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溝村

白土溝村

白土溝村隸屬於北京市密雲區不老屯鎮,位於鎮域中部,距密雲城區25.61公里。全村共有村民255戶,560人,村域總面積4.3平方公里。因村東西兩側山上貯藏有豐富的白土子,遠看整個地區一片白色,常年有人來該地挖白土子,人們都稱白土子溝,後簡稱今名。

基礎設施

2008年,白土溝村因地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內街道18000平方米,安裝路燈130盞,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拆除違章建築500平方米;修建占地700平方米的健身公園一處,為村民健身提供了場所;壘砌花牆2000米,對村內進行綠化美化2000平方米,栽植各種花草樹木500株;進行無害化廁所改造248戶,在全村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搭建節能吊炕248鋪,安裝熱水器248個;進行安全飲水改造,打井4眼,鋪設管線12000米,讓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位置與交通

農業旅遊

該村板栗 該村板栗

自創建文明生態村以來,白土溝村一直把培育生態經濟作為創建工作的落腳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據村書記介紹,目前村里已經建立了占地2000畝的有機板栗基地,為村里解決勞動力就業200餘人。今年,白土溝村還將與北京華思無妄墅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打造占地1650畝的生態觀光園,並以此為依託,藉助雲峰山景區的開發,推動村里旅遊業的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人文景觀

白土溝村位於風景秀麗的雲峰山腳下,神秘的古崖居,一個千古之謎的人文遺蹟,就座落在白土溝村的平水峪自然村以及村西邊的山谷——水峪的懸崖上。

這些由一支不見史志記載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開鑿的岩居洞穴,總計有五處。其中有三處在一個南北走向的山谷中,且全部在花崗岩上開鑿而成,洞口全部朝東;另外兩處在離它一公里的水峪的山谷中。

在平水峪村的三處古崖居中最大的一處,位於雲峰山腳下,洞口與地面平,洞門高2.2米,寬1.8米,上方呈弧形。洞內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5.2米,南北寬4.95米,北、南、西各有一佛龕,另外,西壁北側有一小壁龕,南壁有兩個小壁龕,門內北側有一洞門與門外北側面朝南的一個佛龕相通,據村中的老人講,洞內各佛龕原均有泥塑佛像,文革拉倒佛像後,此處就做了村中的炸藥庫。

這些洞穴內部鑿制很精細,鑿制的痕跡清晰可見,洞穴內壁整齊,內有煙道、氣孔、燒火的灶炕、排水溝,洞口外檐上有雨罩及流水槽等設施。洞口到地面設有10多米長的石梯。其中最高的一處距地面9.5米,洞內最高1.66米,鑿於花崗岩石崖上。設一洞門,在洞口下邊鑿有半尺遠的一個個台階,共14級,台階處很陡,只能面對著石壁爬上爬下。最小的洞開鑿在半山坡上,面積只有5.3平方米。在石窟下的平地中,有一塊平整的大石,石上有一個人工開鑿的與臉盆大小、深淺相似的石盆,懷疑是崖居古人秋收舂米所用。在水峪山谷中的古崖居,共有兩處,兩個洞穴隔山谷斜對著,其中一個位於西山崖壁上,洞口朝東,洞口距地面約4米左右,從山坡上可達洞口。當地人傳說此洞穴是戰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當年修煉的地方。與東洞穴相對的是西洞穴,它位於東山崖壁上,洞口朝西,洞深4米,寬2.4米。洞內地勢平坦,不足一人高,沒有炕灶、煙道等住人跡象。古崖居內尚沒有發現古人生活用品的遺物,因此洞穴開鑿於何年代,是什麼人開鑿,目的是什麼?至今仍是個千古不解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