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當客觀條件在一定範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即知覺恆常性。恆常性的種類:形狀恆常性,大小恆常性(例如遠處的一個人向你走近時,他在你視網膜中的圖像會越來越大,但你感知到他的身材卻沒有什麼變化),明度(或視亮度)恆常性,顏色恆常性(例如綠色的東西無論在紅光條件下還是綠光條件下或者白光條件下,你眼中的它都是綠色的)。

基本信息

概述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Subjective constancy)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改變 知覺條件的情況下,人們對物體或品質的知覺卻保持恆定的一種 心理傾向。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觀察某一熟知物體時,雖然該物體的 物理特徵(大小、形狀、亮度、顏色等),因受環境影響而有所改變,但我們對物體特徵所獲得的知覺經驗,卻傾向於保持其原樣不變的心理作用。像此種外在刺激因 環境影響使其特徵改變,而在知覺經驗上卻維持不變的心理傾向,稱之為知覺恆常性。

主要特點

知覺的穩定性或不變性。在不同的條件下觀察同一物體,其表面特徵看起來基本上保持不變,在不同的 光源下觀察,其顏色沒有顯著變化;從不同角度觀察,其形狀沒有明顯變化;當物體後移時,它的大小也沒有明顯變化。這幾種情況物體的物理特性已經發生變化,而知覺形象卻沒有發生相應變化,這說明:知覺並不完全隨物體的物理光學規律而發生變化,知覺是相對穩定的,也就是知覺具有恆常性。
拿大小 知覺的恆常性來說,人們判斷一個人的身高,即使距離不同也會得出同樣的結果。事實上當他在距離近時, 視網膜上視象的視角要大些;距離遠時,視網膜視象的視角要小些。但是在大小知覺中,由於視覺系統已把物體的距離因素衡量了進去,所以在不同距離判斷同一物體的大小時,結果始終比較一致。
人的身體與環境的正常關係是保持知覺恆常性的重要條件,如果人的自身狀態與周圍環境的正常關係發生混亂,知覺恆常性便受到破壞。

形成原理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
許多研究表明,知覺恆常性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當照明 光源照射在許多顏色表面上時,如果能夠同時看到每個表面和背景的照明效果,所看到的各種表面的顏色可以不隨照明光源的顏色發生變化,這是 顏色恆常性。當沒有感知出觀察距離時, 大小恆常性往往減小;當沒有感知出觀察角度時,形狀恆常性就會受到破壞。
解釋知覺恆常性的理論有多種。如格式塔的觀點認為知覺是對事物的關係的認識,而事物之間的關係是相對穩定不變的。知覺的推斷理論假設人們不能直接認識世界,來自世界的刺激僅只提供線索,人是從這些線索來推斷物體的本來面貌的。 心理物理對應論則認為恆常性的信息是直接由外界刺激提供給感官的。 
知覺系統能在一定範圍內保持對客觀事物的穩定的認識,而不隨知覺條件或感覺映象模式的改變而改變,知覺的這種特性就是知覺的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它對於我們認識世界有重要的意義。知覺恆常性體現在知覺的各個領域,如大小、形狀、明度、顏色等。

類型特徵

亮度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
一匹黑布和一匹白布並列時,看起來黑布呈黑色,白布呈白色;那是因為黑與白兩色的亮度不同,構成不同的視覺刺激使然,是一種以生理的視覺器官為基礎,獲得的視覺經驗。亮度恆常性的心理現象,其形成原因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因為對物體本身的特徵熟悉(熟悉粉筆是白色,煤炭為黑色),因而對物體特徵做解釋時,大部分憑個人經驗,少部分憑視覺資料;紙張是白色,墨汁是黑色,即使不看,也會知道。其二是因為物體本身對光反射率不變的關係。

大小恆常性

同一物體在網膜上構成影像的大小,常因所觀察物體距離遠近而改變;距離愈遠, 影像愈小。這是以生理為基礎的視覺現象。但根據視覺資料判斷物體大小時,我們並不純以網膜上影像的大小為根據。從視覺生理的觀點看,從物體到眼睛之間的距離,與該物體在網膜構成影像的大小,恰成反比。雖然視覺的生理現象是如此,但由生理基礎的視覺現象轉變為知覺的心理現象時,卻始終保持一支 鉛筆原來的大小形象。這說明知覺是主觀的心理現象。但知覺的心理現象,也並非全然否定了由視覺所得客觀資料的特徵。網膜影像較原來縮小一半時,我們就知鉛筆的距離放遠了一倍。如此網膜影像的變化,就成了我們判斷物體遠近知覺的線索。

方向恆常性

方向恆常性是指個體不隨身體部位或視像方向改變而感知物體實際方位的 知覺特徵。
人身體各部位的相對位置時刻在發生變化,彎腰時,側臥時、側頭時、倒立時等,當 身體部位一旦改變,與之相應的環境中的事物的上下左右關係也隨之變化,但人對環境中的知覺對象的方位的知覺仍保持相對穩定,並不會因為身體部位的改變而變化。
不同個體對視覺信息和前庭覺信息的運用存在著個體差異,特別是當這兩者信息相互矛盾時,差異就更加明顯。
表現在當兩者信息相互發生矛盾的時候,有的人更多地依賴外部環境中的視覺信息進行方位判斷和推理,有人則更多地依賴自己內部前庭覺信息進行方位判斷和 推理
如在 棒框測驗中,要求被試將一個傾斜方框內的一根傾斜某種角度的直棒調節垂直,結果發現被試的反應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方向恆常性與個體的先前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多寡密切相關。
在熟悉的環境中,個體原有的經驗會提供某物體朝向的附加信息。
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複雜的環境,像進入了茂密樹林中時,就不容易識別出方向。
在看一些不熟悉國家的 地圖時,可能不清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 歌手臉部顛倒的照片。

形狀恆常性

當觀察者面對一個門口時,如將門扇從全閉到全開,門扇的形狀將有多種變化。全閉時是長方形,全開時是一垂直條形,半開時則是變為近邊較長遠邊較短的梯形。此門因角度改變而產生的形狀變化,在眼睛的網膜上,隨時反映出來。這是以生理為基礎的視覺現象。但由之所得心理性知覺經驗而言,門的形狀是保持長方形不變的。像此種心理上保持物體形狀不變的覺現象,和為形狀的恆常性(shape constancy)。物體形狀在視覺 生理上網膜的形狀改變,而知覺心理上仍保不變的現象,顯然與個體生活經驗有關。開始學習畫圖的幼稚園小朋友,在他們所畫的圖形中,很少看到形狀恆常性的現象。他們在畫一排遠近不同的房子時,都會把門窗畫成一樣大小的長方形。

顏色恆常性

很多物體本身帶有固定的顏色,如西瓜的皮是綠的,切開后里面的瓤是紅的。物體的顏色之所以能被我們看出來,那是因為物體色澤對 光波反射。在多半的情形下,仍保留原來對物體顏色的知覺。像此種不因物體環境改變而保持對其顏色知覺不變的心理傾向,稱為顏色恆常性(color constancy)。顏色恆常性與個體的生活經驗有關。顏色恆常性這個概念,只限於用以說明知覺的心理傾向,而非指物體本身的顏色恆常不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