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屬典型的高原鳥類,共有8個亞種,較雪雀屬中其他種體型稍大;雄鳥頭灰,頦黑,翕和肩富於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對中央尾羽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飛行時尾部呈中間黑、兩邊白的形態。雌鳥像雄鳥,但中覆羽底色常顯暗色。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以果實,種子和昆蟲為食。分布於西班牙、地中海地區至中東、中亞及中國西部。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斑翅雪雀成鳥體型略,大約17厘米。眼先黑褐;額、頭頂和頭側灰褐色較深;背、肩及腰沙褐色,頸側及頸部稍淡;背部具不大明顯的褐色羽乾紋;尾上覆羽黑色,其兩側覆羽的端部或外翈端部為白色;中央尾羽黑褐,具褐白色狹緣,其餘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端斑、越向外側端斑越小,直到最外側一對則完全消失;翼上小覆羽、中覆羽白色;外側次級飛羽端部1/3處為白色,形成翼上白斑;內側次級飛羽沙褐色,小翼羽、初級飛羽黑褐,具褐白色狹緣;下體白色,喉部具一黑斑,其羽端雜有白色,呈斑紋狀。
虹膜茶黑色、嘴和腳均黑色。
幼鳥:體色較淡,喉部不具或微顯黑色,下嘴呈淡褐白色。

棲息環境

無內容

生活習性

習性:棲於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間的多岩山坡。繁殖期外結成大群,與其他雪雀及嶺雀混群。甚不懼生。
叫聲:群鳥飛行時的叫聲包括偏高的鼻音pschieu,也有tsee聲及較輕柔的pruuk聲,或於告警時發較沙啞的pchurrt聲。鳴聲為單調重複的sitticher-sitticher,從棲處或於盤鏇飛行時發出。

分布範圍

白斑翅雪雀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捷克共和國,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義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列支敦斯登,馬其頓,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蒙古,黑山,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
區域滅絕:克羅埃西亞;遊民:匈牙利,葡萄牙。中國分布狀況:三亞種均甚常見,新疆亞種於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區;崑崙亞種於新疆南部崑崙山;青海亞種於青海及西藏的中部和東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繁殖期間雌雄鳥甚為活躍,雄鳥常圍繞著雌鳥鳴叫,並相互追逐。也有報告說在求偶期間,雄鳥還進行像百靈鳥一樣精巧的炫耀飛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時還發出一種像擊鼓似的歌唱聲。營巢於岩石洞穴、廢棄房屋牆洞和鼠兔廢棄的洞穴中。巢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羊毛、鼠毛等獸毛和鳥類羽毛。產卵5枚,卵白色。

亞種分化

(8種)
1.白斑翅雪雀指名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nivalis)分布於歐洲南部至西班牙北部,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和科西嘉至希臘東部。
2.白斑翅雪雀小亞細亞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leucura)分布於小亞細亞東部和南部。
3.白斑翅雪雀新疆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alpicola)分布於克什米爾, 阿富汗, 伊朗, 土耳其, 俄羅斯, 蒙古和中國新疆。
4.白斑翅雪雀高原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tianshanica)分布於天山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哈薩克斯坦,南至帕米爾高原南部和北部(不到塔吉克斯坦)。
5.白斑翅雪雀蒙古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groumgrzimaili)分布於天山東部,中國西北部(不包括新疆),阿爾泰到蒙古中部。
6.白斑翅雪雀崑崙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kwenlunensis)分布於中國新疆,包括崑崙山,阿爾金山和南山,進入中國西南部西藏地區。
7.白斑翅雪雀伊朗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gaddi)分布於扎格羅斯山脈,伊朗西南部。
8.白斑翅雪雀青海亞種(學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 henrici)分布於中國青海及周邊地區。

種群現狀

無內容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