安放著曾參、孟子青石雕刻坐像,通高3.45米,東、西、北三面繞孔子坐像立七十二楨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七十二賢人青石雕刻造像。殿內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備,雕刻精美洗鍊。展示了儒家現實生活氣息的境界。形象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
殿內,懸掛重新複製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書寫的六面大匾額。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金字熠熠,滿壁生輝。移身殿內,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肅穆之情。

四配、七十二賢 :

在經過前三期修繕後,這次文廟又新增添了幾處建築。沿街的欞星門前,增修了三級台階,使欞星門和街道中間隔開了一小段距離。進門後,便看到已經完工的用白石修砌的半圓形泮池和泮橋。這是文廟的特有建築,也是文廟區別於其他寺廟的特徵,更是當時讀書人榮耀的象徵,因為只有獲得了舉人以上功名的讀書人才能從泮橋上昂然而過,是名副其實的“功名橋”。
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之間的空地已經由原先的混凝土地面改為由石頭鋪就,凸顯出古意盎然。大成殿內孔子的青石坐像位於大殿正中,左右兩側新增了顏回、曾參、子思和孟子這四位儒家學說著名繼承者的青石雕像,稱為“四配”。大殿兩側排列著孔子門下72位傑出的學生的雕像,稱為“七十二賢”。孔子與“四配”之前陳列著從北京文廟仿製來的各種祭器和禮器。大殿上方懸掛著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為文廟題寫的匾額。如“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等。這些也是從北京文廟仿製來的。
“仰之彌高”的傳說:
在大殿後方則懸掛著四塊大約4平方米大小的藍底金邊匾額,寫著“仰之彌高”四個金色大字。這四個字的來歷還頗有傳奇色彩。清代鹹豐元年重修文廟時,很多讀書人寫的這四個字都不盡如人意。這時一個農夫走過來看熱鬧,有人厭嫌地說:“你一個農民能看懂什麼,有本事你來寫。”哪知道這農民當仁不讓地走上前,拿過一個掃把,飽蘸墨水,“仰之彌高”四字一揮而就。只見這四個字厚重豐滿、氣勢不凡,讓圍觀的眾人嘆為觀止。而如今這四個字則出自福建書法家協會主席陳奮武之手。

旅遊提示

交通路線
市區內可以乘坐801、20、8、11路公車到達。
飲食購物
福州玉雕、牙雕、角梳、肉鬆、福果、片仔癀、水仙花及清源茶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