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古屯鄉

白古屯鄉

白古屯位於武清區的西北部,扼京津塘高速公路中段,東與大孟莊接壤,西與城關、大王古莊為鄰,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區域面積53平方公里。 村內東西走向街道1條,瀝青路面。多為磚木結構平房住宅。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村內東西走向街道1條,瀝青路面。多為磚木結構平房住宅。金代皇統年間,始有白姓定居,以姓氏得名白家屯,人民國後演變為今名。1965-1983年曾稱紅古屯,1984年復今名。現有耕地3466畝,主產小麥、玉米,兼種棉花、油料作物。有電鍍廠、漁具廠,其中漁具產品遠銷美國、南斯拉夫等國。鄉村公路南3公里通廊良公路。

2013年8月白古屯撤鄉建鎮,更名為白古屯鎮,原行政區劃不變。

行政區劃

白古屯轄21個行政村,即:東馬房、西黃辛莊、耿莊、徐莊、邱古莊、楊疙瘩、後屯、和平莊、大魏莊、新房子、小魏莊、小天村、屈劉莊、小趙莊、白古屯、富村、稍子營、大趙莊、駱駝圈、桐林、小韓村。

人口民族

白古屯鄉現有總人口21676人,其中農業人口 20760人,非農業人口916人,男性10963人,女性10713人。全鄉的人口中除漢族外,有7個少數民族,分別為滿族、壯族、蒙古族、回族、瑤族、土族、朝鮮族。

經濟概況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1.95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3.96億元,年遞增15%;財政收入由2006年的142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6779萬元,年遞增36.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7400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00元,年遞增920元。

二、把握開發開放主線 努力推動經濟發展

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真心招商、熱心待商、誠心助商,為企業營造一個投資效益好、安全係數高、投資成本低、政府效率高、服務質量好的投資環境。二是堅持全黨動員、全民招商。積極發揮開發區創業拓展中心招商引資平台作用,制定完善招商引資各種獎勵政策,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招商引資註冊企業和落地經營企業迅猛發展。2006年底至今,全鄉新引進企業143家,累計新增註冊資金4.34億元。三是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落實《關於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培育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9家,引進科技型中小企業9家,申報待批2家。四是第三產業持續發展。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例不斷提高,從業人員逐年增加,拓展了農民的增收途徑。

三、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

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積極發展設施化農業。引進和推廣玉米、小麥優良品種累計66萬餘公斤,爭取國家良種補貼200萬餘元,為全鄉農業穩產高產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引導農民發展高效型農業。建標準化養殖小區9個,實現肉鴿、奶牛、水產品等多個特色養殖品種發展規模。三是深入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農民獲得糧食補貼資金累計2150餘萬元。

四、新農村建設進展迅速,環境整治效果明顯

五年累計投入6500萬元。建成市級文明生態村5個,硬化主幹街道40餘公里,硬化胡同里巷80餘萬平方米,安裝路燈600餘盞,改造戶廁4000餘戶,修建健身廣場7個,建秸稈燃氣站2座,新建、翻建、大修村級活動場所21個,新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8個。新建、翻建鄉村公路23.4公里,鄉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2.7公里,公路密度82.6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建、翻建鄉村公路橋20座。完成高王路征地271畝,京津高速公路征地2027.3畝,京滬高速公路連線線征地662.6畝,京津城際鐵路征地250.2畝。村莊及農田林網綠化1480畝,植樹10.9萬株。區級以上路網綠化4400畝,植樹32.2萬株。林木覆蓋率達到23.6%。

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五年來累計投資2900餘萬元,新建閘橋13座,新建涵橋17座。新建生產橋19座,維修6座。新建揚水點57座,維修5座。建設砼管道38公里,埋設節水管道69公里。投資1000餘萬元,完成了21個村的管網入戶工作,全面實現安全飲水。

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裝備累計投入5400餘萬元,鄉中8800平米教學樓和桐林中心國小5700平米教學樓現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和平莊中心國小5300平米教學樓正在建設中,白古屯國小、韓村國小教學樓也正在規劃設計中。學前三年入園率、義務教育完成率均居於全區先進水平。衛生、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建標準化農村綜合社區服務站5個,建農村書屋17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以上,農民醫療保險率達到98%以上,農民養老保險工作紮實開展。繼續加大計畫生育工作力度,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了人口控制指標的全面完成,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4‰以下。落實了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文化教育

白古屯鄉初級中學

白古屯鄉初級中學位於鄉政府東側100米,學校占地21847平方米,建築面積2980平方米。學校建有2萬平方米運動場1個,標準籃球場3個,排球場1個。裝配各種功能教室14個,圖書室藏書2.3萬餘冊。學校現有3個年級, 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80人。教職工63人,教職工中本科學歷35人,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30人。

2008年該校被評為“中國小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獲區級教育教學進步單位稱號,校團支部2006年被評為區級優秀團支部,2007年被評為區級新長征突擊隊,2006年校桌球隊獲全區男團冠軍,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全區女團亞軍。

白古屯鄉東馬房中心國小

白古屯鄉東馬房中心國小建於解放前,學校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50平方米。學校建有200米跑運動場1個,各種專用教室13個。現有6個年級,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0人。教職工17人,其中中級職務9人,教職工中本科學歷12人。

學校秉承“爭創全區一流學校,爭做全市名校”的辦學宗旨,努力將學校建成探索求知的學園,充滿親情的家園,生動活潑的樂園,整潔美麗的花園。學校先後被評為市級素質教育示範校、市級行為規範示範校、市級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市級幼稚園遊戲達標單位、區級達標幼稚園、區級優秀社區教育基地、區級文明學校標兵、區級先進職工小家、區級綠色學校、區級家長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區級課改先進集體,連續三年被評為區級雛鷹大隊,連續兩年被評為區級三八紅旗先進集體。

村莊趣談:

和平莊:原名狗冢,其名傳說甚美。主人養一愛犬,每日出入,愛犬形影不離。一日將暮,主人外出飲酒醉歸,半路酒勁上涌,雙足難立,遂醉臥荒郊。睡夢中不知何故,周圍野草失火蔓延。狗見之,急中生智,旋即跳入附近溝渠中,以身沾水滾於主人周圍野草,如是往返者多次。天亮,主人醒,喚愛犬,不應,舉目則見四周已成焦土,愛犬皮毛亦斑駁有焦痕,以手探之,已無氣息久矣,而主人身旁草尚濕。主人深感愛犬活命之恩,為之建冢,年年祭拜。後有村落聚之,遂以狗冢名焉。日據期間,有偽縣長佟仁斗者視察,覺其名不美,遂改名“和平莊”,蓋亂世之中祈求和平之意也。

稍子營:原名騷子營。京津之間以營為村名者甚多,騷子營為其一也,傳說為元朝時蒙古人駐軍營地。蒙古人常食牛羊肉,少沐浴,漢人聞其有腥膻騷氣,故俗蔑稱之為“騷韃子”,“韃子”為韃靼(音dádá),蒙古族之別稱,“騷子”即“騷韃子”之簡稱。1984年,村名普查,村人覺名不雅,遂改為稍子營。

桐林:不能顧名思義,桐林並沒有桐樹,原名佟林。相傳從前當地佟氏家族,為大戶,佟林即佟家樹林之意。後當地佟氏家族不知何故消失,年代久遠,佟林即訛化為桐林。該村外西南一里多地,今人尚稱佟墳,然早已無墳塋矣,上世紀七十年代,耕地掘土者尚能見粼粼白骨。

小韓村:當地周圍村莊都知道一句俗語“小韓村的街不能罵”。原因是該村周圍從前同村結婚者稀罕,而小韓村同村結婚者極多,村人幾乎都沾親帶故,所以當地有俗語“小韓村的街不能罵”,因為罵了一個人就會惹上他很多親戚。小韓村的同村結婚極多的主要原因是該村信仰天主教的村民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周圍村民從前歧視洋教。改革開放後,小韓村與外村通婚者逐漸增減,而外村同村結婚者也漸漸增多,這種局面已大大改觀。

特色建築:小韓村如今的天主教堂頗具盛名,風聞為 亞洲最高天主教堂,不知是否屬實。估計有幾十米,這在低矮建築為主的鄉村中可謂鶴立雞群。十幾里外,登高遠眺,能看見教堂尖尖的塔頂。該教堂前身相傳與天津海河邊獅子林附近橋望海樓同時所建,規制也一模一樣。從前有法國傳教士,鄉民只要願意均可入教,入教以後還可以得到教堂的糧米施捨,非教民犯罪以後逃進教堂入教,可以享受從前洋人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得以法外逍遙。例如當年鄰村桐林村一高姓居民,用三齒(一種農具)連傷三條人命,萬般無奈,只好遁入教堂入教。這使教堂與周圍村莊的關係往往十分緊張,小韓村也受到周圍村莊的孤立,械鬥時有發生。義和團運動中,教堂被拳民燒毀,庚子賠款,教堂又重建,文革之中,教堂又被拆毀。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村里又重建教堂,2000年左右聽說是海外籌款,把八十年代的教堂又拆毀,在原址重建成如今的規模。

名優特產

白古屯名優產品有兩種:豆腐絲、漁桿。

1、豆腐絲:做工考究、配料獨特,色、味、形俱佳,其色艷而不濃,味香而不失其本,形挺而不硬,薄而富有彈性,既營養豐富,系素食佳肴,又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2、漁桿:從材質上分為碳素漁桿和玻璃纖維漁桿,碳素漁桿由超強超韌的碳素布製成,具有超輕量、超細身、超硬度的特點。玻璃纖維漁桿由玻璃纖維布製成,其成品漁桿彈性大、不易折斷,花色多。兩種漁桿其長度由2.7米―9.2米不等,均有手桿和拋桿兩種類型,是垂釣愛好者的最佳選擇。

武清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