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庵和佛國寺

石窟庵和佛國寺

石窟庵和佛國寺,位於慶尚北道東南吐含山,距離慶州城約10公里。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慶州石窟庵和佛國寺作為文化遺產,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基本信息
石窟庵和佛國寺 석굴암과 불국사
英文:Seokguram Grotto and Bulguksa Temple
類別:世界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1995

所屬地區:韓國慶州

簡介

慶州是新羅千年(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古都,境內遍布新羅王室遺址和新羅國教——佛教的遺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名城。根據遺址性質,慶州歷史遺址區又可分為五大區:佛教美術的寶庫“南山區”、千年王朝的王宮遺址“月城區”、新羅王陵的古墓密集區“大陵苑區”、“皇龍寺區”及防禦設施的核心“山城區”。整個區內共有指定文物52個。
特別是收錄於“世界文化遺產”之列的“石窟庵”和“佛國寺”,作為新羅佛教美術建築技術的經典之作,得到高度評價。
石窟庵和佛國寺,位於慶尚北道東南吐含山,距離慶州城約10公里。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慶州石窟庵和佛國寺作為文化遺產,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石窟庵

石窟庵竣工於公元751年,是一座用白色花崗岩建造的人工石窟,庵內以本尊佛“釋迦如來佛像”為中心,供奉有佛像39尊。石窟庵的石窟內部,長方形的錢是和圓形的主室由通路連線,主室的拱形屋頂是有360塊石板巧妙搭建而成的,其具有世界水平的建築技法,得到了廣泛好評。另外,庵內以本尊佛像為首的各尊佛像,表情端莊、動作儒雅,即使不是佛教徒,看到後也能感到宗教所特有的莊嚴和肅穆。
石窟庵和佛國寺石窟庵和佛國寺

石窟庵位於吐含山的山坡上,石窟庵內有一尊紀念佛像,該佛像以普密斯帕莎穆德拉姿勢面朝著大海。佛像周圍有各種神仙、菩薩和信徒的雕像,這些雕像惟妙惟肖,工藝細膩,採用了深淺浮雕的方式,堪稱遠東地區佛教藝術傑作。佛國寺(建於公元774年)和石窟庵一起構成了一處具有重大意義的宗教建築群。  
按照當年的設計,石窟庵是佛國寺的附屬部分,出佛國寺,沿著一條蜿蜒的山路,穿過景色優美的樹林,就可以抵達石窟庵。石窟庵自身為一座完整的寺院,庵內由前室和後室兩部分組成,中間有一條走廊相連。前室為正方形廳堂,堂內石壁上浮雕佛教8部神將和金剛力士。後室為主殿,拱形殿堂直徑6.85米,大殿中央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用白色花崗岩雕刻而成,高3.48米。佛像盤坐在八邊形蓮花石台上,神態安詳寧靜,慧眼微睜,慈祥的眉宇間凝聚著睿智,似要開口講經的鼻和嘴,下垂的雙耳,都顯示出內心世界的高潔。周圍的石壁上刻有11面觀音象和佛陀10位弟子象浮雕;石壁上部、穹頂下面的一些壁龕內安放著觀音象,穹頂有浮雕裝飾。石窟庵的釋迦牟尼像不僅在東南亞,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及其罕見的。這一出類拔萃的佛教傑作,卻在佛國寺建成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被外界遺忘,惟有當地人牢記在心裡。20世紀被“重新發現”。1995年12月與佛國寺作為一個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佛國寺

佛國寺為新羅時期的寺廟,位於慶州吐含山腳下,據傳在新羅景德王10年(751年)由金大成修建。 佛國寺是新羅人把想像中的佛國,理想的彼岸世界搬到地上的產物,把根據"法華經"的釋加牟尼的娑婆世界和根據"無量壽經"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及根據"華嚴經"的毗盧遮那佛的蓮華藏世界加以形象化。 佛國寺的建築布局分為兩大區,一區以大雄殿為中心,有青雲橋、白雲橋、紫霞門、泛影樓、自經樓、多寶塔、釋迦塔、無說殿等,一區以極樂殿為中心,有七寶橋、蓮華橋、安陽門等。
石窟庵和佛國寺石窟庵和佛國寺

其中、釋迦塔和多寶塔堪稱佛國寺追求的思想藝術的精華。這兩個塔象 征多寶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常住此地,充分說明新羅人把佛教理念現實化的努力。 在吐含山東邊有佛國寺附屬庵石窟庵,據傳石窟庵同佛國寺一樣由金大成所建。修建時叫石佛寺,是在世界宗教藝術史上最卓越的文化遺產之一。 尤其石窟庵本尊佛像達到了宗教藝術的最高峰。本尊佛安坐於石窟深處,美麗的蓮花頭冠顯示著本尊佛的無上榮光,古樸而莊重的整體形象更體現本尊佛神聖造化。除本尊佛外,在石窟石壁還刻有11面觀音菩薩、大梵天、帝釋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大弟子、四天王等群像,炫耀著超凡的雕刻藝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佛國寺和石窟庵看價東北亞佛教藝術的傑作,並評價為該地區宗教建築和佛教信仰形象化方面的突出事例,於1995年12月登記為世界遺產。
佛國寺現存的木造建築物基本都是朝鮮王朝後期的建築物及1973年按朝鮮時代復原而重建的。
佛國寺是慶州地區最大最富麗堂皇的佛教寺廟,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被韓國政府定為第一號歷史遺蹟。但並不是因為其規模龐大或年代久遠,而是因為寺內的新羅建築和許多珍貴的佛教國寶而聞名於世。
建於公元751年的石窿庵,據說是當時宰相金大城為追悼他的父母而建的。
佛國寺始建於公元 530年 ,公元751年由金大城擴建,774年竣工。據說,當時規模十分宏大,但是80%以上的原有建築於1592年被日本入侵者燒毀,只有石造建築得以保全,現存的寺院規模只有當初的1/10左右。寺院大門上掛著寫著"吐含山佛國寺"的匾額。進入大門後是一座雙層石壇。石壇兩面各築有兩座石橋,一面是青雲橋和白雲橋通往紫霞門,另一面是蓮花橋和七寶橋通往極樂殿。沿著花崗岩石階向上便可到達大雄殿。大雄殿門前西側是高82米的釋迦塔,風格古樸;東側是高10.4米的多寶塔,裝飾華麗,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作品

外觀

寺廟中所有的木結構建築物都是後世復原重建的,現存的寺院規模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佛國寺背依青山,碧溪川流,林木茂密,掩映在綠葉之中的山門上書有“吐含山佛國寺”6個金黃色大字。
石窟庵和佛國寺石窟庵和佛國寺

步入山門,並排建築的兩座雙層石壇迎面高聳,向著石壇的兩邊架有4座石橋。一面是青龍橋、白雲橋,一面是蓮華橋、七寶橋。橋下以前曾建有象徵寺院與塵世相隔的九品蓮池,後遭毀壞。從七寶橋往上可到達紫霞門,門內有大雄寶殿。殿的兩側各有一塔:東塔稱多寶塔,高10.4米,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三層石塔,為新羅石造美術的代表作品,被列為韓國第20號國寶;西塔稱釋迦塔,高8.2米,是新羅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被列為韓國的21號國寶;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曾經使當時的佛國寺成為最流行的“雙塔”格局的典型。
極樂殿內供奉的金銅毗盧遮那佛和阿彌陀佛,都是新羅統一時代鑄造的珍貴文物。佛國寺屬迦藍布局形式,其特點一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紫霞門、無說殿左右的迴廊環繞的院落,和以極樂殿為中心,從安養門左右至極樂殿後的迴廊環繞的院落東西並列;另一個特點是釋迦塔和多寶塔雙塔式迦藍的形式。此外,金堂大雄寶殿的基座、無說殿和極樂殿的基座也屬迦藍建築物的基座形式。
佛國寺的石造古蹟都是用花崗岩建造,其形態、建築方法均為當時土木建築技術之精髓,華麗宏偉,表現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石窟庵坐落在吐含山東側半山腰上,公元751年與佛國寺同時興建。因其是在一個自然巨石鑿成的石窟之內建造的佛寺而得名石窟庵。石窟庵的人工石窟是將白色花崗岩鑿成石龕,庵內供奉著韓國最精美的石雕藝術精品―釋迦牟尼象。石窟庵雕鑿手法奇特,被譽為新羅王朝在宗教、理論、科學及造型藝術全盛時期的空前絕後之作。它的營造計畫將建築、水利、幾何學、物理學、宗教、和藝術融入統一的整體,它的規模、雕刻的精巧以及空間布局堪稱世界傑作。吐含山是新羅王國防禦外來入侵的天然屏障,石窟庵東面朝海,站在庵前可以眺望蒼鬱的海面,觀賞美麗壯觀的東方日出。過去一直是人們進香許願、祈求國泰民安的地方。

歷史

佛國寺始建於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514-540年在位)15年(公元528年),當時稱為華嚴佛國寺或法流寺。以後751年景德五(742-765年在位)時的金大城(700-774年)指揮的翻建工程直至774年惠恭王(765-780年在位)時期才完工。經過了17了的漫長工程之後,才開始稱為佛國寺。
石窟庵和佛國寺石窟庵和佛國寺

高麗(918-1392)時期至李朝時期(1392-1910),佛國寺經過了多次改造,更揚名於世,但李朝時期的1593年即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由於壬辰倭亂(日本侵朝戰爭,1592-1598年),佛國寺自建造後819年時其木結構全部被燒毀。
李朝時期的1604年(李朝宣祖37年)左右又開始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李朝純祖(1790-1834)時期經過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後又有許多建築被破壞、偷盜,可謂是禍事累累。
1969年佛國寺復原委員會成立,在留下遺址的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樓、迴廊等於1973年復原,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破舊的部分也進行了修復。  
目前佛國寺內有多寶塔(國寶第20號)、釋迦塔(國寶第21號)、蓮花橋/七寶橋(國寶第22號)、青雲橋/白雲橋(國寶第23號)、金銅毗盧遮那佛坐像(國寶26號)、金銅阿彌陀如來坐像(國寶第27號)、舍利塔(受保護文物61號)等許多文化遺產。

多寶塔

多寶塔 다보탑 是佛國寺內的國寶級文物是新羅石造美術的代表作品。
石窟庵和佛國寺石窟庵和佛國寺

石窟庵原為佛國寺的附屬部分,於751年與佛國寺同時建造,位於佛國寺後吐葉含山的巔上。
這是一座在自然巨石鑿成的石窟內速成的佛寺,分為前室和後室兩部分,前室為方形廳堂象徵地,堂內壁上雕有8位守護神和金剛力士。後室為圓形主殿象徵天國,中央供奉著韓國雕刻最精美的釋迦牟尼像,石像高3.48米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拱形大殿門口兩側雕刻著4大護世天主,周圍石壁是11面觀並像和佛陀10位弟子像浮雕,石壁上部、穹頂下面的一些壁龕內安放著觀音像。穹頂有浮雕裝飾。釋迦牟尼佛像四周共有39位菩薩、10位弟子以及提婆和天王等、象徵著佛祖居住的淨土。
兩室中間由一條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有四大大王像。
石窟庵和佛國寺的建築與雕刻充分展現了新羅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韓國歷史文化長廊中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