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位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心聖廟路,原為都督府儒學,唐大曆七年(772年)移建於此,五代十國時期,後梁龍德元年(921年)改稱四門學,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在學內建孔廟。現存孔廟即文廟是清鹹豐四年(1854年)重建的。殿內藻井繪北斗七星天象。為當時福州最高大的木結構建築物。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供文人舉子過的“功名橋”供文人舉子過的“功名橋”

唐大曆七年(772年),李椅始建學宮,五代王審知置四門學,宋太平興國間改為孔廟。有經史、御書、稽古三閣,養源、儀道、駕說三堂,以及十二齋舍等,規模百餘畝。後於宋熙寧、明洪武、清鹹豐間三度大火,範圍漸次縮小。現存廟宇是鹹豐元年(1851年)至鹹豐四年建,坐北朝南。原制自南而北,前有跨街宮牆、欞星門石牌坊,門內庭院,兩廡自成院落(鄉賢祠),儀門面闊三間,內庭立兩碑亭,兩廊廡殿供72賢人。大成殿重檐九脊頂,高踞在月台上。殿內四根石柱用材碩大。殿後重檐間懸有大匾,墨書“仰之彌高”四字。舊時,孔廟列為“聖地”,跨街設有經年關閉的宮門,額題“金聲玉振”、“江漢秋陽”等。東西宮門均立下馬碑,上書漢滿文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1950年後擴建道路,撤除宮門。196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用作福州市少年宮。以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福州文廟內新增了泮池和泮橋。作為教育的象徵,古時學生入學稱為“入泮”。泮池呈半圓形,一座拱橋如彩虹臥於池上,這個就是只有舉人以上的讀書人才能過的泮橋。

能夠配祀文廟是文人的最大榮耀。省社科聯副主席馬照南向記者介紹說,在曲阜的文廟中,從孔子逝世的公元前478年到公元1911年,總共有152人得以配祀文廟。其中孔門弟子77人,其餘75人中有13個是福建人,包括朱熹、李綱等。除了李綱外都是理學家,都與朱熹的閩學有關。其中朱熹還“入選”十二哲。

地理位置

福州文廟福州文廟

現存廟宇是鹹豐元年(1851年)至鹹豐四年建,坐北朝南。原制自南而北,前有跨街宮牆、欞星門石牌坊,門內庭院,兩廡自成院落(鄉賢祠),儀門面闊三間,內庭立兩碑亭,兩廊廡殿供72賢人。

大成殿重檐九脊頂,高踞在月台上。殿內四根石柱用材碩大。殿後重檐間懸有大匾,墨書“仰之彌高”四字。舊時,孔廟列為“聖地”,跨街設有經年關閉的宮門,額題“金聲玉振”、“江漢秋陽”等。東西宮門均立下馬碑,上書漢滿文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1950年後擴建道路,撤除宮門。196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用作福州市少年宮。以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福州文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奇特景觀

文廟四配文廟四配

莊嚴的福州文廟內有兩個奇特的景觀,一個是大成殿前的月台。這個300多平方米的月台平時沒什麼特別,如果陽光直射其上,從月台旁邊欄桿的底部縫隙看去,就能看到蒸氣翻騰、此起彼伏,十分神奇。凡來文廟參觀的人都想看看這個奇觀,並認為看到奇觀就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在儀門旁邊立有兩塊石碑,記載著鹹豐元年重修文廟的經過。碑上的字為楷體陰文。但是如果久久凝視文字,就會發現這些文字慢慢地凸顯出來,成了陽文。但是再仔細一看,碑文卻毫無變化。福州市有關部門在福州文廟舉行隆重的祭孔儀式,紀念孔子誕辰2555周年。這個曾經是讀書人心目中的聖殿的地方承載了多少文化內涵?文廟到底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祭孔有什麼講究?記者走進福州文廟,探尋它曾經有過的莊嚴和內涵。

七十二賢

七十二塑像七十二塑像

據專家介紹,福州文廟內有孔門七十二賢人的雕像,這在全國是少見的。他們列在“四配”(孔子最出色的四個弟子,即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之後,神情肅穆,仿佛在聽孔子講學。大殿上方懸掛著清朝歷代皇帝的題詞匾額,藍底金字,熠熠生輝。

此外,一般文廟裡還設有鄉賢祠和名宦祠。主要供奉當地在政績、教育上有突出貢獻的名人,讓來此學習的讀書人以此為榜樣。據悉,福州文物部門將在今後逐步修復文廟內的鄉賢祠和名宦祠。

祭孔儀式

文廟碑刻文廟碑刻

祭孔在每年二月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採用太牢,即全豬、全羊和全牛。祭祀用的祝詞事先由學政製成,安放在明綸堂,祭祀時放在彩亭中,用鼓樂送入文廟,謂之“迎祝”。

祭孔有奏樂和舞佾配合。奏樂時,每章節以柷開始,以塤結束。舞佾採用八佾,共64人,另有8人作為後備替補和更換舞器之用,都由本地優秀子弟充任。

祭孔儀式開始後,祭祀人員先要到五王殿(供奉孔子祖先的地方)致祭,沒有奏樂和舞佾,禮節簡單。正式祭孔時,司鼓先擊打大成殿外月台前的兩個大鼓一次,然後開殿門。亞次鼓後,各官員在祭墊前站定,各執事就位。三次鼓後,樂生入大殿,佾生上月台。這時候奏樂。禮畢,佾生在伴奏下起舞。一節完畢後行初獻禮,由引贊員引主祭陪祭人員到大殿拈香祭奠,另有引贊員將其他與祭者到兩廡先賢先儒靈位前致祭。祭後退歸墊上,行三跪九叩禮。佾生舞完乾戚舞後,行與初獻禮相同的亞獻禮,佾生在亞獻禮畢再次起舞。一節後行終獻禮。根據贊禮員的指揮,各員捧帛和祝到燎所將其放入銅鼎焚化,全體與祭人員均須轉身注目燎所。然後撤饌撤樂,擊鼓閉殿,執事退班。祭孔過程中要打三次鼓,每次均由輕而重,由緩而急,連打百餘下,閉殿鍾亦然。

祭孔活動

福州文廟福州文廟
從大成門到了大成殿門口,月台之上,擺放著蓋有紅布的桌子,正中是模擬的豬、牛、羊三牲。這可是皇帝祭天所用最高規格的祭品,誰可與帝王相比?孔子也。

2007年是孔子誕辰2557周年,福州文廟舉辦的祭孔典禮,規格相當高,參加者有千餘人之眾,包括孔學專家、在榕孔子後裔等社會各界代表。為確保祭祀慶典的順利進行,2007年元月4日上午8時至10時30分,文廟所處的聖廟路,將要全路段交通管制,禁止一切機動車通行。“福州文廟雖在地域管轄上屬府一級,但其體量很大,結構單體之大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在省內更是最大的文廟。”文廟保管所所長陳炘說,經過幾年的修繕,陸續增加了泮池、泮橋等文廟應有的建築,去年又增加了鄉賢祠和名宦祠。豬、牛、羊三牲稱為“太牢”。記者在大成殿內看到,孔子塑像端坐正中,兩邊是“四配”(顏回、子思、曾參、孟子),“四配”之前擺放著“少牢”(豬、羊)祭品,後面是拱手而立的孔門72賢人。這些塑像全用青石雕刻而成,顯得尤為端莊肅穆。包括酒罈、編鐘、鎛鍾、香爐、燭台等,都已準備就緒,這些都是按照北京孔廟祭祀用品的規制複製過來的。祭孔典禮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樂舞表演,這次採用最高規格的“八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即參與舞蹈表演的人數為8隊64人。根據古代禮節,舞蹈用“佾”的多少,代表地位等級的不同。過去只有天子才能享有“八佾”的待遇。祭孔的樂舞,是以歌頌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是禮、樂、歌、舞四位一體的廟堂藝術。表演人員分為舞生和樂生兩種,特地從北京學習了相關的祭孔儀式和表演模式,演出中使用的是塤、排簫、古琴等傳統樂器。表演大約分為三個章節,中間穿插念誦祭文、祭拜等儀式,預計持續35~45分鐘。

殿內布局

大成殿前建有突出式長32米,寬9米,高出埕面1.2l米,周邊飾以欄板欄桿的月台。台面鋪作大石板,內中空。每當太陽東升西降橫照月台埕面上,

人們可從欄桿下平視埕面,可見石埕面冉冉上升之瑞氣的奇異景觀。大成殿雄踞於高出埕面1.46米的石台基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鋪以石柱,用石檐柱22根,石內柱8根。石柱頭之上銜接木柱,落地木柱18根。上下檐之間鋪作層共有42攢五跳八鋪作的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組成。石柱碩大,按花崗岩每立方米2.8噸計,石內柱每根重達約9噸,石檐柱每根重達8噸有奇。當年施工艱難由此可見一斑。殿中上部藻井頂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圖,星座金光熠熠,十分耀眼。大殿內安放著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高25.51米,基座1.18米。孔子坐像左前側分別安放顏回,子思青石雕刻坐像,通高3.45米;右前側分別安放著曾參、孟子青石雕刻坐像,通高3.45米,東、西、北三面繞孔子坐像立七十二楨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七十二賢人青石雕刻造像。殿內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備,雕刻精美洗鍊。展示了儒家現實生活氣息的境界。形象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如此雄偉壯觀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實屬宇內罕有。殿內,懸掛重新複製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書寫的六面大匾額。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金字熠熠,滿壁生輝。移身殿內,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肅穆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