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病態

社會中的群體或個人在社會心理上與社會活動中不能保持健康的一種狀態。傳統的功能主義者在考察社會問題時首先使用這一概念。

正文

早期社會學家由於受到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的影響,企圖用一種類似於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問題。他們將社會比作一個生物有機體,認為社會問題的發生是由於社會中某些人發生社會疾病,不能保持與整個社會的協調關係。例如,工業革命初期出現諸多社會問題,就是由於很多農民流入城市後不能與城市生活相協調。而這部分人就被視為社會病態的原因。早期社會病態論者常把社會問題的發生歸因於某些所謂“鬧事者”,並強調社會病態主要是一種道德問題,是少數人與社會道德、信仰相違背造成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病態論,它比傳統的觀點更激進一些,認為某些人處於病態是因為社會本身就處於病態,其口號是“不道德的社會製造了不道德的個人”。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上,傳統觀點強調改造個人,而新的病態論則強調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不過,兩者都把教育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手段。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