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島來信

硫黃島來信

Warn 這裡有一個隱含的主題:發生在太平洋的戰爭,不但是軍隊之間的衝撞,也是文化之間的衝撞。 1945年2月,歐洲戰場的硝煙已經散去,日軍在硫黃島上與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了一場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激戰。

資料

硫黃島來信硫黃島來信
英文名稱/中文名稱:Letters from Iwo Jima/硫黃島來信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lint Eastwood
編劇:艾莉絲·山下 Iris Yamashita
主演:渡邊謙 Ken Watanabe二宮和也 Kazunari Ninomiya、伊原剛志 Tsuyoshi Ihara
上映日期:2006年12月20日
出品公司:華納兄弟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類型:劇情/戰爭
級別:R
官方網站:>http://iwojimathemovie.warnerbros.com

劇情介紹:


2006年,在硫黃島地下發現了數百封信件。那是61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作戰的將士們留給家人最後的一點東西--寫給家人最後的訣別信。這些沒有寄出的信寄託著他們的希望……
1944年6月,戰爭處於白熱化階段。陸軍中將——栗林忠道(渡邊謙)憑藉自己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經驗,一直指揮著軍隊作戰。本土防衛的最後階段,硫磺島的命運全都寄托在這個男人的身上。栗林經歷過多次戰役,對士兵們幾近苛責。在這個瀰漫著惡臭的硫磺氣體灼熱的小島上,食物和飲用水都極為短缺,栗林指揮大家挖掘地下要塞。
1945年2月19日,美軍在經過幾個月對硫黃島的狂轟濫炸,以及艦船炮擊之後,開始進行硫黃島登入作戰,開始的計畫是5天之內拿下該島,但是,這場戰鬥卻持續了36天。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栗林命令士兵們“誓死搏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終於到了最後的時刻,為了自己家鄉的親人,他們又監守了一天。伊藤中尉、從憲兵隊來到這裡的清水、答應妻子一定要活著回去的西鄉他們,又經歷了生命中極為漫長的一天……
這些經過了漫長的61年歲月的信。那一張張樸素的面孔,讓硫黃島的心變得明朗起來……

幕後人員介紹:


正當一年前左右的那個星光璀璨的奧斯卡之夜,如願以償地收取小金人大獎的好萊塢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興奮之餘也不小心透露了他在《百萬美元寶貝》之後的“陰謀”。似乎從那時起,人們便開始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名字與一部名為《父輩的旗幟》的電影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伊斯特伍德開始將《父輩的旗幟》定位在了力爭蟬聯奧斯卡榮耀的目標上。然而,正當所有人都在緊盯著那桿由幾個勇敢的美國士兵毅力於戰火連天的硫黃島上的時候。“狡猾的老牛仔”已經開始為自己的“蟬聯計畫”準備了第二套方案--《硫黃島來信》--《父輩的旗幟》的姊妹片。
事實上,早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為“硫黃島戰爭計畫”蒐集資料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到了當時駐紮在硫黃島上的日軍指揮官粟林忠道寫給家人的信件。他對這個日本男人的經歷以及內心情感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很想了解這個六十年前帶曾領兩萬多名日軍苦守硫黃島、和強大的美軍對峙39天的日軍中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一個人。還好,伊斯特伍德比較及時地看到了粟林忠道的家書集,並在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說《父輩的旗幟》之後,有幸獲得了另一個審視硫黃島戰役的獨特視角。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才最終堅定了伊斯特伍德在《父輩的旗幟》之外再次拍攝其姊妹片《硫黃島來信》的信心。從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硫黃島戰役,第一次在一位純粹的美國導演身上,奢侈地擁有了兩個電影版本。實乃影迷之福,導演之意。
幕後介紹
《硫黃島來信》是《父輩的旗幟》兄弟篇,將會參與角逐本屆金球獎,甚至還將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為此,該片特別安排於11月28日為金球獎評審舉辦專場放映,不過由於影片採用日語拍攝,所以不能角逐最佳影片,而只能角逐外語片和其他單項獎。這意味著這部影片的男主角渡邊謙可能會爭奪金球影帝。
當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外宣布自己要把“硫黃島戰役”搬上大銀幕時,著實引起了日本當局一陣恐慌。到影片即將開拍的時候,日本不但沒有阻攔,甚至積極地參與到影片的宣傳工作中去。其實是因為伊斯特伍德專門拍了兩個版本來描述那場在二戰中影響重大的戰役:一個是以美國的立場,是為大家所熟悉的《父輩的旗幟》;另一個則是通過日本的視角展現這場戰爭的另一面,即《硫黃島來信》,演員全部啟用日裔,包括在世界範圍內享有聲譽的渡邊謙、中村獅童、二宮和也等。
另外的《父輩的旗幟》並不是一部完全的戰爭影片。電影描述三名士兵返回美國之後的坎坷經歷,以及硫黃島戰役開始之前的美軍生活細節。但這並不意味著戰爭的刻畫就薄弱。硫黃島登入戰拍得很真實,也很殘酷,但也很感人,導演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在戰爭場面上,除了前半部分那一段20多分鐘的登入戰場面宏大之外,剩下的都是零星的遭遇戰和單兵較量。伊斯特伍德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人性的刻畫上面,特別是那些本不想做英雄的人,最終無奈的被打上記號,受人景仰,但是他們似乎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內心深存愧疚無法自拔,最後走上崩潰道路的歷程。尤其影片最後,印第安士兵的悲慘境遇,深深值得人們同情,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是融入血液的,久久無法揮去。
兩個劇本從完全相反的側面切入,講述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這裡有一個隱含的主題:發生在太平洋的戰爭,不但是軍隊之間的衝撞,也是文化之間的衝撞。日本有著完全不同的軍事文化,他們的官階等級之分,還浸透著類似於宗教狂熱的武士道精神——投降就是恥辱,所以,他們寧可戰死,也絕不投。但美國士兵則完全相反,他們為信仰而戰、為國家而戰,但同時也珍愛自己的生命,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而戰。但美國士兵也為保護戰友為榮,為了並肩作戰的兄弟,性命就自然而然排在了第二位。
背景介紹
硫黃島是太平洋上一座由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的火山島,地形起伏,溝壑縱橫,懸崖峭壁臨海高聳。只有20餘平方公里,北部是一片錯落起伏的高地,由一系列小山崗和陡峭的峽谷構成。小山崗高程大多百米左右,地形複雜,可伏重兵。南部地勢低平,有一小片被梯狀台地逼住的海灘,勉強可作登入場。除此以外,全島沒有任何可供船舶停靠的錨地或港灣。硫黃島雖是彈丸小島,卻處在戰略要塞。它正當東京與美軍新占領的塞班島之間,距二地各約1200公里。美軍占領塞班島以後,一直以塞班島為基地空襲東京。但因硫黃島的報警作用,美軍對東京的空襲一直效果不佳。駐硫黃島的日軍戰鬥機還不時升空攔截,衝散美國機群。為總攻日本,美軍勢必要奪占硫黃島。而為東京安全,日軍也勢必要死守硫黃島。結果,這座杳無人跡的小小火山島,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就成為日美必爭之地。
1945年2月,歐洲戰場的硝煙已經散去,日軍在硫黃島上與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了一場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激戰。雙方死傷極為慘重。二戰記錄片中美軍用噴火槍把日軍從山洞裡趕出來的畫面就反映的是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美軍拿下硫黃島後,在島上建立了離日本本土最近的基地,使B-29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和後來用核子彈結束戰爭成為可能。日本人在硫黃島上的抵抗幾乎都是自殺式的,被譽為“玉碎指揮官”的硫黃島日軍最高指揮官栗林忠道可以說是人體炸彈的先驅,大批的日軍潛伏在坑道里,子彈打完之後,就抱著炸藥桶衝進美軍陣地引爆,美國人在硫黃島上每一寸的推進,都是用血肉換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