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剔花梅瓶

白釉剔花梅瓶

白釉剔花梅瓶,河南省湯陰縣出土,高34、口徑6、腹圍65厘米體略呈橄欖形,腹部飾剔花纏枝牡丹紋,肩部與腹下部刻菊瓣紋。現藏河南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名稱】白釉剔花梅瓶

白釉剔花梅瓶

【材質類別】瓷器

【製作年代】北宋

【文物出土】河南省湯陰縣出土

【文物收藏】現藏河南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34、口徑6、腹圍65厘米。

文物鑑賞

白釉剔花梅瓶,這款河南省湯陰縣出土的北宋時期白釉剔花梅瓶,高34、口徑6、腹圍65厘米,體略呈橄欖形,腹部飾剔花纏枝牡丹紋,肩部與腹下部刻菊瓣紋。花紋處施白釉,余皆露褐色胎質。所謂剔花,乃是將花紋以外的地子剔掉,使得花紋裝飾更為醒目,常見有白釉剔花和醬釉剔花兩種。在宋代磁州窯系中,以河南修武當陽峪窯的剔花工藝最為精湛。

剔花解析

剔花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區流行,是因為北方的瓷胎較厚,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適合剔刻工藝。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銀器,金銀器上凹凸感極強的紋飾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制瓷工匠。同時木刻、石刻、磚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給了剔花瓷器許多影響,這些浮雕在民間建築中常可見到,瓷器上的剔花工藝無疑從中吸取了許多養分。剔花裝飾可分為剔化妝土、剔胎、剔釉三種,風格有所不同。

相關資料

在中國陶瓷史中,磁州窯的窯址與製作風格是最難確定的。磁州窯乃是以北宋、金代為主要時期華北一帶民窯系陶瓷的總稱。過去曾被稱為"巨鹿"或"巨鹿陶瓷",不知何時被稱為磁州窯。

從嚴格意義上講磁州窯指的是河北省磁縣觀台鎮和彭城鎮的窯場。但據解放後中國詳細的窯場考察結果向人們明確指出:磁州窯陶瓷產品不僅在河北省,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省等其它廣闊地域均燒制過同樣的產品。因此可以說磁州窯非常難以確定其作品與窯址。

磁州窯製品豐富多樣,有白釉、白地剔花、白地刻花、白地黑剔花、白地黑花(或稱白捷運銹花)、黑釉、綠釉、三彩、翠藍釉、宋紅綠彩等各種製作風格,均在磁州窯範圍之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