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森林公園

百花山森林公園

百花山森林公園地處老河口市區東郊,位於東徑111°43ˊ-111°45ˊ、北緯32°23ˊ-32°24ˊ之間,在建城區內,北至光化辦柳樹湖村的張莊,李家營南端,南到百花山林場苗圃南端,東起電視塔(李樓辦黃龍廟村一組山上),西至飛機場西沿,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7公里。全景區面積51.26公頃。總綠地面積在89.5%以上。

基本信息

百花山森林公園百花山森林公園

區位簡介

百花山森林公園北望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南臨襄陽古隆中,東接南陽臥龍崗,西鄰道教聖地武當山,浩瀚漢江由北向南酷似一條玉帶把這些風景勝地緊緊地在一起,而百花山森林公園正處這些景區的中心樞紐位置,交通極為便利。

地理資源概況

土壤結構兼有沖積潮土土類和少量石灰岩發育的石灰土土類,土層深厚,較為肥沃,PH值多為5.5 -6.5,適於多種植物生長。區內現有觀賞花卉樹木三百多種,木本植物59科、118屬、172種。

百花山森林公園百花山森林公園

景觀特點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結合人文歷史,創造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物種多樣,主要以四季常青樹木松樹柏樹為基調樹種,適當搭配楓樹水杉等,形成多層次,多色彩的植物群落。

百花山不僅樹木蔥翠,森林景觀別致優美,而且峰陡石奇,古蹟薈萃,全山由登雲、石泉、白龍、馬窟、拉縴、小冢子,金雞冢等九座小山相擁而成,龍以登雲、石泉、白友三峰更具秀色。登雲山峰列其北,弘治中建“登雲寺”,清康熙14年改歐陽文忠公(歐陽修)祠,側聳“文筆峰”寶塔,白龍山峰列其南,上有白龍廟(現已毀),下見白龍泉;石泉山峰居其其中,以“石、泉”取勝,山腰一條衝擊鵝卵石帶為漢江故道遺蹟;山間巨石嶙剛,殊詭百狀;岩腹石罅如臍。白龍山峰與石峰之間為拉縴山峰,其西坡怪石陡壁,頗具特色。

景區內建有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陵園牌樓佇立在登雲,石泉兩山之口,在登雲山上建有烈士紀念亭和革命烈士紀念碑。

歐陽文忠公祠: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康熙14年(1675年)移建馬窟山,改登雲寺為祠。1945年老河口淪陷時為日寇炮彈所毀,該遺址尚存登雲山上。

文筆峰塔:始建於明弘治年中,為六角形磚瓦結構,九層建築,塔基30平方米。1945年,被日寇所毀,現登雲山上遺址尚在,已計畫採用仿古磚瓦重建文筆峰塔

白龍廟古建築為兩層磚木結構瓦房,有木雕塑像兩個,第一層為靈官爺,第二層為白龍爺,廟內有石碑若干。

白龍泉:傳說歐陽修為乾德令時,曾於白龍泉址建房,塑白龍像,並親筆題寫“白龍名泉”四字,時至今日,白龍泉水仍長流不斷。

馬眼泉:位於石泉山峰南麓,因山形似馬,泉水似從馬眼流出而得名,現“馬眼泉”仍有泉水長流。

小金雞冢:位於登雲山230米處,傳說此處有一隻老金雞領著一群小金雞嬉戲於此而得名。

鴛鴦調:漢江故道沖積餓卵岩石帶南端有兩天然石灰洞相通,外形酷似鴛鴦而得名:裡面可容四人對弈。

漢江故道:石泉山西側一條衝擊鵝卵石帶,是古漢江河道遺蹟,令人遙想當年古漢江煙波浩淼的情景和滄海桑田的地質年代變遷史,以及大自然宏偉的造山運動。

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陵園”牌樓佇立在登雲,石泉兩山之口,陵園闢建於1960年8月。烈士墓地在登雲山上,墓地山色秀麗,松柏常青,莊嚴肅穆,墓區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高3.5米,面西而立,正面碑文“革命烈士紀念碑” 北面銘刻有一百零三位為革命獻身的英烈姓名。稍東,建有烈士紀念亭,它是一座琉璃瓦六角式建築物,亭內正中豎立著一尊刻有“浩氣長存”的碑塔,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紀念亭,均建於1948年11月,原在市區中山公園內,1960年8月移建於碼頭山上。

電視塔:興建於1991年春,當年秋竣工並投入使用,塔高137米,占地面積130平方米。今後,百花山森林公園將致力於環境綠化、美化、增添遊樂設施,以更優質的服務、更優美的環境,迎接人們旅遊、觀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