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之歌

知青之歌

《知青之歌》又名《我的家鄉》,由南京的知識青年任毅於1969年創作,隨後被知青譽為“知青中的《國際歌》”,被廣為傳唱。還被蘇聯的莫斯科廣播電台播放。隨後引起“四人幫”的重視,上海市革委會開始調查。1970年,作者任毅被南京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以反革命罪判處死刑,報到江蘇省革委會後,被許世友將軍知曉,將任毅的命保住。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在大跳忠字舞、大唱語錄歌的年代,一首未經正式發表的歌,卻在所有有知青的地方,悄悄而廣泛地流傳。他們那些被剝奪了上學權利、遠離家鄉、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掙扎的一代青年,用他們認為屬於自己的《知青之歌》,去緩解精神上的重壓,忘記肉體上的煎熬,抒發對親人的思念。

《知青之歌》誕生於1969年5月的一個晚上,她的主要詞曲作者叫任毅。那天任毅他們到江浦縣湯泉公社原五中插隊的初三同學伍某的小村莊,在哪裡他們見到了從南京到新疆插隊的高世隆所作的《塔里木——我的第二故鄉》的歌曲,那低沉、緩慢、思念家鄉的詞曲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知青。其中一個知青突然講:“工人有工人的歌,農民有農民的歌,我們知識青年為什麼不能有一首自己的歌曲呢?”由於原曲太短,不足以完全抒發他們的感情,唐義龍便把續寫的任務叫給了任毅。任毅接受了。深夜時分,同伴們早已酣睡,一種百無聊賴的空虛襲向他的心頭,苦悶和悲哀化做極具誘惑的煽動,他感到熱血沸騰,無法抑制感情的衝動,在昏暗的油燈下,任毅動筆了......很快,一支《知青之歌》在一間低矮的茅草屋理,在昏暗的油燈下誕生了!就這樣,在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的年代,一支《知青之歌》竟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中華大地上迅速的傳播,並驚動了當時的地方政府......

原名著作權

註:《知青之歌》原名叫《我的家鄉》,也叫《南京知識青年之歌》。此文編錄的是她的原版,由於流傳之廣,所以在後來的傳唱過程中發生了些變化。

歌曲歌詞

我的家鄉(南京知識青年之歌)南京五中知青集體詞曲緩慢、抒情、思念家鄉的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我的家鄉啊... ...長虹般的大橋直插雲霄,橫跨長江,威武的鐘山虎距在我的家鄉;告別了媽媽,再見了家鄉,金色的學生時代已載入青春的史冊一去不復返啊... ...

未來的道路多么艱難,多么漫長,生活的腳步深淺在偏僻的異鄉;

跟著太陽起,伴著月亮歸,沉重的修地球是光榮而神聖的天職我的命運啊... ...用我們的雙手繡紅地球,赤遍宇宙,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會到來;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我的家鄉

啊... ...

長虹般的大橋直插雲霄,橫跨長江,威武的鐘山虎距在我的家鄉。

相關冤案

廣泛流傳

1969年5月,任毅寫出了《我的家鄉》,一完成,就被人拿去傳抄,然後歌曲漸漸流傳開來,被知青稱為“知青的《國際歌》”。

引起冤案

作者任毅作者任毅

1969年,莫斯科廣播電台播出了《知青之歌》。

隨後,被上海的回城知青廣為傳唱,被上報到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接著上報到中央。江青姚文元作了“要抓緊意識形態的階級鬥爭,要查清作作者情況,要對黑歌進行批判”的批示,連夜下達。張春橋指示,要上海市革委會組成專門小組抓這件事。 當時上海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派人到南京五中,了解情況。1970年2月19日,任毅被逮捕。5個月時間裡,任毅天天被審問。並隔三岔五被拉出去批鬥。 1970年5月20日南京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以反革命罪判處任毅等25人死刑,6月6日,南京市革委會同意死刑意見,報到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審批。 許世友將軍當時在江蘇省革命委員會負責,將任毅保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