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草根

白茅草根

白茅草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具有脾胃虛寒的功效。

基本信息

【別名】 茅根、蘭根、茹根(《本經》)、地菅、地筋、兼杜(《別錄》)、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江蘇植藥志》)、堅草根、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寒草根(《閩東本草》)。原植物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茅草
【漢語拼音】 bai mao cao gen
【英文名】 Lalang Grass Rhizome, Rhizome of Lalang Grass
【藥材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向陽乾草地或山坡上。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耐旱,宜選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根莖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莖,按行株距30cm×30cm栽種。
【藥典收錄】 是
【藥材拉丁名】 Rhizoma Imperata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科屬分類】 禾本科
【藥性】 甘;寒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
【功效分類】 止血藥;清熱藥;滲濕利尿藥
【主治】 血熱出血;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
【出處】 《中華本草》

動植物形態

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莖白色,匍匐橫走,密被鱗片。稈從生,直產,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根出葉長几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寬3-8mm,葉鞘褐色,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具短葉舌。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頂生,圓筒狀,長5-20cm,寬1-2.5cm;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較短;花兩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具3-4脈,第2穎較寬,具4-6脈;稃膜質,無毛,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內稃短,第2外稃披針形,與內稃等長;雄蕊2,花葯黃色,長約3mm;雌蕊1,具較長的花柱,柱頭羽毛狀。穎果橢圓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性味歸經

甘、寒。
入肺、胃、小腸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腸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兼入足太陰、陽明經。”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

用藥忌宜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①《本草經疏》:“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②《本草從新》:“吐血因於虛寒者,非所宜也。”

藥物配伍

配生地,涼而不滯,透邪外出;配鮮蘆根,清熱生津,利水;配藕節,涼血止血力增強;配石膏,相須相輔,清熱除煩,生津止渴;配赤小豆,利水通淋,導熱下行,且清而不過,利而不猛;配車前子,利水通淋,涼血止血;配蘆根,清熱生津功強。

處方名

茅根、白茅根、茅柴根、茅根肉、鮮白茅根、茅根炭、鮮茅根
處方中寫茅根、白茅根、茅柴根、茅根肉、乾白茅根等均指生白茅根。為原藥材去雜質曬乾切段入藥者。
鮮白茅根為剛從地下挖出未曬乾,以新鮮品入藥者。
茅根炭為乾白芭根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然後入藥者。

商品名

白茅根、茅根,以根條粗長、色白、甜味濃、無雜質者為佳。

藥用部位

本植物的葉(茅草葉)、初生花序(白茅針)、花穗(白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春、秋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淨、曬乾後,揉去鬚根及膜質葉鞘。

炮製方法

乾茅根:揀淨雜質,洗淨,微潤,切段,曬乾,簸淨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生藥材鑑定

乾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並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鬚根、味甜者為佳。顯微鑑定: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小細胞,有的含矽質小塊。皮層較寬;下皮纖維1- 4列,壁厚,木化;葉跡維管束細小,十數個環列,有限外韌型,有纖維鞘,其旁常有裂隙;內皮層細胞內壁增厚,粘連矽質塊。中柱維管束有限外韌型,多數,散列,近中柱鞘的小而密,並由纖維相連成環;中心常中空。

中藥化學成分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又含 21%的澱粉。另有報導,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Anemonin)。Imperata cylindrica 根莖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蘋果酸、薏苡素 (Coixol)及蘆竹素(Arundoin?0.1%)、印白茅素(Cylin-drin 0.001%)等。

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蒸乾,殘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濃硫酸1-2滴,顯紅色,漸變成紫色、藍紫,最後呈污綠色。(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試液1ml,置水浴中加熱,發生棕紅色沉澱。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白茅根煎劑和水浸劑灌服,對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給藥5-10天,利尿作用最為明顯,20天左右即不明顯。但所用劑量特別是動物進水量均不清楚,又無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也有人認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豐富鉀鹽有關。
2.止血作用:白茅根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的復鈣時間。但白茅根含鈣較多,可能幹擾實驗結果。白茅根粉撒於犬或兔的股動脈出血處,壓迫1-2分鐘,有止血作用。臨床用白茅根治療鼻衄。
3.抗菌作用: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內對福氏及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志賀氏及舒氏痢疾桿菌卻無作用。
4.對心肌86Rb攝取量的影響:白茅根水醇綜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增加。
5.其他作用: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鎮靜、解熱鎮痛等作用。也有報導,白茅根無解熱作用。

藥理學

家兔灌服煎劑25g/kg,36小時後活動受抑制,運動遲緩,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復。靜脈注射10-15g/kg,則出現呼吸增快,運動受抑制。1小時後逐漸恢復,劑量增加至25g/kg,6小時後死亡。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2.《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3.《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4.《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5.《綱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6.《本經逢原》:白茅根,《本經》主治勞傷虛贏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復,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贏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乾紫不起。
7.《動植物民間藥》:治腳氣。
8.《本草經疏》:勞傷虛贏,必內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贏。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藥。
10.《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乾者。
11.《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

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①《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②《綱目》:“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併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本經》所用茅根是也。其根乾之,夜視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別錄》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藉及縮酒。芭茅叢生,葉如大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③《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飲,亦為清涼利尿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