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創作於1939年。原名《八路軍進行曲》,是組歌《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公木詞,鄭律成曲,創作於1939年,是《 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略有改動。

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頒發試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將《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名為《人民解放軍軍歌》。
1953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重新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又將其改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6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歌曲歌詞

軍歌詞譜 軍歌詞譜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最後的勝利,
向全國的 解放

歌曲評價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歌詞內容,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性質、任務、革命精神和戰鬥作風。曲調氣勢磅礴,堅毅豪邁,熱情奔放。詞曲渾然一體,表現了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肩負歷史重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英勇奮戰的英雄形象。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形象鮮明,鏇律流暢,音調堅實,節拍規整,集中表現了人民軍隊豪邁雄壯的軍威,具有一往無前的戰鬥風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

創作歷程

鄭律成 鄭律成
《八路軍進行曲》創作於1939年,歌詞作者 公木,曾是一名文武雙全的抗日戰士。公木的真名叫 張松如,原任 吉林大學副校長,1910年出生於河北辛集北孟家莊一個農民家庭,在外祖父的幫助下入學念書。公木1938年8月從抗戰前線去延安,在延安抗大學習。學習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寫 歌詞、詩歌。學習結束後,組織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當時事政策教育幹事。此時,鄭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給抗大學員教唱歌。在一起工作中,他和鄭律成配合得很好。當時,鄭律成住在他隔壁,他倆像親兄弟一樣友好,鄭律成常到他的住處來玩。一天,鄭律成坐在他床上翻看他的筆記本,發現他那個本上有很多詩,高興得不得了,很快為《子夜崗兵頌》譜了曲。鄭律成唱給他聽,他聽後非常高興,說:“一首詩變成一支歌,那確實是一個質的飛躍。”到了1939年四五月間,鄭律成提出搞個“八路軍大合唱”,約他寫詞。鄭律成還說,什麼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幾首歌嘛。此時, 冼星海光未然也提出搞“黃河大合唱”。“大合唱”這名稱,就是這樣來的。雖然公木住在山洞裡,心胸和視野還是很開闊的。他首先寫了《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接著還寫了《騎兵歌》《炮兵歌》。8月份,“八路軍大合唱”的歌詞全部寫完。延安的條件是很艱苦的。當時抗大連風琴也沒有,鄭律成就哼著作曲,他唱,公木聽。9月份,曲還沒作完,鄭律成就調到魯藝音樂系去了。魯藝音樂系的條件好一點,有樂器。10月份,鄭律成作曲完畢,“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冊子,傳遍全延安,傳遍全軍,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後方都唱。1940年5月,《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兩支歌刊登在總政主編的報刊上。總政宣傳部部長 蕭向榮還專門請公木和鄭律成去吃飯,說了很多鼓勵他們的話。 

公木教授曾說:“如果我不坐幾次牢,不親身參加抗戰,不親自作抗戰時事研究,那是絕對寫不了這樣的歌詞的。在‘八路軍大合唱’中,抗戰的三個階段,我都寫上了,寫成大兵團音樂形象,不是個游擊隊的形象。其實,1939年還沒有形成大兵團,但要站在抗戰形勢發展的高度去寫。這是我當時的一種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覺地寫的。不是首長叫寫的,也沒有誰告訴我要這么寫,也沒領導提意見,更沒有開什麼研討會。回想起來,那時我們二人膽子也真夠大的,既沒有請示也沒有匯報,一寫就是軍歌、進行曲。這樣的環境,我想只有在那個年代才有,在任何時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將《八路軍進行曲》原歌詞作了適當的調整,由中央軍委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作者簡介

公木 公木
公木,(1910年-1998年),著名詩人、學者、 教育家。河北省辛集市人。原名張永年,又名張松甫、張松如,筆名有公木、木農等。早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副所長、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校長,吉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吉林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兼語文協會主席,吉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暨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主席等職。 曾與朝鮮族 作曲家鄭律成 合作創作了《八路軍大合唱》,其中的《八路軍進行曲》日後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公木還把陝北民歌歌手李有源的《移民歌》改編成著名歌曲《 東方紅 》。
詞作品有:《八路軍大合唱》、 《英雄讚歌》 等。其中《八路軍進行曲》於1988年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鄭律成 鄭律成
鄭律成(朝鮮文:정률성,1918年8月13日- 1976年12月7日)(也有說法說:鄭律成為參加抗日活動時便於以未成年人的身份進行掩護,將自己的年齡改小了4歲,也就是說他的實際出生年份為1914年,朝鮮族作曲家,原名鄭富恩,生於朝鮮光州(現屬韓國),1950年後歸化入中國籍。

生平
1933年到中國南京參加朝鮮人的抗日革命組織“義烈團”,上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一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學習鋼琴、小提琴、聲樂。
1936年,譜寫了處女作《五月之歌》。
1937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工作。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譜寫完成《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45年回朝鮮,任朝鮮人民軍俱樂部部長、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平壤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譜寫《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解放進行曲》、《豆滿江》、《東海漁夫》等。
1950年韓戰爆發,周恩來親自寫信給金日成要調鄭律成回中國,金日成同意鄭律成去中國繼續從事音樂創作。後加入中國國籍。
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去世,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