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鼎山

神鼎山

神鼎山,位於汨羅市東南部的黃柏鎮境內,相傳黃帝採用首山銅在此鑄鼎而得名。107國道伴山而過。主峰岳峰尖海拔高464.3米,山地面積2.4萬畝。山體呈南北走向,鳥瞰如棱形,蜿蜒起伏,峰嶺參差,山間林木翠綠,景色十分秀麗。

簡介

神鼎山位於汨羅市東南部的黃柏鎮境內,相傳黃帝採用首山銅在此鑄鼎而得名。107國道伴山而過。主峰岳峰尖海拔高464.3米,山地面積2.4萬畝。山體呈南北走向,鳥瞰如棱形,蜿蜒起伏,峰嶺參差,山間林木翠綠,景色十分秀麗。

資聖寺始建於宋真宗大中詳符(1008-1016)。為南嶽禪宗八世首山省念禪師法嗣洪諲禪師(九世)所建。資聖寺曾經殿堂宏偉,佛像莊嚴。范仲淹、曾國藩、左宗棠等歷代名家曾在此留存墨寶。清末著名愛國詩僧,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敬安大師(1851-1912),字寄禪,號八指頭陀,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五年(1890-1899)在此住持。爾後四次至神鼎山,曾兩次呤詩興嘆:“層巒迭嶂碧摩空,引我登臨思不窮。三徑黃花疏雨外,一林紅葉淡煙中。雲封古洞無僧住,翠鎮寒松有路通。踏破芒鞋游未遍,夕陽西下聽鳴鴻。”“┄┄精藍虛結構,鍾梵益悽然。洪公(指諲禪師)寂已久,妙意誰能宣?”寺院周遭,林密山青,千年古松,四季香樟,白楊篁竹,爭雄竟秀。山風習習,清香四溢。佇足林間,百鳥啁啾,如歌似瑟,令人神清氣爽。珍禽異獸,隨處可見,獐騰兔躍,相戲成難。寺左山溪潺潺,清泉丁冬,掬飲甘甜清爽,沁人心脾。據稱神鼎山泉水與白鶴洞鶴泉寺的貢泉為同一水脈。貢泉為朝貢皇帝宮廷飲用之水。寺僧與此架視引泉,烹茶做飯,打豆腐等。

明《神鼎山志》載,寺內原有千人鍋、萬民床、飛來鍾、回音壁、千佛鼎、藏經閣寺內六觀;還有仙人掌、垛子石、雙虹橋、七星園、羅漢崖、化龍池、放下亭、李斯春瀑寺外八景。另一說神鼎山八石、煙侖霞。相傳晉隱士陶潛曾在隱居山、白鶴山、神鼎山一帶修道散佚。神鼎山谷狹溪深、怪石嵯峨,曾吸引不少遊人香客頂禮膜拜,文人墨客呤詩、屬對、填詞。

清末民初方丈慧憂法師,前清進士,因見仕海傾軋,後落髮為僧,精研佛法,擅長書畫,迎客廳壁上掛有他所畫的“松下童子”掛屏。客廳還懸掛馮玉祥、譚延闓、于右任、張治中、熊西齡等民國黨政要員楹聯。寺門楣楷書“資聖寺”三字,乃明代董其昌墨跡,兩側門聯“名人游名山,名山生色;法師垂法雨,法雨綢繆”,系清代何紹基墨跡。民國時期,汨羅市境內寺、庵或毀於兵燹,或改為學校。1962年,黃柏公社在此修建神鼎水庫,寺毀。

時世滄桑,千年古寺,久已蕩然無存。今逢大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盛世,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住持登本自接手神鼎山資聖寺伊始,已初步恢復天王殿。誓願擔荷如來家業,繼往開來。竭誠呼籲十方善信,同發菩提心,使千年寶剎殿閣重光;神殿道場,宗風再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